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踏上跨世纪的征程

踏上跨世纪的征程



               中共呼玛县委书记 岳 君

                 呼玛县长 徐守乐

呼玛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东麓黑龙江之滨,东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辖7乡3
镇67个行政村,面积14 335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境内有国家黄金总公司所属兴隆、韩家
园两个金矿和国家林业局所属韩家园林业局的全部施业区及十八站林业局的部分施业区。

纵横的江河,雄奇的山川,肥沃的土地,广裹的森林,丰茂的草原,富集的矿藏使这里遐
尔闻名,也孕育了“守土爱乡、忠厚淳朴,爱岗敬业,团结奉献”的呼玛精神。自1683年建立
呼玛尔木城始,3个世纪以来,英雄的呼玛人民为抵御外侮,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
一曲曲保卫边疆的壮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劳的呼玛人民,艰苦创业,用双手描绘了一幅
幅建设边疆的绚丽画卷。特别是作为三次开发大兴安岭的直接依托,呼玛人民为全区的发展和
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阵阵春雷,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呼玛大地。由此,呼玛的
发展走过了一段更加不平凡的历程,铸就了更加瞩目的辉煌。20年沧海桑田,百年老县焕发了
新姿,这历史性的巨变,深深烙印在全县5万多各族人民心中。

20年的辉煌

呼玛地处边境,交通闭塞。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中苏关系紧张的年代,国家投入不多,
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严重滞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
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探索中前进,在困境中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
就。据统计,1998年,县地方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 250万元,是1978年的3.5 倍。县城经济实
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农业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近两年变化尤为突出,已成为县城经济的主体,生产力得到
了空前的解放,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年间,农业总产值、粮食单产和总产分别由1493
万元、68公斤、26 988吨,提高到7300万元、132. 8公斤、45 465吨。尤其是近两年来,农
业科技含量明显增加,投入产出比有了较大提高,农业机械保有量由落后县份跃居全省前列,
耕地面积也由1995年的25万亩扩展到近40万亩,增长60%。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发
展了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占据着愈来愈重的份额,已达到年产值6000万
元以上,年实现税金近300万元的经营水平。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10
元提高到2210元,增长了10.5倍,从总体上开始步入小康水平。

地方工业不断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20年来,在不断改造原有煤炭、电力等老工业
的基础上,发展了黄金和林产加工等一批依托资源优势的新兴工业,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建
材、木制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黄金开采、机械加工、酿造业为主体的地方工业格局。1998
年实现地方工业总产值12 600万元,为1978年748万元的16.8倍。呼玛老醋、呼悦牌大酱已打
入省内外市场,牙签、卫生筷子远销日本和欧美。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国企改革有效推进,成果显著。20年来,地方国企改革在探
索中层层深入,1998年最终打响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股分制改造和产权出售为主要形式
的改革攻坚战。计划2年完成县属41户国企的改革任务,1998年当年即完成了24户,占县属国
企的58.5%。

个体私营经济由弱到强,20年来发展较快,改善了经济所有制结构。1998 年个体工商户
2528户、注册资金3950万元,分别比1981年增长52倍、1759倍,实现产值2648万元,销售收
入7729万元。分别比1992年提高2.8和5.6倍,实现税金287万元,占据县财政收入的20%,成
为县域经济中一支不可缺少、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力量。

财政收入逐年提高。尤其是1994年分税制以后,在税收锐减、财政脱补、林业上解等因素
造成的财力减少和刚性支出加大的双重压力下,经受住了考验。1998年本级财政收入1644万元,
比1978年的71.2万元增长了22倍。

20年来,呼玛致力于能源、交通、通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努
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1991年开始建设至今尚未竣工的团结水电站工程,目前投资已逾1.5
亿元;1994年,对椅子圈煤矿1号井上马了6改9工程,对椅子圈电厂进行了三期改造工程。1998
年,椅子圈煤矿实行委托经营后,不仅一改过去越到关键时越没煤的状况,而且偿还了历史欠
税30万元,并从建矿以来第一次上缴财政利润12万元;电厂1996年委托给地区电力总公司经营
后,狠抓内部管理,挖潜降耗,保证了全县生产和生活用电。多年来制约全县发展的煤电问题
得到了有效解决。公路建设形成了以国道为干、地方公路为支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村
村通公路。通讯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装机容量1.2万门的国际国内程控电话网,实现了县、
乡、村三级国内数字直拨,开通了移动通讯和国际互联网络。1998年是20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动
作最大的一年。筹资2175万元,当年完成了14项建设,使呼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是:
江畔公园的一期工程;有线电视改造,频道由12个增至28个;为县医院添置了CT设备、更新了
X光机、设立了远程诊断;修建了连接县城东西的城欣桥;加高培厚了呼荣大堤;修复和新建护
岸3865延长米;改造了4 公里出境公路,率先在全区实现了修建高等混凝土路面零的突破;兴
建了新的自来水净水厂;将一百商店改造为长虹路综合市场;组建了110 报警服务中心;修筑
42公里的沿江边防通村公路;建设了15座钢板仓和一座烘干塔;更新了县城街区树种;续建了
团结电站,使大坝达到拦洪高程并实现合垅。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
文明市民活动蓬勃开展,全县人民的精神风貌大为改观。县乡均设立了文化站,1998年7月举
办的“首届呼玛之夏艺术节暨县五运会”,盛况空前,把全县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推向了高潮。
20年前人们7 梦寐以求的电视已覆盖全县城乡,覆盖率达100%,城乡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以
上。全县现有中、小学、职高、电大、党校等各类学校17所,在校学生近6000人,并分别于1996
年、1998年通过国家高标准扫盲和普九验收。医疗保险、合作医疗、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
得到全面加强,1998年,全县已有各类卫生机构46个,达到了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8人,
每万人拥有病房床位29张,县立医院拥有先进的CT诊疗设备,基本满足了全县人民求医治病的
需要。

