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光辉的历程光辉的成就

专文

光辉的历程光辉的成就



——大兴安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年改革成果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书记、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杜宇新

物转星移,春风化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全国改革开放走过了20年的路程。伴随
着改革开放的风雨潮声,大兴安岭地区的开发建设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0年来,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地委、行署、林管局带领全区
人民,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八万里兴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5亿元,比1978年增长
3.4 倍,年均增长7.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834 元增加到1998年7167元;工业总产
值达到27亿元,比1978年增长1.6 倍,年均增长4.9%;农业总产值达到6.86亿元,比1978年增
长4.4 倍,年均增长8.8%;财政总收入实现1.84亿元,比1978年增长4.1 倍,年均增长8.5%;
19 78 年至1998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68.5亿元,是建区至1978年的5.4 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余额4 5.7 亿元,比1978年增长256.8 倍,年均增长32% ,为步入新世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面对“文革"十年动乱遗留下
来的冤假错案,从1979年开始,地委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按照中央政策,积极进
行拨乱反正。先后平反“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错案牵连人员396人,逐步落实了干部政策、知
识分子政策和民族、统战政策,清理了“左”的思想影响,分清了历史是非。

乘着党的十二大的东风,1982年底,地委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并拉开了国有企业改
革的序幕,使林区经济步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1985年,地委从区情出发,确立了“以林为主、
采育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开发、改革开放、兴边富民”的24字战略方针,加速了改革开放的
进程。

林区依林而兴,因林而衰。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1987年那场震惊中外的“五·
六”大火,使森林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林缘退缩,蓄积减少,质量下降,林区的“母亲工业”
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刚刚进入90年代,“两危”就过早地来临了。面对“两危”,地委冷静分
析形势,分别于1990年2 月和7 月制定了“科技兴边、科技兴林”规划纲要和“避危兴林" 方
案;1992年5 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实施办法》;1994年l2月,
地委组织19个调研组,系统地对林区改革与发展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全面调研。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再次创业、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

1995年以后,新一届地委班子深深感到,观念陈旧、体制僵化、结构单一仍然是阻碍林区
改革开放的巨大阻力,在总结“八五”的基础上,提出了“搞好二次创业、兴企富民强区”的
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大办开发性农业,“搞好林场、放活职工”,把大兴安岭建成全省最富裕、
最文明地区之一的发展思路,走活了“三步棋”:即农业综合开发、林场改革和国有小企业改
革,使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更加符合实际,从而使全区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转变:由重采轻
育向以林为基础转变,单一林木资源开发向综合立体开发转变,自我封闭向对外开放转变,单
一全民经济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转变。尤其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地委迅速动员和组织
全区干部群众,乘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的浪潮,坚持放胆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冲破了把所有
制实现形式视作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误区,使林区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0年沧桑,20年巨变,改革开放功不可没。20年来,全区改革始终围绕促进经济体制和经
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农村到城镇,由生产到流通,由点到面,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通过完
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和延长土地承包期,使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
济体制改革框架基本形成,打破了全区农村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的高度集中、分配上
的平均主义制度。仅用5 年时间,到1983年底,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得
到了极大解放。1983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5136万元,比1978年增长62.4% ;农民人均纯收入262
元,比1978年增长52. 3%. 进入90年代,在地委“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大办农业、办大产业”
的方针指引下,围绕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组织、放开农产品价格、搞好社会化服务等进一步加大
改革力度,全区农业综合开发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到1995年底,仅岭南农业综合开发
区就吸引资金5000万元,建起家庭、联户和集体性质的各类农场198 个,开垦荒地22万亩,形
成固定资产4000万元(不含土地)。1997年底,全区粮豆薯总产量达到1.67亿公斤,54万林区
人民实现了粮食总量自给。农业产业化迈出了重要一步。林田公司的成立,万吨马铃薯精淀粉
加工厂、面粉加工厂和万吨现代化粮食处理中心的投入运行,延长了产业链条,推动了农业及
区域经济的发展。到1998年末,全区农业播种面积达到139.7万亩,比1978年增长99.6%,年均
增长3. 5%。

