胜山游记
胜山游记
今天,全局酝酿已久的“胜山之行”计划终于落下帷幕了。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头一天下午还是浓云密布,早晨却是碧空如洗。火红的太阳在片片朝霞中冉冉升起。我猜想,此时的胜山一定笼罩在灵气十足的薄薄轻雾之中。脚下绿油油的豆地里挂满了一串串晶莹的露珠,金色的麦浪在晨风中层层迭起。
早7时30分,我们乘坐一辆新型豪华客车准时出发,沿孙吴四公路向胜山奔驰。眼前白色的崭新路面在灿烂的阳光下不断向前舒展着吉祥与和谐。穿过一片片阡陌,越过一条条河溪,透过路边收割机隆隆的马达声,迎来了农民一个又一个丰收的喜悦。
往日身着税装的男女同事们,在税法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税收信息化的征途上拼搏。男同志英姿勃勃,刚直不阿。女同志温情待人,笑容可掬。用智慧和汗水在街道、在田间、在残疾人家里,谱写出一曲曲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新乐章。此时,大家已拂去工作的疲劳,或三五成群打扑克,或敞开心扉唠唠家常,或倚窗而睡、憨厚可笑。让欢歌笑语飞向青山,飞向原野,飞向碧水。
客车东行80华里,在原日本关东军第五国境守备队指挥部胜武屯(今红色边疆农场三分场场部)不远处驶下公路。路边是胜山要塞的主标识碑,2005年 7月设立。上面这块主体石重约17吨,下面的基础石重约 9吨,标识碑所用石料为正阳山石。主体石正面醒目地刻着“胜山要塞”四个红体字,印记着六十年前孙吴那段屈辱、悲壮、抗争的历史,表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孙吴旅游资源开发的美好前景。
在一座涵桥前,我们下车徒步上山。一层层苍翠的山峦映入眼帘。这就是胜山要塞中心阵地。山脚间是一条新修的白色沙石路,环山而上,幽道曲径。
我们走进胜山,走进六十年前的时间隧道,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展示着1932年至1945年8月那段令世人刻骨铭心的历史。
1932年秋季,胜山脚下的黑土地已经为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们捧出了一粒粒丰硕的果实。山里的楱树叶由绿变成紫红色,柳树叶由绿变成橙黄色。清澈的逊别拉河水时而淙淙作响,时而浩浩荡荡,把人们的一夜梦香带到遥远的故乡。然而,就在深秋的一天,古龙逊官道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位于逊别拉河畔北岸的吴家堡村开来了一队队荷枪实弹、头戴钢盔的日本关东军。在孙吴这个交通要塞的弹丸之地屯兵近10万人,并有近6万名劳工从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河北被征、召、骗来修建铁路、飞机场等多项军事设施。加上日本军政界、商人、侨民的办公居住区,形成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军事城。有许多朝鲜、中国、日本籍“慰安妇”被残害致死。数千名中国军人和当地居民在孙吴城西“铃兰台”被当成“马路大”,在日军731 细菌部队孙吴673支队的细菌试验中命丧黄泉。仅修建“胜山要塞”完工后,就有3千多劳工被集体屠杀。无数冤魂的血泪染红了滔滔东去的逊别拉河水。
坐落在孙吴县霍尔莫津胜山脚下的是第五国境阵地,番号为日本关东军694部队44师团269连队第五国境军备队,简称“五国守”,又称“胜山要塞”。其第一线阵地是一系列的江岸监视哨。用高倍望远镜可监视黑龙江对岸纵深数十公里所发生的一切。第三线是胜山的主阵地。胜武屯设有指挥部、宿舍和后勤补给部门。经过数年建成了20多公里范围内的地上地下庞大工程。还有数十条大道通往邻山交通壕。这就是日本关东军在黑龙江沿线建立的十几个要塞之一的孙吴要塞。北距黑龙江边只有20多华里,南距龙逊官道40华里,是针对原苏联远东地区军事设施而修筑的。进攻可以越过38公里的沿江线,矛头直指原苏联康斯坦丁诺夫卡区。防御可以在第一线顶住苏军的进攻。之后往南沿龙逊官道退往孙吴,直至退往龙镇和北安一带。驻守胜山要塞的日军最多时达1200多人,主阵地配有四个步兵中队、两个炮兵中队、一个工兵队。步兵配有轻重机枪、步兵炮、野山炮。炮兵配有榴弹炮、加农炮、高射炮、大型要塞炮等,企图把孙吴这座山川秀丽、水草丰美的边塞小城变成人间地狱,这是孙吴人民、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不能容忍的!
由远而近,我们来到了胜山要塞的第一道关卡—第一卫兵室,眼前两个灰色的用水泥构筑的岗楼,如今已成历史遗迹。当年“胜山之战”,站岗的卫兵早已被苏联红军无情的枪弹送进了日本帝国自己建造的地狱。像他们一样,成千上万的日本官兵葬身异国他乡,他们再也看不到日本国土上盛开的樱花,再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这就是日本侵略者的下场。
既然卫兵不在,我们这些东方大国的税务官员自然可以堂而皇之地顺利通行了。
左边岗楼旁边这个水泥废墟,它有三个小房间。里面两间是供哨兵休息的。外面这个房间有一个一米多高圆形水泥围墙,是哨兵的哨位,这里视野很好,一旦发现情况便可对外射击。这个圆型的水泥围墙便起了掩体的作用。据修建要塞外围工事的劳工讲,当时拉建材的马车到此必须在日本士兵的看管下,由里面修筑要塞的劳工赶进主阵地。经过第一处水源地,不远就是第二卫兵室,前面这条路是“S”型,是为了便于检查过往车辆,可见胜山防御的严密程度。
向前不远便拐进了茂密的山林,白扬、榨树、桦树高低错落,郁郁葱葱。正午的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斑斑点点地洒落在林间狭长的石阶路上,这条羊肠小道忽高忽低,蜿蜒向前,把我们领进了天造地成的森林公园。在前面反坦克壕上,新建了一座座木制小桥,橙黄色油漆、别具一格,预示着小兴安岭北麓的这座自然森林公园改造已见雏型。
“这不是野战医院吗,怎么丝毫不见踪影?”