曾是反修防修前线的呼玛,随着中苏、中俄关系的缓和,已成为全区对外开放的前沿。1992
年呼玛县与俄罗斯斯马诺夫斯克市结成友好城市,1993年5月国务院批准呼玛口岸为一类客货
口岸,前期已完成了海关边检大厅框架建设。对俄开展了劳务输出、易货贸易、农业开发、开
办市场、商店、饭店等经贸往来。

20年的探索

发展经济,好的思路至关重要。确定一个符合县情和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可持续发展
原则的发展思路,经济发展才能驶入快车道。这是呼玛人民20年来最深的体会。

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县农村全面铺开,农村改革开始。但由于受高寒禁区搞
农业没有出路错误观念和粮食价格的影响,作为传统的农业县,农业却逐渐降为次要地位。与
此同时,随着林业和黄金政策的松动,林业经营和黄金生产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并于1984
年将县黄金公司升格为正科级单位,建立了呼玛农林联营公司和林产工业公司。整个80年代,
县域经济基本遵循着“坚持粮食自给有余,以林为主,以黄金为重点,以乡镇企业为支柱,大
力发展经济,艰苦创业,兴边富民”的发展思路。由于林业和黄金生产见效快,效益高,县域
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实力增强。黄金生产1989年突破万两大关,进入全国万两县行列。农业
则处于萎缩状态,耕地面积由1982年的36万亩下降至22万亩,单产始终徘徊在60公斤左右。90
年代前期,中央重申农业的基础地位,加之中苏边贸兴起,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有所调整,但变
化不大,仍以林业和黄金生产为主。随着森林和黄金的过量开采,资源逐渐枯竭,特别是1994
年实行分税制后,建立在以消耗资源为主这种急功近利基础上的县域经济开始滑坡,全县财政
经济形势骤然严峻,1995年滑至谷底,同时又面临从1997年至2000年财政逐年脱补的考验,经
济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了全国第二次解放的大讨论,引起了呼玛干部群众的极大反响。
经过认真地反思和艰苦地探索,于1997年对经济发展思路做出了重大调整。经过反复科学地论
证,立足县情,确定了“以农为主,多业并举,培植财源,增加收入”的经济工作思路,并提
出了“五个突破一个改善”的经济工作重点。至此,呼玛的经济发展终于步入了快车道。1997
年当年地方经济增长速度即达到16.7%,1998年在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仍保持了10.6%
的增长速度,呼玛经济开始步出低谷,稳步回升。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实施了促进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的“四个一工程”,破除了高寒禁区搞农业没有出路的错误观念,改变了农民科学种
田仅限于籽种调剂的落后状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建立样板田秋翻秋整地,推广农业新技术、
更新大型农机具,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全县耕地面积、粮食单产、总产和效益成倍增长,农
村人均收入两年间增长了近30%。农村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为迈向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国有小企业转制工作顺利进行,盘活了大量资金,推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增强了市
场竞争力。财政工作推行一系列增收节支措施,两年间本级财政收入增长了29.3%,1998年实
现了分税制后第一次财政收支平衡。强化了黄金和林木资源的管理,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有
偿使用原则加大税费收缴力度,提高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保护了生态环境。加强了基础设施
建设,1998年实施的14项建设工程,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
活质量显著提高。

走向新世纪

20年的辉煌成就,为呼玛跨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
三中全会精神,呼玛面向未来,在继续坚持“以农为主”经济工作思路和“五个突破一个改善”
经济工作重点的基础上,把强化农业、稳定工业、扩大内需、推动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
主要措施,进一步加快了发展步伐。确定的发展总目标是:在今后五年内把呼玛建设成为全区
最富裕、最文明的县区。农业推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农
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实行了订单农业,按照小麦、大豆、油菜和其它经济作物各1/4的构想,
面对市场,对种植结构开始了重大调整,兴建了三卡乡万亩水旱结合高产高效农业高标准示范
区。工业按照从农业中长工业,从资源中长工业,从工业中长财力的原则,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加大了对现有酱醋、面粉、油脂等加工业的改造,积极筹措资金兴建一座万吨精淀粉厂。
筹资3800万元,广泛用于农田水利、道路桥梁、教育卫生、经济适用住房、邮政通讯、堤防护
岸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共16个项目的建设,扩大了内需,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促进了经济
的增长。积极开展旅游事业,健全了机构,面向21世纪制定了发展规划,开发了画山景区和民
族风情游等旅游项目。呼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

回首成绩卓著,展望前程似锦。呼玛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
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踏上跨世纪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