国有企业改革先后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租赁、转机建制等四个阶段。到1985年
底,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年,全区有33户大、中、小型国营
企业、61户集体企业、331 户商业、饮食服务企业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在8户森工企
业实行了“六包三挂钩”,在2 户利改税企业实行了“两保一挂”。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
和党的十五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由政策调整向制度创新推进的新阶段,企业经营机制
转换步伐明显加快。按照“抓大放小、分层启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对国有
经济进行了重大调整。从理顺母子公司关系入手,组建了物资、木片、卫生筷、煤炭、建筑五
个专业化生产企业集团,壮大了龙头企业;以放活小企业为重点,实施国有资产重组,通过租
赁、委托经营、出售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重组;以模拟法
人为重点,进行了林场改革,使林场由林业局的附属生产车间,逐步变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
到1998年末,有50多个林场组建了有限责任公司,创办股份制企业47个;全区有184 户中小型
企业放开搞活,其中委托、租赁119 户,股份合作34户,出售破产24户,盘活资产4.1 亿元。

商贸流通从80年代初期改革商业经营格局入手,逐步改变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积极发展集体、个体商业。到90年代初期,初步形成了多成分、多渠道、多形式的流通新体制。
到1998年末,集体经济零售额1.2亿元,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7.55亿元,分别比l978年增长41.4
倍和1 万多倍。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抓了利改税、分税制,建立了流转税制度,推行了以森林资
源、国有资产为纽带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严格按照“四分开一完善”的原
则,确保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封闭运行三大政策的落实。城镇住房、社会保障、投资融资、
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改革的初步成功,加快了大兴安岭对外开放的步伐。1993年以后,漠河、呼玛口岸相继被
国家批准为一类口岸,并取得对外贸易经营自主权,与日本、德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建
立了经贸联系;1998年4 月,国家外交部、公安部和海关总署批准加格达奇——腾达市5 日游。
1998年底,全区创办各类合资企业32户。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林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多年来,尤其是“八五”期间,地委、行署、林管局在产业布局上大胆突破木材生产单一
的经济结构,注重从整体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6.4 :68.2:25.4演变为1998年的9.6 :47.8:42.6,初步实现了
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的转变。目前,已基本打破木材采运“一花独放”的局面,形成了以林业
为主体,农业、林产工业、地方工业、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及第三产业等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
林区经济新格局。

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大比例关系失调始终是制约全区经济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面对现实,
思考未来,地委、行署、林管局一班人从“两危”的切肤之痛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
林区光靠卖木头不行,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地委于1994年提出了
“再次创业、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迈出了结构调整的第一步;1996年,地委进一步提出了
“大力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大力推进林工、林农、林副、林矿结合的发展模式,重点
搞好林木、土地、矿藏、山野四大资源开发,尽快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四大新兴产业体系,并
按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协调发展的总要求,掀起了结构调整的高潮。

第一产业在调整中实现跨越。地委抓住省委提出把农业大省建成农业强省、农业开发向大
兴安岭延伸的有利机遇,冲破了“国有林区不宜搞农业”、“高寒禁区不能搞农业”的错误认
识,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重大突破。1996年开荒36.3万亩,是前6 年的1.65倍;1998年,耕地
面积达到161 万亩,比1978年增长87.9%.种植业比重快速增长。扩大了小麦、大豆等经济作物
播种面积,畜牧、水产以及乡镇企业、社会服务业也都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麦豆薯、畜
牧、水产、瓜菜等主导产业。农牧渔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54:9 :0.1 变为57:14.1:0.8 ;
1998年畜牧产值实现9674万元,比1978年增长5.2 倍;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3.7 亿元,全区农
村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农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竞相发展的喜人景象。

