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发展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1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
“十五大”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实施“解放思想、实事求事、立足资源、
开放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克服农业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部分工业企业开工不足的不利
影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
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全县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宏观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初步统计,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54 882
万元(全口径),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 001万元,同比下降
1.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 756万元,同比增长 5.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 125万元,
同比增长9.7%。全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 265元,比上年增长1.9%。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
增长比重呈上升状态。在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36.4%、19.6%、
44.0%,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增长5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4.6和0.4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4.2个
百分点、衣着类上涨0.8个百分点、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上涨0.5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类下降6.3
个百分点、交通及通讯工具上涨10.5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下降 1.2个百分点、居住类
下降1.3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平稳发展。年末全县从业人员7 663人,比上年减少437人。其中国有单位从
业人员7 064人,比上年减少323人。年末在岗职工7 411人,比上年减少340人。在岗职工平均
工资9 296元,比上年增加1 482元,增长19.0%。年末有1 500名下岗职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了
再就业,就业率达80%。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农业结构调整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农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
尤其是产业化发展缓慢;工业生产没能走出困境,特别是粮办工业企业亏损严重,规模效应、
品牌效应不明显,企业经济效益处于低水平;边境贸易仍未走出低谷,边贸主体规模弱小,旅
游资源开发步伐缓慢。
二、农 业
2001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立农业强县的战略目标,加大
农业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种植结构调整成就显著。围绕调优、调专、调绿,农作物优质率达 95%,专用品种种植面
积30万亩,绿色品种种植面积11万亩,其中绿色及小粒豆1万亩。
2001年,我县部分乡镇遭受严重的春旱、雹灾、霜冻和水灾等自然灾害,造成部分地块的
绝产,全县受灾面积达24 722公顷,成灾面积 21 683公顷,分别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0.8%
和 35.7%,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抗灾自救,农业仍获丰收,全年第一产业
产值仍达25 347万元,同比下降1.1%,实现增加值15 414万元。同比下降1.9%。粮豆薯产量
119 422吨,比上年增产 0.7%。分品种看,四大粮食作物呈现“两增两减”趋势,水稻、小麦、
产量分别为1 011吨和1 307吨,分别下降0.6%和82.2%;大豆、玉米产量分别为86 463吨和17 088
吨,分别增长12.1%和4.3%。油料产量658吨,亚麻20吨,烟叶40吨。
林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到兼顾,森林防火、病、虫、鼠
害等保护工作有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2公顷,比上年下降97.8%,实现增加值1120万元,
同比下降49.7%。
畜牧业快速发展,在稳步发展牛、猪、禽养殖的同时,突出发展绒山羊养殖,绒山羊存栏
已达万余只。畜牧业产值实现2 608万元,同比增长 11.6%。全年肉类总产量1 585吨,同比下
降0.6%,实现增加值1 404万元,同比增长21.2%。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资源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年水产品产量500吨,实现增加值310万元,
比上年增长2.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15.7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4%。年末拥
有大中型拖拉机1 782台,比上年增22.7%,小型拖拉机4 062台,比上年下降11.9%,联合收割
机321台,比上年增长4.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 938吨,比上年下降3.0%。农村用电量671
千瓦时,比上年下降23.8%。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有效灌溉面积继续增加。
农村非农产业步伐加快。据乡企私办统计,全县乡镇企业现价总产值11 880万元、增加值
2 394万元、利润718万元、税金488万元、销售收入10 64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5%、5%、
5%、8%。
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粮食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
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规模小,科技作用不明显,传统农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农产品加工
转化增值能力低。
