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改革20年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成果

改革20年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成果




                 行署秘书长 郑宝满

工资分配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国计民生,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
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受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工资分配模式主要包括工资管理权限、工资
管理制度、工资水平、工资分配方式等。不同时期的工资分配管理模式都是根据当时的经济发
展水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定的。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工资分配模式取得了长足
进步发展,其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工资分配指导思想的巨大转变

1978年以前,我国工资分配是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虽然也提倡“按劳分配”,但国家一
统到底,国家实际上直接参与职工工资分配,职工工资升级按国家统一布置,工资多少,按工
龄计算,没有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改革开放后,“按劳分配”原则逐渐得以体现,工
资逐渐向“苦、脏、累、险”岗位倾斜,知识分子工资也逐步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五大后,江
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分配问题作了光辉的论述,其主题是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
式,其精髓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益优先,兼顾公平,把按劳分配
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一指导思想,彻底打破了工资分配大锅饭,真正把职工个人
收入与个人劳动奉献结合起来,对当前乃至以后都将起到深远影响。

工资管理体制、权限的巨大改变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工资分配体制和增长机制基本上是在行政办法的范围内调控,中央统
得太多,地方机动太小,做为经济实体的企业在工资分配方面更处于无权地位。国家统一制定
工资标准、等级、升级时间,企业只有遵照执行。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对
工资分配管理体制逐步由行政管理走向经济管理,管理权限也由集中统一走向统一领导,分级
管理,扩大了企业内部分配自主权,企业有权决定内部分配政策,国家只对其进行宏观调控,
监督检查,这使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企业对个人的分配关系以及企业对国家的经济责任更
加明确。企业自主承担市场风险、职工收入与市场盈利相挂钩,彻底打破了工资升级由国家统
一决定,工资多少由年龄决定的旧格局。

工资水平逐年上升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主要
措施就是增大分配,也就是说有计划的增大职工工资水平,大兴安岭开发建设以来,企业职工
共经历了14次增资、升级。

第一次职工升级是1971年给部分职工升级亦称低调,级差5元,约有17.8%的职工晋级。

第二次职工升级是1977年调整部分职工工资,升级面约为40%,大兴安岭林管局根据省林
业总局[77]林总序字205号规定对林业企业职工实行定调结合的办法,升级面超过40%。

第三次职工升级是给1978年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的职工升级,升级面为2%,级差5元。

第四次职工升级是1979年给1978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部分职工升级,升级面平均为40%。

第五次职工升级是1981年调整中小学教师、部分医护人员和体育工作者工资水平,级差5
元。

第六次升级是1982年调整部分人员工资。

第七次职工升级是1983年调整企业职工工资,实行调改结合的方针,实行考核升级,没有
确定升级面。

第八次调资是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这次工资改革改变了工资管理体制中过于集中,政企
不分的现象,规定了不同的产业差别、工资区类、工资标准等,恢复了奖金激励机制,更好地
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第九次调资是在1989年,原则上每人升一级,大兴安岭地区结合这次调资,清理了职工档
案工资,通过这项增资,大兴安岭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提高16%。

第十次调资是1990年普调半级工资,1990年,根据安定团结和稳定我省企业职工队伍需要,
省决定给每个职工普调半级工资。

第十一次调资是1991年粮油调价给每个职工增加6元补贴进入标准工资。

第十二次调资是1993年调整工资标准,按相应级别分别对入相应工资标准。

第十三次调资是1994年按省给每位职工增加50元工资的文件精神,大兴安岭地区根据实际
需要,按给每个职工增加30元的基础上再分别长一级半工资。这次调资升级面达98%以上。

第十四次调资是1996年,调整职工工资结构,这次调资是省里的最后一次调资,从今以后
省不再统一给企业职工调资,这次调资,大兴安岭地区由于经济危困未执行。只进入职工档案。
由于历次增长工资使林区职工工资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大兴安岭地区1978年社
会平均工资为943 元,1998年社会平均工资为4362元,增长3419元,增长率为362%。 改革开放
二十年,工资增长取得了辉煌的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林区经济蓬勃发展。

工资分配形式多种多样

改革开放后,逐步打破按档案工资分配的等级工资制,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由于大兴
安岭林业企业的特殊性,所以林业系统执行工资总额包干的办法,在内部推行多种分配方法,
近年又在林业系统内推行效益工资制,使职工个人利益与企业经营成果相挂钩,真正起到企业
主人翁的作用。在地方企业推行工效挂钩政策,使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相挂钩,近年又开展了
工资指导线政策,集体协商工资制、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等多种工资分配形式,极大地激发了职
工生产积极性,确实起到了工资杠杆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