营林、林产加工生产全面起步。按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持续林业的发展目标,加大
了营林、林产加工生产,使森工产业结构渐趋合理。1998年,全区造林面积达到1.6 万公顷,
比1978年增长4 倍;天然幼林抚育和母树林培育面积分别由1978年的2.4 万公顷、0.3 万公顷
提高到1998年的10万公顷和0.7 万公顷。继1987年以后连续11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为森工
企业的发展积聚了后劲。坚持以达产增效为前提,大上林产工业。到1998年末,全区形成制材
加工能力14万立方米,人造板生产达到1.8 万立方米,卫生筷和家具生产也分别达到31 397万
打和2.4 万件,产品不断向规模化、系列化和精深加工方向发展,许多产品不仅深受国内市场
欢迎,也备受国际市场的青睐。为了加快林产工业发展步伐,1996年以来,采取全面放活、大
上木材加工的措施,鼓励各林场搞加工。一时,招商引资上加工,委托经营带加工,龙头摆动
促加工形成热潮,1998年林产工业产值实现5.1 亿元,比1978年增长14倍。

矿产资源开发和山野产品加工取得重大进展。到1998年底,全区共建矿山企业22个,采矿
人员达万人以上;实现矿业总产值1.4亿元,比1978年增长37.6倍。黄金、煤炭生产分别由1978
年0.6 万两、2.9 万吨,提高到目前的9.1 万两和94.2万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泉水和
建材非金属生产也得到健康发展。以北芪茶、红豆、都柿饮料为代表的野生浆果开发业蓬勃发
展,北芪茶厂又新开发“旗人轻身减肥茶”等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到1998年末,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加值达到34 368万元,占三产的20.7%;
运输邮电仓贮业增加值48 406万元,占三产的29.2%.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日趋活跃。1998年金
融保险业所占三产增加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7.4%跃升至14.2%。信息咨询、科技服务、旅游等行
业也得到健康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第三产业以商业和饮食服务业为主的传统格局。

非国有经济异军突起。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地委在着力搞好国有经济发展的
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区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分别
由1978年的66户和80人,发展到1998年的21 223户和37 501人;私营企业发展到101 户。1998
年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产值1.59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商品零售额7.55亿元,占全区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的54.6%。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而且成为实施再
就业工程的重要渠道。

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注入了新的动力。自1998年“天
保工程”实施以来,当年木材产量调减27万立方米,同时加大了营林生产和资源管护工作力度,
组建了专业造林公司和资源管护队伍,营造公益林18.1万公顷,迹地更新4.6 万公顷,规划出
第一批生态林保护区和封山育林区119.9 万公顷;首批纳入“天保工程”的6 个转产项目完成
投资10 687万元,第二批19个转产项目的前期工作已全面完成,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上,又
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20年来,全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
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科技事业充满活力。科技整体实力得到加强,科技对经济的推动和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到
1998年末,全区共有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3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129人。自1988年实
施“科教兴区”战略以来,全区科技事业发展更为迅速,并结出丰硕成果。“八五”期间,全
区科技投入5387万元,创直接经济效益1.1亿元,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44项,其中获省、部级以
上科技成果奖励36项。在森林培育、森林防火、冷凉型作物、马铃薯脱毒、超早熟大豆等技术
研究、推广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204 所,在校生79 322人,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 ;基本普及9 年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平均水平;职
业高中创建20年来,设专业30多个,成人教育培养学生1.6 万人;农村扫盲和实用技术培训取
得明显成效。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实施了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和教师岗位培训制度,教育结构
调整取得较大进展。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累计投入教育经费4.1 亿元,新增校舍面积24.6
万平方米。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边疆特色的“绿色文化”建设异彩纷呈,森林文学、
森林版画已形成两大文化群体,以版画为主的美术创作进京展出达18次,展出作品240 余件。
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先后举办了“呼玛之夏”、“塔河之春”、“北极村音乐会”等文化活动,
丰富了林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体育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
平不断提高,运动场馆建设不断完善和扩大,为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创
造了良好条件。1993年地区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广播新闻事业日趋繁荣。已形
成覆盖全区、布局合理的多层次广播电视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大兴安岭日报》经过
1986年改刊,进一步扩大了信息量,增强了时效性、针对性,提高了透明度,已成为全区人民
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已建成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解决了群众看病、
住院难问题。目前,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由1978年的169 个和2810人,发展
到目前的247 个和3781人,病床由1978年的1584张,发展到目前的2208张。全区已17年无脊髓
灰质炎病例,提前完成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三大疾病
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技术水平逐年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全区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
22.0‰下降到1998年8. 99‰,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8.6‰下降到1998年的5.87‰,人
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公路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建设速度加快。彻底改造了加塔、加卧公
路和卧都河嫩江大桥,结束了地区公路下不畅县、上不通省的历史,现已形成以嫩漠、黑漠公
路为骨架,以运材路为龙头,兼顾营林、防火、战备等多功能需求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到
1998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已达1.7 万公里。铁路延展里程增加。加格达奇至北京、沈阳直快
客运列车全线开通。邮电通信发展迅速。万门程控电话已并入国际国内直拨网,与各县区局联
网的光缆和微波通讯网同时开通,并开办了移动通信和无线寻呼业务。20年来,全区公共建筑,
特别是沿街、园林建筑发展迅速。主要干道两侧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加格达奇北山、儿童、
东湖公园和兴安湖度假村的设施日益完善,已成为人们休闲、文体活动的好去处。城市绿化面
积已达692 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3.6平方米。市场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到1998年末,已建成集
贸市场56处,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3.84 亿元,比1978年增长7.8 倍,
年均增长11.5%。

