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20年给大兴安岭农业农村工作带来的巨变
改革开放20年给大兴安岭农业农村工作带来的巨变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副书记 张进运
大兴安岭地处祖国的北部边疆,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具有发展冷凉特色农业大有潜力的
地区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全
区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机制得到落实,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
起,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实施粮牧企、农科教、贸工农、林农四个一体化战略格局,
依托资源优势,大办开发性农业,创出了一条发展冷凉特色农业的路子,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
济和林区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
制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七五”以来,由于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
强,“科教兴农”措施得到落实,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促进了农作物丰产丰收。特别是从
1996年以来,随着岭南农业的开发,使全区播种面积迅速增加,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科教兴农、
丰收计划的实施,以及向发展农业倾斜的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
机遇。与改革开发前的1978年相比,1998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575亿公斤,增加4倍;蔬菜总产
量1.25亿公斤,增加8倍;农村社会总收入2.7亿元,增加205倍;农村人口人均收入2146.5元,
增加9倍;农业总产值6.6亿元,增加3倍。
养殖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区加强了畜禽饲养业经营方
式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的配套政策贯彻落实,在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同时,实施
了牧业丰收计划,普遍采用优良品种,喂配合饲料和推广标准暖禽养畜、科学防疫、生猪直线
育肥等五项综合技术,从而提高了科技含量,降低了饲养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与1978年相比,
1998年,全区大牲畜存栏已达2万头,增长112%;羊存栏2.5万只,增长6倍;猪存栏5.6万头,
增长3倍;禽存栏57.3万只,增长7倍;肉、蛋自给率已分别达到70%、53%,畜牧业产值实现1.1
亿元。
水产养殖业 大兴安岭地区自然水域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冷水渔业具有良好的条件。1998
年全区渔业总产量已达795吨,比1978年增长30倍,渔业总产值实现954万元。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全区地方经济一
个新的重要增长点,显现出“异军突起”和“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在乡镇企业发展中,我们
创出了一批名优产品。大兴安岭制药厂生产的鱼油烯康丸先后荣获省级新产品、国家星火计划
1O周年优秀产品奖;漠河野果王股份公司生产的野果饮料享誉省内外;松岭区苁蓉酒厂生产的
苁蓉酒,1994年在蒙古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
和社会效益的提高。1998年全区乡镇企业已达1762个,产值3.7亿元,比1978年增长2.5倍;税
金0.14亿元,增长52倍;实现利润1507万元,增长43倍。
近年来,全区在发展开发性农业和冷凉特色农业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农业规模经营、
集约经营迅速扩大,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前提
作为国有林区发展农业,观念的更新是一个首要问题。过去由于地处高寒气候寒冷,无霜
期短,形成了国有林区不能发展农业的思维定式,加上传统的计划经济和粗放的管理,农副业
效益差,而林业木材生产效益好,给人们打下了林区不宜搞农业的烙印。这些主客观因素形成
了农业多年来摆不上应有的位置,总是处于大林业下的弱小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地委、行署
破除了“大兴安岭农业没有发展前途”的旧观念,树立了“发展农业大有作为”的新思想。90
年代以来森工企业产量锐减,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的政策指导下,在
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农业强省以及国家林业部积极发展林农复合经营的号召指引下,大兴安
岭地委和行署立即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开辟新的农业发展战场,提出了
“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大办农业、办大产业”的方针。明确了发展农业的总体思路,计划到
本世纪末开荒100万亩,力争到1998年实现肉、蛋、菜基本自给,到2000年实现粮食总量自给
的奋斗目标,使农业成为拉动林区经济增长的一大优势产业。通过几年来的农业开发积累一定
经验,全区总播种面积打破了多年来40—50万亩,粮食产量5000万公斤左右徘徊的局面,新增
耕地面积80多万亩。1998年全区总播种面积已近14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5亿多公斤,与1978
年相比年均增长率分别达6%和8%. 由于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
高,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亿公斤,1998年全区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提前实现粮食总量基本
自给。
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具有林区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从自然条件看,过去我们往往看重大兴安岭农业发展的劣势。如气候寒冷,积温不足,作
物生长期短;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交易成本较高;开发较晚,技术手段落后,综合效益较低
等等。但从我们发展农业的多年实践证明,全区蕴藏巨大的潜在优势。如土质肥沃,没有污染,
易于发展绿色食品;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温差较大,适于发展冷凉作物;单产较低,水草丰
富。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区有宜农荒地376.5万亩,宜牧地402万
亩,宜渔水面92万亩。自然条件完全适合小麦、早熟大豆、马铃薯、油菜、蔬菜、药材等多种
作物的生长,而且丰富的水草资源,适于发展寒地带粮型畜牧业,大量的水域和水草资源适合
发展冷水渔业。为此,地委、行署提出了发展“冷凉型”农业的思路,组织科研部门攻克了10
多项研究课题。如萝卜强冬性杂优育种,花椰菜引种,牡丹江1、2、3号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油菜的栽培技术等。特别是马铃薯脱毒技术的应用成功,使其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而且品
质好、病害轻、适应性强、低退化、效益高。1998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10万多亩,是1978
年的4倍。同时,反季节瓜菜,长日照元葱,以其质量好、品位高,已远销到北京、大连等地,
深受用户的欢迎。这些在大兴安岭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突破成果,充分证明了“高寒禁区”
发展冷凉型特色农业大有可为,前景光明。