三、工业和建筑业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企业改革的推进,我县工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
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发挥地源优势、资源优势,加快以水电为龙头工业格局的建设步伐,
使我县工业在改革调整中保持平稳运行,全年实现总产值15 476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
6.8%,完成增加值4 919万元,同比增长5.9%。
全部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效益有所改善,总产值6 744万元,按可比
价比上年增长1.4%,增加值完成2 502万元,同比增长14.4%,利润-139.1万元.同比减亏1 011
万元,税金407.7万元,同比增长41.2%。其中,重工业完成产值 3 485.6万元,按可比价比上
年增长14.9%,轻工业完成产值 3 258.4万元,按可比价比上年下降19.7%;其中,国有企业完
成产值4 278.3万元,按可比价比上年下降25.6%,其它企业完成产值 2 465.7万元,按可比价
比上年增长24.9%,亏损企业亏损额达184.7万元,比上年减亏1 076万元,亏损面53.3%。
全部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供电量2 412
万千瓦小时,比上年下降3.2%;发电量 3 698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2.2%;红砖878万块,
比上年增长2.9%;软饮料生产30吨,比上年增长25.0%;食用植物油1938吨,比上年下降17.4%。
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企业,总产值8 732万元,增加值完成2 417万元,同比下降
2.1%。
建筑业稳中有降。全年完成总产值1 770万元,比上年下降8.2%;实现利润 15万元;实现
税金2万元,房屋竣工面积15 000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一定规模。50万元以上项目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为10 514万元,比上
年下降35.9%,其中,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10 364万元,比上年下降36.8%。在全部固定资产
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8 494万元,比上年下降 30.5%,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 870万元,比
上年下降55.2%。住宅投资2 593万元,比上年下降2.7%。
重点建设取得新进展。乌宋岗(乌一)电站累计完成投资18 500万元,已投产发电,其中:
本年完成投资3 200万元;通江街扩建完成投资500万元;奇克镇堤防工程完成808万元。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平稳增长,网络调整进一步朝着适应市场需求方向发展,运
输和通信的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年末,交通运输和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 3 109万元,同比增
长2.6%。
全年旅客周转量完成2 82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5%,货物周转量完成860万吨公里,比
上年增长44.9%。
邮电事业长足发展,邮电通信环境不断改善,业务量实现较快发展。全年业务总量实现2 361
万元,比上年增长40.2%,其中:报刊累计发行139万件,比上年下降20.5%。城市电话8 278户,
比上年增长11.2%,其中,住宅7 232户;比上年增长7.1%;乡村电话9 647户,比上年增长8.7%,
其中,住宅电话9 383户,比上年增长8.9%;公用电话131部,农村23部、城镇108部。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趋于平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1 195万元,比上年增长0.2%,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0.1%。分城乡看:县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 686万元,比上年增
长0.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0.2%;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实现8 510万元,比上年增长0.1%。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实现 14 975万元,比上年增长5.1%,餐饮业零售额实现4 216
万元,比上年增长49.9%。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1963万元。
七、边贸和旅游
对俄贸易平稳发展。全年实现贸易进出口总额620万美元,过货量实现2.5万吨。
2001年我县积极发展旅游业,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在原有旅游线路上,又
新开辟多条国际、国内旅游线路,现已开通赴俄1日、2日、3日游,莫斯科、圣彼德堡民贸游,
儿童游和商务游,五大连池、大连、北京游等多条国际国内旅游线路。2001年共接待国内外游
客21 136人,旅游收入完成 62万元。其中:俄方入境团组85个,6 131人次;中方出境团组16
个,205人次,业务总收入12万元;国内景点旅游14 800人次,业务总收入50万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工作形势严峻。2001年,财政部门积极扩大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增收节支,努力实
现预算平衡,全年地方财政一般收入 1 898万元,比上年下降21.8%,预算内支出9 834万元,
比上年增长20.9%。
金融机构存贷稳定增加。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 51 671万元,比上年增加4 309万元,增
长9.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 814万元,比上年下降23.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3 922万元,
比上年增长4 943万元,增长 12.7%。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12 277万元,比上年增加1 608万元,
增长1.5%,其中:短期贷款 88 930万元,比上年增长29.2%;中长期贷款23 347万元,比上年
增长1.2%。年末货币净投放5 318万元。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 1 003万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
714万元,同比增长8.4%;财产险保费收入289万元,同比增长4.3%。支付赔款231万元,其中:
人身险付给金额64万元,财产险付给金额149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编制重点新科技项目计划23项,实施16项,其中:科技攻关计
