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八万里兴安处处绽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杜鹃花

八万里兴安处处绽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杜鹃花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戴万春

党和共和国的历史发展,将愈来愈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在这
次会议上,确定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上来。而转移的手
段,就是在解放思想,坚持实践检验真理和生产力标准的正确路线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经济体
制改革。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问题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经历了“以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经济为辅”,“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等步步
深入的改革实践后,终于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而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系统、具体地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标志着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指导思想质的飞跃,即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根本转变。

大兴安岭地区是以林业为主,以国有森工企业为主的地区,1964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
开发,其社会经济建设开发伊始,便全部被国家指令性计划所控制,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20年来,在党的改革方针指导下,全区市场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冲破
国有经济和计划管理模式“大一统”的束缚,逐步形成多元化经济格局,进入市场经济重要发
展阶段。

全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标志

市场主体的确立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把市场调节作为市场主体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
全区的经济主体是国有大型企业。原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系统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地区总
产值的75%以上。长期以来,这些国有企业主要依赖国家计划获取资源要素,组织生产活动,
分配社会产品,是一种“听命式”的经营过程。因此,如何使这些国有企业变成市场主体,依
靠市场信息导向去配置资源和调节经营活动,是确立全区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首先,经国务院批准,原来由行政管理模式组建的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改组为大兴安岭
林业公司。这意味着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管理模式的结束。在公司内部实施的国有资产为纽带
的管理体制改革,摆脱单纯以上缴利润为管理目标的承包经营,明晰了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
的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管理方法改革,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确
立了市场主体身份。而国有中小企业则以较大的改革步伐,积极推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采
取委托、租赁、拍卖、兼并等诸多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使之迅速自主地游刃于市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区独到的林场体制改革。全区的林场是国有森工企业(林业局)的基层
核算单位,通过在林场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双轨并行,使林场改变原来
仅作为生产车间的附属地位,直接进入市场,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目前,全区的75个林
场已有49个完成这一改革任务。

市场网络的形成 完备的有形市场网络,是市场经济建立与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

全区出现固定场所的集贸市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截至1998年末,全区登记
注册的各类市场总数已达58处,其中包括:生产资料市场1处,粮油批发市场7处,人才交流市
场5处等。其余多是以生活用品为主的消费品市场。由5处空车配货站、10处客运站组成交通运
输市场开始形成。正常运营的3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促进了房地产二级市场的发育完善。由各级
职业介绍服务站所构成的劳动力市场已形成网络。

以有市场统计资料的1988年为基数(1978年时无市场登记记载),市场个数已由16处发展
到58处,现有市场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是1988年的5倍;累计建设投资额6556万元,是1988
年的41倍;成交额5.O7亿元,是1988年的8.8倍。目前,市场摊位6672个,从业人员8260人。
可见,改革开放20年来, 全区市场网络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随着市场网络建设的发展,进入市场的经济主体成份呈现多元化趋向。个体私营、股份制
及其它非公有经济成份所占市场份额迅速增长。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
所占比例仅为0.1%,金额为7万元。而到1988年,非公有经济在市场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73 788万元,年递增速度为58.9%,已是1978年的10 541 倍,市场份额达53.3%,真正成了
“半壁江山”。

市场机制作用逐渐明显 市场经济发达与否,关键要看市场调节机制运作是否通畅,其
经济效果是否显著。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调节功能的弱化,使市场价格机制、资源配置
取向越来越活跃地显示其作用。

木材价格:全区主产品为木材。自1986年起,国家把主伐以外的抚育伐木材作为非统配木
材,不按计划调拨,不执行计划定价,开始了价格的双轨制阶段。到9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经
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体制的逐渐完善,国家对木材价格实行并轨,指令性产品分配计划也只剩
下国防、救灾、大型重点工程等少量指标(约为年产量的2%),而且取消计划价格。于是,市
场价格机制促使森工企业改进生产组织、作业方式、生产工艺和营销策略,实行伐区生产人、
机、畜相结合,原条、原木相结合,贮木场按市场需求造、选、归,销售实行标准价浮动,强
化了企业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

