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庆华工具厂
首钢庆华工具厂
[ 概况] 首钢庆华工具厂的前身是“东三省兵工厂”,创建于1921年。1931年“9.18”事
变后,日军侵占兵工厂,改为“奉天造兵所第一制造所”。1946年3 月国民党接管后,改为
“中央联勤总司令部兵工署第九十工厂枪所”。1948年11月解放后,改为“五一工厂第一制造
所”,由东北军区军工部领导。1950年11月,改为“五一工厂枪厂”,从此由沈阳市迁往黑龙
江省北安县。1951年3 月,定名为“三二工厂”。1951年6 月,改为“国营六二六厂”,由中
央重工业部兵工总局东北兵工局领导。1952年10月,工厂隶属国家第二机械部第二局,厂名为
“二六二六五厂”。1953年3 月,又改为“六二六厂”,9 月13日,朱德视察了工厂,并题写
了“文化宫”。1957年4 月,对外称“国营庆华工具厂”。1988年6 月22日,工厂划归首都钢
铁公司,更名“首钢庆华工具厂”(保留“六二六”代号)。企业现有总资产1.6 亿元,固定
资产0.9 亿元,注册资金1 200 万元。其经营范围是生产冲锋枪、手枪、运动枪系列产品及刃
具、农机具、轧钢等民用产品。现有设备2 312 台,工厂设置管理、技术、检验、计量、科研
等25个部门,下设基本生产单位16个、辅助生产单位8 、后勤单位5 个、中小学校3 所、医院
1 所等。另外,还在北京和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基地和窗口。工厂共有在职职工4 792
名(其中党员1039名,高级职称人员74名,中级职称人员326 名,大专以上学历461 名,北安
市人大代表3 名,政协委员2 名)。工厂地址在市东直街1号,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建筑面
积28.5万平方米。法定代表人陈立国(营业执照号:2311811400124 )。
(魏立忠)
[ 企业改革] 2001年,实行“本地重组,异地创新”的发展思路,在厂内实行“划小核算
单位,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改革措施。在北京和营口开发区建立了基地,并进行了内部配
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2年,国家正式批准庆华厂为政策性破产重组企业,工厂主要
领导跑国家、省,经多方争取,使工厂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省级军工行业统筹,提高了养老金水
平。在职和离退休人员进行了工资改革,提高了工资水平。2003年,着手进行破产改制的准备
工作,对资产进行了清理,往来帐目进行了清算,并通过了财务审计。2004年,制定了资产重
组方案,开展了招商重组工作。
(魏光忠)
[ 产品生产与销售] 虽然工厂被国家批准破产,但的经营生产始终没有停,军品销售打入
国际市场,为企业的重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1年,生产各种枪支10个品种共12 200支,生产
的大小枪为外贸产品,销往菲律宾、非洲等国家,生产的东风手枪为国家体委指令性计划,销
往国内各省射击队。实现销售收入2 512 万元,多种经营收入800 万元。 2002 年,生产各种
枪支共20 190支,主要销售印尼等国家。实现销售收入2 658 万元。2003年,生产各种枪支8
680 支,主要销往法国。实现销售收入2 575 万元,多种经营收入1 000 万元。 2004 年,生
产各种枪支4 260 支,主要销往欧洲。实现销售收入2 501 万元,多种经营收入700 万元。
(李明杰)
[ 产品研制与开发] 坚持科技创新思想,发挥枪械生产优势,捕捉市场需求,研制开发了
9 毫米军警用转轮手枪和QB4.5 毫米普及型气瓶式空气气步枪。2001年,受公安部的委托,开
始开发研制转轮手枪。2002年,研制出第一型样枪,国家公安部组织专家到工厂看样枪及生产
线,提出了改进意见。2003年,研制出第二型、第三型样枪,公安部专家又到工厂看样枪,提
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2004年,研制出第四型样枪并到国家白城靶场定型试验,最后经国家公
安部鉴定,同意工厂生产9 毫米军警用转轮手枪。同时,研制开发了QB4.5 ??毫米普及型气
瓶式空气气步枪,并已通过产品鉴定。该枪是国家体委重点科研项目,国家体委下发了生产许
可证,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产品为中小学体育训练用枪,也是国家、省等各种射击运动员训练
用枪,目前该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
( 郑延平)
[ 安全稳定工作] 始终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首位,确保常年无失火、无丢枪、无技安事故
发生。2001年,发生了部分职工上访及阻拦铁路事件。在安全防范上,实行了持证入厂,物资、
车辆凭手续出入厂;对工厂9 处要害部位,加大“三防”工作力度,做到死看死守;按照公安