划13项,新技术和科技成果推广计划2项,新产品开发计划1项,实施率70%。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全县初中在校
生6 063人,比上年增长7.6%,初中升高中升学率23.0%;小学在校生6 403人,比上年下降8.2%,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 100%,小学生巩固率99.8%,小学升学率100%,初中辍学率3.8%;高中在
校生550人,比上年下降1.6%;职业教育中心现有学生143人,比上年增加28人。成人教育继续
发展,全年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15 400人次,共扫除青壮年文盲3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
生有269人,其中,本科院校89人,专科86人,中专(中师)学校94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全县共有群众艺术馆、站 1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
新华书店1个,现有广播站9个,电视转播台2个,广播电视转播台2个,可以播放无线电视节目
一套,有线电视节目22套,电视覆盖率100%,广播覆盖率96.6%。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60个,其中:县级5个、乡镇级11个、村级
卫生所144个。床位220张、卫生人员36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70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县运动员在国际长跑节中获女子 5 000米冠军;在全国少年田径比
赛中获男子全能第一名;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获男子 5 000米金牌、10 000米银牌;在省少
年田径比赛中,获女子1 500米、3 000米第一名、男子 800米第一名;在九运会上我县少年儿
童业余体校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在黑龙江省全民健身活动月中,我县电信局被
授予先进单位称号。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展开。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进一步采取治理大气污染,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增加环保投入等
措施,取得明显的效果,2001年,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6.0%,城市气化率80.0%,城镇绿
化覆盖率13.11%。
环境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年末,全县共有环境保护监测站1个,自然保护区6个,烟尘控
制区1个,噪声达标区1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平稳。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04 716人,其中城镇人口34 949人,占33.4%;
乡村人口69 767人,占66.6%,男性人口为54 968人,女性人口为49 784人。出生人口为641人,
出生率6.15%,死亡人口218人,死亡率2.09%,自然增长率为4.06%。
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776元,比上年增长9.8%,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 4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440元,比上年下降6.2%,扣除物价因
素,实际下降6.1%,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1 137元,比上年下降1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
下降11.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城镇人均居住面积9.2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
积为17.8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年参加养老保险职工有 2 855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有2 736
人,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有 1 205人(不包括离休、建国以前、二等残),参加基本医疗
保险的职工人数有4 649人。
2002年,全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
实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县委确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资源,开放开
发”的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
得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
实基础。
一、综合
全县经济增长加快。初步统计,全年完成过内生产总值60 517万元(全口径),按可比价比
上年增长8.1%,增幅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 045万元,同比增长18.1%,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 504万元,同比下降1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 968万元,同比增长
7.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5 528万元,比上年增长5.0%。农业生产仍占据主导地位,其创造的
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43%。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 208
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市场物价总水平下降。全县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分项目看,
食品类,衣着类分别下降6.4、0.8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升 1.8个百分点;医
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0.1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升0.9个百分点;居住类下降6.5
个百分点。 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形式严峻。年末全县从业人员7 289人,比上年减少374人。
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6 689人,比上年减少375人。年末在岗职工7003人,比上年减少408人。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 985元,比上年增加689元。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有 1 980人通过各种途