离小桥拐弯不远,有一块路碑,上面标着“野战医院”字样。原来野战医院也称战地医院,是胜山要塞的附属军事设施,主要是为驻守胜山的官兵进行医疗保健服务的。1945年8月12日,天上地面苏联红军猛烈的炮火如倾盆大雨落在胜山要塞的各个角落。这所医院在炮火中灰飞烟灭,现在仅剩下这么一个长方形大土坑,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11米多。当年定是一层青砖建筑。
阵地坦克模型,是胜山的又一道战争遗迹。当初是由水泥浇注而成,如今也已破烂不堪。坦克模型的炮口所指方向正是黑龙江北岸的俄罗斯,即前苏联。其用意就是提醒这里的关东军,时刻记住他们防御的主要对手是苏联军队,将要进攻的敌人也是苏联。日本将要主宰世界。但是,世界局势的发展并不是按侵略者的愿望而行。当苏军坦克的履带碾过这所谓的东方“马其诺”防线的时候,日本帝国的所有梦想破灭了。
当我们来到警备中队营房时,我立刻回想起1996年秋在稽查局工作时曾来过这里。那时营房周围蒿草丛生,确有一种肃杀凄凉的感觉。现在政府旅游部门已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胜山进行旅游开发,包括地下仓库、兵舍都要进行整修。
我们辗转来到了主阵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最大的房间是作战指挥室。当年苏联红军进攻胜山时,守备队长大木、参谋长和岛云雄等大小前线将佐指挥官们正在立体作战沙盘周围,屏住呼吸静听北泽贞治郎司令官的战时训话。司令官的本意是给把守要塞的将士们鼓舞士气,但他们都预感到日本大东亚圣战的失败,预感到自己末日的来临。即使他们垂死挣扎,也难逃人民的惩罚。
胜山要塞有一处亚雷高地炮台群,每隔20米一座。成直线分布着四座炮台,附近还有一排六个小炮台,构成强大火力进攻和防空基地。原驻守胜山要塞的日本上等兵北原茂卫战后写了一本题为《阿穆尔的流血》,书中描述:“亚雷高地的炮台,只要电钮一按,炮身就可自由升降……”据有关资料记载;仅胜山要塞主阵地指挥中心的地下餐厅屋顶钢筋水泥的构筑厚度足可以抵御50吨级坦克的压力和重磅炸弹的轰击。整个阵地的地下通信、电波传输、火力构造等都体理了要塞的特点。可谓构造坚固、设计精致。有些设计直到现在也不落伍。当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以至亚洲已穷途末路,驻守孙吴的大部分兵力调往缅甸战场,胜山的守备兵力已严重不足,所以司令员捷列欣中将等指挥的苏联红军第二远东方面军红旗第二集团军所属部队仅用了3天时间就攻克了胜山要塞。当地的抗日联军积极搜集情报,配合苏联红军作战。英勇的苏联红军和抗日联军用热血迎来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劳工镇魂碑,这个三阶水泥碑,就是当年日军杀害构筑胜山要塞 3千多名中国劳工后,由杀人者为被杀者所立的镇魂碑,并且堂面皇之地叫它“阵地构筑牺牲者之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雪雨,碑的上半身已经破损,正面还依稀可见“观世音”三个字。在北原茂卫的回忆录中写道,“关东军用人海战术强迫中国劳工昼夜劳作,许多劳工冻死、饿死、病死。最后3千多劳工全部被杀掉。所以日本官兵也称这里为‘幽灵阵地’”。日本士兵石桥清末在《战尘悲歌》中披露:……我们在碑前通过时,感觉似乎3千劳工的亡魂推倒了大石碑,挡住了我们的去路,那感觉就象利刃慢慢刺进身体里一样。”座落在被日军称为“外之台”的劳工镇魂碑,如今成了我们声讨日本侵略者的罪证。中国的“观世音菩萨”是不会保佑这些杀人恶魔的。
我们借助手电简的光亮,钻出主阵地工事,炽热的阳光柔和地辐射在我们这些共和国的税务官身上,身边就是水泥构筑的碉堡,四面均有机枪射击孔。胜山要塞,不仅已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当我们回返时,遇到了县旅游局领导正在重修炮台遗迹。
下午13时,我们驱车来到沿江满达乡哈达彦村附近的黑龙江畔。近期江水下落,男女同事穿着泳衣在宽阔的沙滩上沐浴着金色的阳光。我目视着对岸的俄罗斯康斯坦丁诺夫卡区的江畔风光,心随滚滚东去的江水潮起潮落。多少年来,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这里繁衍生息与大自然斗,与日本侵略者斗,无数的英烈血洒疆场,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盛世。
恰好此时,江面上一艘民艇驶过,身后卷起朵朵白色的浪花,这是世界人民的和平之花,这是世界人民的友谊之花。孙吴人民、全中国人民、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谁也不愿再看到六十年前胜山要塞“劳工镇魂碑”前那惨烈的一幕。
民族要独立,国家要富强!
我们这些共和国的税务官任重而道远。
备注:文中相关史实参照《走进孙吴》、《可爱的孙吴》、《魂唤逊别拉》等二战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