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从1978年到1998年间,全区职工工资总额和人均工资由12 992万
元和928 元,增加到94 980万元和4255元,分别增长6.3 倍和3.6 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
年的172 元增加到2644元,增长14.4倍。随着收入的稳定增长,城乡人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
大改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3099元。彩电、电话、
冰箱、音响等高档耐用消费品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部分居民还拥有小轿车、电脑、手机等现
代化交通、通讯工具。

大兴安岭精神大放异彩,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20年来,认真贯彻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战略方针,注意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
的错误倾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以弘扬大兴安岭精神为主旋律,林区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突破高寒禁区的
大兴安岭精神,是大兴安岭人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于1987年得以总结、
提炼,1996年进一步升华和光大。为使大兴安岭精神具体化,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搞好二次
创业、兴企富民强区”的目标出发,把大兴安岭精神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制定
了《大兴安岭精神教育暨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暂行规划》,建立了五个大兴安岭精神教育基地,
进行了弘扬大兴安岭精神的专题调查,突出了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
会主义教育,制定了居民行为规范和文明公约,开展了“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文明
窗口”和“双文明林场”等评比活动,建立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点,举办了“兴安岭上百面旗”
评选宣传活动;树立表彰了在战争年代屡建功勋的“独胆英雄”、隐功埋名30年的共产党员曹
发庆,扎根边疆无怨无悔的张美钧、周儒锵等先进人物;组织了“全区弘扬大兴安岭精神先进
事迹报告团”。同时,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围绕全区重大经济活动、文明城镇
创建,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具有特色的系列活动。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加强了对企业管理效
益年、培育、保护森林资源等宣传,开展了“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文明创建活动,
实施了“夜景灯光工程”,多次举办了主题摄影、美术、书法比赛活动;开展了文化、科技、
卫生“三下乡”活动,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林区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20年来,地委高举邓小平理
论伟大旗帜,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生产力标准、解放思想、换脑筋、
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和农民进入市场等学习讨论,在全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
了“解放思想系列谈”教育活动,组织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等。通
过举办读书班、研讨班、骨干培训班和报告会、专题辅导等,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
在学习中,坚持以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带动领导干部的学习,以领导干部的学习带动广大党员、
干部、群众的学习,建立了以上带下,以上促下的良好机制,健全完善了“八项制度”、“两
项职责”,促进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多次组织并召开全区理论学习交流会,使
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十五大以来,地委抓住机遇,掀起了第三次
思想解放的高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区情出发,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实现形式、放手发
展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方面。进一步消除疑虑和困惑,为加快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思
想保证。

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林区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地委立足于提高广大干部群
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规划了教育发展计划,开展了“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三学读书活动,
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中,进行了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
普及与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到1998年末,全区共涌现
省级文明单位34个,省级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标兵3个,先进县1个,省级文明村2 个,地级文
明标兵106 个,文明单位177 个。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成就辉煌的20年,也是在新形势下不断探索前进的20年。
回顾昨日辉煌,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明朝远景,我们信心倍增。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
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搞好二次创业、
兴企富民强区”的新成绩,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为把地区早日建成全省最富裕、最文明的地区
之一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