径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物价持续走低,投资拉动力不足,微观经
济运行活力不强,特别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
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与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增收困难,边境贸易仍未走出
低谷,边贸主体规模弱小,旅游资源开发步伐缓慢。
二、农业
我县农业以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外向型农业为方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2002
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农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2 652万元,比上年增长14.6%,
实现增加值18 975万元,比上年增长104%。
种植业获得了丰收。农业实现产值27 042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增加值实现15 663万
元,比上年增长10.2%。农业总播种面积为61 151公顷,比上年增长0.8%。其中绿色食品种植
面积达11万亩,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11.8%。粮豆薯总产139 613吨,比上年增长16.9%。四大
粮食作物中“三增一减”,其中:小麦、水稻、大豆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82.5%、8.4%、13.3%;
玉米比上年减少20.4%。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562吨,烟叶产量88吨。
林业生产和绿化工作取得新进展,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全年未发生火灾。林业全
年实现产值1 505万元,比上年增长21.8%,实现增加值1 424万元,比上年增长 23.1%。造林
面积390公顷,林产品达429吨。
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实现产值3 636万元,比上年增长24.7%。突出发展绒山羊养殖业,
绒山羊存栏已达28 536只,黄牛存栏达9 752头。其中猪肉、牛肉产量分别为1 203吨、276吨。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产值实现469万元,比上年增长4.2%,增加值实现311万元,全年
水产品产量为550吨,比上年增长1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今年逊克县被省授予农机具更新示
范县。年末机械总动力达15.36万千瓦。年末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 869台,比上年增长4.9%,小
型拖拉机3 964台,比上年减少2.4%,联合收割机 320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 568吨,比
上年增长12.8%。农村用电量632万千瓦,比上年减少5.8%。
乡镇企业继续保持了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县乡企总产值12 378万元,增加
值2 477万元,利润739万元、税金500万元,总收入 11 01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3.5%、
2.9%、2.5%、3.5%。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逊克县工业本着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构筑以水电、矿产、新型
基础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四元工业结构,骨干企业群体已基本形成。企业改革进一
步深化,新的企业运行体制基本形成。全县工业实现总产值15 431万元,比上年增长4.8%,其
中:国有企业增加值1 818万元,比上年增长3.8%;其他企业增加值851万元,比上年增长7.9%。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7 268万元,比上
年下降3.2%;利润4.3万元,同比减亏54.8万元,税金412.4万元,比上年增长 1.2%。亏损企
业亏损额达145.3万元,比上年减亏39.4万元,亏损面达53.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供电量2 42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3%,发电量7 171
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 93.9%,创历史最高水平,红砖864万块,比上年减少1.6%。啤酒5 293
吨,比上年增长72.2%。
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企业,实现总产值 8 606万元,比上年减少 1.4%,增加值
2 186万元,比上年减少4.9%。
建筑业发展继续下滑,全年完成总产值584万元,比上年下降67%;实现利润24万元,实现
税金4万元。房屋竣工面积2 400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4%。
四、固定资产投资
今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主要原因是我县超十万元的重点项目建设均已进入收尾阶段,
无新的重大项目建设。50万元以上项目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为5 955万元,比上年下降43.4%。在
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 555万元,比上年下降34.6%;更新改造完成投资400
万元,比上年下降78.6%。住宅投资963万元,比上年下降 62.9%。重点建设已基本完成,乌宋
岗电站累计完成投资18 832万元,其中本年完成投资 332万元。奇克镇堤防工程本年完成投资
399万元。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3 517
万元,比上年增长1.0%。
全年旅客周转量完成2 791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1.2%,货物周转量完成819万吨公里,比
上年下降4.8%。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业务总量实现2 636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电信
业务总量1 352万元,邮政业务总量345.7万元。年末电话用户 18 567户。城市电话8 488户,
比上年增长2.5%,其中,住宅电话7 335户,比上年增长1.4%。乡村电话10 079户,比上年增
长4.5%,其中,住宅电话9 810户,比上年增长4.6%。公用电话183部,农村29部,城镇154部。
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17.8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