物资供应:全区森工企业所需的主要生产物资(石油、钢材、水泥、自用材等),自80年代
末期,逐步取消了国家计划供应。各级物资供应机构均改为公司,由行政职能部门转为企业,
生产所需物资无论巨细,统统进入市场选购。市场价格竞争机制与企业管理水平已休戚相关。

劳动力:1992年全区最后一批按计划招收企业合同制工人之后,劳动力使用彻底转变为聘
用制,从而标志着人力资源要素进入市场调节的开始。

计划指标:80年代中期正是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起步阶段,而此刻却正是全区
企业管理工作中使用计划指标体系日臻完善的阶段。从林业木材生产到林区多种经营,从生产
领域到建筑领域,从国有经济到集体经济,从长远规划到年度计划大都纳入了计划指标调控的
范畴。由于这种管理方法与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悖,所以被市场调节机制冲击、解体和取代,
到了90年代中期,除了人工造林、木材采伐限额和年度产量、国家资本金基建投资等少量指令
性计划,由国家保留并调控外,绝大部分计划调节指标已改为市场调节或指导性质。其中林木
加工、林区多种经营和地方工业生产最先接受市场机制引导其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使所有制结
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改善进入活跃期。

当然,市场机制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正潜移默化地在各方面发挥作用,决不限于以
上所述的几点,但仅此已足以表明市场调节已取代了计划调节的地位,计划经济体制作为历史,
已越来越远。

市场经济促进了全区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的高速、稳定增长

199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9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比1978年的6.4亿
元增长4.5倍。全区宏观经济总量按年均7.8%的速度保持增长势头。

1998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7亿元,是1978年的1.6倍;利税1.6亿元,比1978年增长
42.8%。 实现工业增加值14.5亿元。

199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42358万元,比1978年的7848万元增长了5. 4倍,年均递增
8.79%。

突破了单一的国有经济格局,非国有经济迅猛发展 1998年,全区非国有经济在国内
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已从1978年的8.6%上升到27%,成为全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国
有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有经济。20年来,非国有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1.2%,高于国有经
济8.5个百分点。

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壮大的非国有经济带动了全区整个工业经济体系的发展。全民所有制工
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3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9.7亿元,平均递增速度3.7%;非国有经济中,
集体企业工业产值由1978年的2230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5.3亿元,平均递增速度9.5%。 其它非
国有经济则由1978年的空白增加到1998年的2亿元。

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改善 20年来,产业结构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减弱对单
纯消耗森林资源的依赖,从而得到合理化改善。

1978年,全区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11.8:88.2;1998年,全区轻工业产值为4.58亿元,
是1978年的4.4倍,与重工业产值的比例为16.9:83.1,平均递增速度为7.7%,高于重工业3.3
个百分点。

1978——1998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8%,
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6.4:
68.2:25.4改变为1l998年的11.4:46.0:42.6. 这表明“独木支撑”的林业经济在林区社会经
济中的地位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就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市场经济发展使社会劳动力资源得到发掘,同时,就业结构发
生了积极的变化。1998年底,全区城镇各类从业人员达22.2万人,比1978年底增加6.9万人,
增长45.4%。平均每年增加3450人。而同期城镇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80人增加
到1998年的35800人,增长447倍,平均每年增加1800人,占20年来年均增加就业人数的52.2%。

城镇居民收入增加 199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38元,较1978年全国城
镇居民平均收入343元增长11.2倍(全区1978年无统计记载,1990年成立城调队时的统计数据为
1110元)。1998年,城镇职工货币工资人均4228元,比1978年的893元增加4.7倍,平均每年增
长167元。

1998年,全区农村人均收入2644元,是1978年人均172元的14.4倍,年均增长率14.6%。

1998年,全区城乡居民储蓄金额为457214万元,是1978年的200.5倍,平均每年递增30.38%。
1998年底,户均存款为26 682元,是1978年户均存款321元的69.71 倍,平均每年递增 24.7%。