发挥优势,培植龙头企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我国农业市场化面临的问题和矛盾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而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联结。近几年来,地委、行署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
营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到
1998年底全区已建立大、中、小龙头企业200多个,总投资近1亿元。其重点项目有三个,一是
以马铃薯科研中心为龙头,成立了大兴安岭马铃薯种薯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在近几年的建设中,
脱毒微型薯生产能力已达500万粒,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种薯繁育中心。1997年、1998年两年
生产微型薯260万粒,外销种薯320万公斤,创产值200多万元。种薯已辐射10个省50多个地区,
大兴安岭就是50个地区之一。二是以加工为龙头万吨马铃薯精淀粉厂的建成投产。这个项目总
投资6200万元,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年产精淀粉1万吨,年产值达5500万元。促进了种薯
业的发展。三是建立了一处年产1万吨的中型面粉加工厂,年产值可达1600万元。通过龙头企
业的建设,优质麦基地、种薯基地、商品薯基地、超早熟大豆基地等应运而生。目前,全区农
业产业化正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形成了发展农业的突破口,为全区发展“冷凉型”特色农业
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势利导,开拓市场,积极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按照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
来,我们始终将农业要发展,而且能发展。但怎么发展,发展什么,作为首要问题加以研究。
因此,在农业发展中,我们坚持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转变。在种植
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利用冷凉气候特点,发挥特色优势的原则,适当压缩小麦面积,稳住大豆
面积,扩大马铃薯、油菜面积,积极引进推广经济作物和反季节瓜菜的种植。针对冷凉气候特
点,蚕豆、荷兰豆、西兰花、长日照元葱等已在我区试种成功,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为探索特色农业开辟了新途径。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向特色农业迈进,打破了多年
形成的麦豆格局,正在向多元结构发展。全区节粮型寒地畜牧业和冷水渔业正以较快速度向前
发展。今后全区将更加注重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不断优化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增加科技含量,改变旧的生产模式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一条有效途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的强弱取决于科技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已是农业增产的第一
要素,是农产品产出率、增长率、商品率不断提高的最佳途径。过去,由于对科学技术在农业
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农民靠天吃饭的思想比较严重,拘泥于传统的耕种方式,其结果
是产量低,效益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全区实行了“科教兴农”战略,广
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科学种田的热情空前高涨。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建立健全
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使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应用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来,取
得了良好效果。20年来,累计推广新技术、新成果67项,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已上升到
40%。农业的整体、综合效益不断提高。近两年来涌现了一批高科技农业示范样板园,牧业养
殖小区。目前应用新技术和新成果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使林区的农业生产改变了过去
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效益低下的状况。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为全区农业生产持续
稳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98年,全区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已达90%,比1978年增长1倍。
以农养林,林农联营是繁荣林区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全区独木支撑的产业和经济结构,促进了资源的合理
配置,缓解了森林资源的压力。林区办农业在大兴安岭有较早的历史,曾为林区的开发和为森
工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改革开发以后,为了加快林业改革步伐,促进林业的持续发
展和林区经济的繁荣。大兴安岭地委、行署为实现兴林富农的目的,以农养林,不断探索林农
联营,实行林农一体的路子。特别是1998年以来,各级林业企业重视农业在林区经济中的地位,
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政策,制定了《农林复合经营方案》。本着以林为主,林农联营,多轮驱动,
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推进贸工农、林牧企、经科教、城乡一体化上寻找突破口,调整林企产业
结构,直接参与农业开发,把工作重点放在扶持和发展的农牧种养殖为主的自营经济上,彻底
打破了林农分割、对立的关系,使林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以短养长。农业的发
展,不仅提高了林区人民蔬菜、粮食的自给率,并吸纳了大批企业富余人员,目前农业开发及
相关产业已安置就业2.3万余人。
内引外联,多元筹措资金,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
由于受木材市场疲软和木材产量锐减的影响,近几年来,资金紧张一直是阻碍林区经济发
展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办开发性农业,需要购置大量的农机设备和其它方面的资金投入。改革
开放以来,我们制定了一些倾斜政策和可行的实施办法,通过申请农业开发立项,争取国家拨
款,企业自筹资金投向农业,发动职工和社会集资,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外资等,有效地缓解了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岭南农业开发区,采取以农户自筹资金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投入方法,
1995年到1998年4年中在国家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共吸引社会闲散资金5000多万元,建起家庭、
集体各类农场198个,垦荒20多万亩。我们还根据本地实际,在坚持自筹为主,国家、集体扶
持为辅的原则基础上,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大力支持集体和个人创办农场,发展农业。彻底改
变了过去那种单纯的靠国家投入求发展的旧格局,实现了多元投入,多方受益,兴企富民。实
践证明,外引内联,多元投资,建立起国家、集体、社会、农户多元化投资机制,是发展农村
经济的最有效措施。
世纪之交,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农村和农业发展充满信心。大兴安岭农业正处于由传
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解决温饱向实现小康的重要转变时期。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走出一条具有大兴安岭林区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