我县商品市场出现平稳回升的运行格局。2002年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实现21 810万元,比上年增长2.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4%。分城乡看:县以上消
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 617万元,比上年下降0.5%;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实现 9 193万元,比上
年增长8.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实现14 837万元,比上年下降0.9%;餐饮业零售
额实现4 235万元,比上年增长0.4%。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2 738万元,比上年增长39.5%。
七、边贸和旅游
对俄贸易形势严峻。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 407万元,比上年下降34.4%。过货量实现2 700
吨,比上年下降89.2%。
旅游业发展较快,国内国际旅游同步发展。在原有旅游线路上,新开辟了海参崴六日游等
三条线路,加强了沾河漂流,库尔滨河漂流等景区景点建设。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 028人,
旅游业收入实现92万元,比上年增长43.7%,其中:俄方入境团组133个,比上年增长48个;俄
入境8 310人次,比上年增长2 179人;中方出境团组12个,102人次,业务收入15万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 078万元,比上年增长9.5%,预算内支出10 252
万元,比上年增长4.3%。
金融机构存款上升,贷款下降。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72 306万元,比上年增加20 635万
元,增长39.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 599万元,比上年增长37.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1 819
万元,比上年增加17 897万元,增长40.7%。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08 921万元,比上年下降3 356
万元,下降3.0%,其中:短期贷款86 340万元,比上年下降2.9%;中长期贷款22 521万元,比
上年下降3.5%。年末货币回笼数20 605万元。
保险事业继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1 710万元,比上年增长70.5%,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
1 410万元,比上年增长97.5%;财产险保费收入300万元,比上年增长3.8%。支付赔款223.6万
元,其中:人身险保付给金额93.6万元,财产险付给金额130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编制重点科技项目计划38项,实施36项。其中:科技攻关计划
22项,新技术和科技成果推广计划11项,新产品开发计划5项,实施率95%。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稳步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全县初中在校
生5 156人,比上年减少15%,初中升高中升学率17.72%;小学生在校生7 009人,比上年增长
9.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小学生巩固率98.58%,初中生辍学率 2.5%;高中在校生
652人,比上年增长18.5%。职业教育中心现有学生129人,比上年减少14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的学生有269人,其中:本科院校118人,专科78人,中专(中师)学校73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健康发展。全县共有群众艺术馆、站1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
档案馆1个,新华书店1个,现有广播站9个,电视转播台2个,广播电视转播台 2个,可以播放
无线电视节目1套,有线电视节目22套,电视覆盖率100%,广播覆盖率96.6%。
卫生事业规范运行。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 106个,其中:县级5个,乡级9个,村级卫生
所91个。床位168张,卫生人员35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9人。
体育事业继续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取得新成就。我县运动员在国际长跑节上获
女子5公里金牌、银牌各一枚,获男子铜牌一枚;在全国少年田径赛上获男子全能800米两项冠
军,女子亚军;在黑龙江十运会上夺得男子马拉松金牌;在省青少年田径赛上我县运动员夺得
800米、1 500米、3 000米共十项冠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展开。年末我县有近30余处全民健
身活动场所,配置全民健身路径3套,开展各类全民健身及体育竞赛活动11次。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年末全县共有环保监测站1个,自然保护区5个。初步建成引用水
源保护区两处,引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6.0%。 2002年我县大部分楼房采取集中供热,城镇环境
恶化基本得到控制,城市气化率达8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低速增长。2002年我县人口出生率6.7%。死亡率3.3%,人口自然增长率3.4%。年末,
全县总人口104 049人(含农场),其中:城镇人口46 400人,占44.6%;乡村人口57 649人,占
55.4%。男性人口54 395人,女性人口为49 654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939元,比上年增长3.4%,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3 346元。由于粮食丰收、大豆价格上扬,畜牧业快速发展。我县农
民人均收入居全市第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 014元,比上年增长23.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
费支出1 904元,比上年增长67.5%。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11.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7平
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9.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职工3 785人,参加事业保险职工3 729人,
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有 1 347人(不包括离休,建国以前、二等残),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的职工人数有6 4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