部要求,开展了“治爆缉枪”活动,共收缴各类枪支16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安全生产上,
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了安全大检查17次,整改不安全隐患21项;举办司
炉培训班1 期,共培训36人;举办焊接工培训1 期,42人参加,并办理安全操作证,达到持证
上岗;落实了各项规章制度,修订完善操作规程260 项。2002年,由于企业多年积累的矛盾日
渐呈现和职工生活的极度困难,职工队伍不稳定,以退休人员为主,出现了群体上访、集会、
游行及冲击铁路的过激行为。在安全防范上,狠抓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了10大项75个
制度;人防上增设岗位及人员,配备警犬,流动值勤;物防上在要害部位安装了防盗门,增设
电网;技防上安装了监控系统。在安全生产上,组织有害工种人员体检1 次,共有47人参加体
检;组织伤残体检1 次,全厂有24人参加;组织专业安全检查2 次,解决不安全隐患24项。2003
年,职工队伍依然不稳定,以退休职工为主,出现了集会、游行、冲击铁路不稳定事件。在安
全防范上,根据工厂破产改制的需要,上级决定组建庆华治安派出所,由北安市公安局副局长
任所长,2 名市公安局人员任副所长,原保卫处人员13人计16人为派出所人员,下设保安大队
由原来的62名保安人员增加到152 名保安人员,从组织上和队伍上为安全防范提供了保障。在
安全生产上,组织有害工种人员体检两次,共有360 人接受了检查,组织工伤残体检两次,有
340 人参加了检查。根据市环保局的要求,加强了对污染点的管理,做到了达标排放。2004年,
职工队伍仍有不稳定的现象,以与工厂解除劳动关系人员为主,出现了集会、游行、冲击市政
府及劳动局甚至越级到省、国家信访总局、首钢总公司集访。在安全防范上狠抓了值班值宿的
检查。全厂共有值班点42处,值班人员112 人,全年检查48次,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口头教
育8 人次,罚款1 人,撤换1 人。狠抓了安全防火工作,配齐了防火设施,随时检查、随时整
改,杜绝流动吸烟现象。狠抓了厂内巡逻工作,在检查中发现整改电网存在的问题8 次,抓捕
偷盗工厂物资2 次,冲散盗窃未遂2 次,夜查172 次,增强了安全系数。
(魏立忠 薛明礼 孙克)
[ 关心职工生活] 深入开展“一帮一”扶贫济困和“走千家、访万户、送温暖”活动,凝
聚职工心智,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2001年,元旦、春节之际,厂工会组织人员深入开展“走
千家、访万户、送温暖”活动,将省、黑河、北安、首钢及工厂对职工的关怀送到特困职工家
中。2002年,工厂和职工的特殊困难引起了党和国家及省、黑河、北安、首钢的高度重视,各
级领导分别到工厂特困职工家中走访、慰问,在全厂干部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说明党和国
家没有忘记老军工战士。2003年,工厂领导班子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及省、黑河、北安、首钢
汇报工厂的困难,解决了历史遗留的20多个问题,提高了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的生活水平,
省政府一次性拨专项救助款60万元,黑河、北安、首钢也给予大力帮助,缓解了全厂职工家属
的生活困难。2004年,开展“一帮一”扶贫济困活动,北安市副科级以上领导与工厂150 户特
困职工家庭结成“一帮一”扶贫对子,工厂副科级以上领导与150 户特困职工家庭结成“一帮
一”扶贫对子,使300 户特困职工家庭生活困难得到改善。
(魏立忠)
[ 党建] 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01年,认真学习“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了广大党员坚持祟高理想、实践根本宗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结合纪
念建党80周年,组织开展了多种系列活动。2002年,组织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大力加强
党风廉政建设,在全厂范围内形成了清政廉洁、团结向上、真抓实干、拼搏进取的良好风气。
2003年,为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对1 600 余名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力度,成立了退休
办党总支,以各工人村为单位,组建了11个工人村党支部。支部建在工人村上的作法,得到了
黑河市委领导表扬。2004年,加强“三会一课一汇报”制度,组织党员开展学习新党章活动,
同时做好先进性教育活动调查摸底工作。
(王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