民生活水平提高 1998年,全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比1978年全国平均水平57.7%
下降13.7个百分点(比全区1990年开始有城调记载的51%下降7个百分点)。说明人民的消费内
容和消费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按国际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全区已进入中档水平。

1998年,全区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8平方米,比1978年的4平方米增加1.7倍。居住条
件得到改善,集中供热上下水的楼房比重越来越大。

1998年,全区食品类消费零售额达到一个新的水平6.4亿元,是1978年的8.2倍。家庭食品
类支出比重由l978年的49.9%,降到1998年的46.1%。以往的玉米面、高粱米等粗粮现在已成为
餐桌上争食的“点心”,各类新鲜蔬菜和水果一年四季均能满足供应,肉类、水产品已由节日
副食变成日常食品。

1998年全区穿着类消费品零售额为2.5亿元,是1978年的7.2倍,以年均10.4%的速度递增。
穿着类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22. 1%下降到1998年的18.1%。人们在穿着上,
更多地追求档次、名牌和款式。

1998年全区日用消费品零售额达3.16亿元,是1978年的8.7倍,年均递增速度达11.4%。原
来引为家庭自豪的缝纫机、自行车、收录机等几大件已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新的“大
件”所代替,并正在向电脑、影碟机、照相机等更高层次迅速转换。

以上吃、穿、用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下降的同时,人们在文化、教育、娱乐、交通、
通讯方面的支出份额却在大幅度上升,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的又一标志。邓小平同志
在20年前提出的“小康”之家,正在由理想变为现实。

全区市场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经历20年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从过分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
封闭型经济到逐步开放型经济的伟大转变。从整体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
显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全面飞跃。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长期失调
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正在基本理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迅速扩展,城市
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能源、交通等瓶颈制约明显缓解;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产业化、
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
大幅度增长,个人金融资产迅速增加,人民财富积累形式更加多元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物质生活内容日益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效果,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没有根本完成,改革中也有不少失误。因此,全区市场经济
建设尚存许多问题,集中起来有以下几点:

市场主体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

公司制的改革还停留在形式上。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的内部管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
子公司。运作方式、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仍保留着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企业的组
织结构、劳动人事、发展决策等还不同程度地受到行政干预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有大
中型企业还没有成为“四自”的市场主体而进入市场。

市场调节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全区的市场网络目前还只是一个雏形。规模小,
种类少,多以工业消费品、农副产品流通为主。作为生产资源要素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或没有建立,或很不发达。因此,全区企业在配置资源方面大都依赖
区外市场,不能直接通过区内市场网络进行调节。

买方市场还没有形成 市场经济应是基于以买方市场为主的经济,即供求基本平衡或供
略大于求的市场形态。然而,目前全区市场的生产物资和各类商品还不丰富;农业还是靠天吃
饭;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还存在“瓶颈”制约;人民生活的提高还是相对原来的低
水平而言,更高档次的消费还不能为大部分所接受,这些都使买方市场应具备的资源配置功能
大打折扣。

市场运作不规范 发达的市场经济应是运作规范、竞争平等、买卖自由,即市场调节功
能发挥正常的经济活动。目前,由于法制和监督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国有企业还不情愿或不自
觉进入市场,官僚作风和腐败问题带来的不平等竞争,市场经济自身利益趋向的弊端等等,使
市场经济还处于很幼稚的阶段,造成许多人为干扰、竞争无序、信息失灵、调节混乱的现象。

这说明,全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还很漫长,任务还十分艰巨,必须在坚持深入
改革的过程中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首要一点,就是继续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加速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之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转变政府职能,把属于企业的权利全部还给企业,并要防止改革中的行政化倾向。

继续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引导其兼并、联合,扩大规模,吸引就业。

引进现代科技手段,完善市场网络,使区内外市场成为有机整体,信息共享,现货、期货
同备,服务成龙配套,调节功能充分发挥。

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致力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尽快形成多项经济增
长点支撑的格局。

由政府调控,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和企业外部条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通过综合治理,保证稳定这一前提。

加强经济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在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