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的漠河
改革开放中的漠河
中共漠河县县委书记 张海峰
漠河县县长 吴玉波
漠河县位于中国版图的金鸡之冠,是祖国北部边陲的一颗明珠。沿黑龙江有245公里的边
境线,漠河口岸为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是黑龙江上游地区主要对俄出口的黄金通道。全县
总面积18 233平方公里,现辖4镇1乡,人口8.5万。在开发建设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
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丽富饶的漠河,正以她那充满魅力的新姿,展
现在世人面前。
漠河于1981年建县,与西林吉林业局是政企合一的体制。在将近20年的改革开放的历程中,
漠河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发扬“艰苦创业、百折不挠、奋进自强、奉献
求实”的漠河精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1978年至1998年20年中,全县累计完成投
资总额380 265万元,固定资产总值41 359万元,累计为国家上缴税利28 474.8万元,提供商
品材1725.6万立方米,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工业发展势头迅猛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1年建县以后,全县各类工业企业发展很快,由原来的独木支撑
的林业企业1家发展到112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997年为69 779万元,比1991年增长
154.8%,以年递增16.9%的速度增长。林产工业方兴未艾,生产的集成材在南韩、日本等国非
常抢手。黄金生产形成支柱产业,自1985年起就已跻身全国万两黄金生产县的行列。煤炭生产
初具规模,现已形成30万吨生产能力。以野果王为龙头的饮料生产市场看好,前景广阔。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全县农村从1984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粮食产
量,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农业生产总产值1990年到1998年的8年间翻了3番。农村经济总收入从
1991年至1998年以年均30.8%的速度递增。乡镇企业在90年代初起步以来,已经发展到23家。
1998年总产值达10 287万元,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7年增长226.8%,企业纯利润为497万元,
为国家上缴税金518万元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过程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由1991年的5:73:22调整到目前
的10:60:30,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加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
济发展中逐年上升,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91年的5.2%,上升到目前的17.3%。乡镇
企业产值,由1985年的5.4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10 287万元。全县私营经济业户由1989年的
351户,发展到目前的2255户。旅游和边贸发展势头良好,1998年已开通边境5日游,实现过货
3万吨,完成双边贸易6000万元。
全县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收入1997年实现4457万元,比1992年增长5.4%,年均递增0.5%。
1998年按可比口径计算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 374万元,同比增长14.9%。工农业生产总值实现
39 229万元,同比增长27.2%。城乡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577元和2806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
70 288万元。
“天保工程"全面实施
县委、县政府、林业局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管护大队,下设8个管
护中队,管护人员达1400 人。加大资源保护宣传力度,切实地提高了全县人民对实施“天保
工程"重要性的认识。狠抓任务落实,对第一批156 924公顷重点生态公益林实行挂牌保护,形
成了严密地管护责任网络。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全面实施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压缩人员。改革后全县党政机构共设置20个,比改革前的33
个精简13个,精简幅度为40%。西林吉林业局机构设置6个,比改革前减少7个,精简幅度为54%。
这次全县机构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县政府和林业局参加改革的人员有758人,减员总数为374
名,总的精减比例为49.3%。与此同时,县局各事业单位都进行了精减,各生产单位和辅助生产
单位机关人员平均精减30%。全县机构改革后,机关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大增。
中小型企业转制步伐进程加快。1998年对木业公司等6 家中型企业实行委托经营,对全县
40家小型企业采取拍卖、租赁、合作、委托等方式经营,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共完成改制31户。
其中拍卖8户,委托经营9户,租赁11户,模拟股份合作制2户,整顿后撤销1户。
在资产重组中,盘活资产存量10 574万元,收回变价款135.7万元。
转制后的6家企业,当年仅增收节支一项就比1997年增加经济效益746.25万元。
住房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配套推进,均取得了明显效果。
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漠河的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1983
年到1998年,分3 次实施城镇改造建设4 大工程,总投资达1500万元,使所有住宅楼都实现了
联网供热。拓宽和新建街道20条,城镇水泥路和柏油路达22公里。各居民小区全部完成路面改
造,环保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通讯事业发展较快。漠河县有5个乡镇邮电支局,有委托个体运输户办理的邮路2条,单程
总长300多公里。长途电话并入全国自动电话网,林业电话非常便利。
科教力量雄厚,文教卫生事业全面发展。1978年以来,全县近百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级奖励,
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由1981年的10%提高到1998年的40%。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
发展,教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学质量整体提高。通过了全国两级教育验收,被黑龙江省教委评
为全省改善教学条件先进县。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先后荣获初级卫生达标县和全省地方病防治
先进县称号。文化事业不断繁荣,1993年新编《漠河县志》荣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
果一等奖,并获全国优秀志书一等奖。1996年获全省文化建设先进县和全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
先进县称号。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1981年以来已为省地举办的运动会和专业学校输送了
大批人才。广播电视发展很快,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城镇入户率达85%,农村入
户率达75%。计划生育不断登上新台阶,全县计划生育率达99%,多次被评为省地计划生育先进
县。
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出丰硕成果
近年来,漠河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效果显著。尤其是通过贯彻学习党的“十
五大”精神,开展“三讲”和“三心"活动,使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受到了党性教育,
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使全县的党风、政风、行风和社会风气实现根本好转。党组织的战斗堡
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前哨林场被中组部授予“攻不破”的战斗堡垒称
号。全县出现了政治祥和、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1998
年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标兵。通过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
建活动,全县涌现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个,省级文明单位4个,省级文明村1个;地级文明单
位标兵7个,地级文明单位18个,地级双文明样板林场1个,地级双文明林场4个;县级文明单
位标兵37个,县级文明单位42个。
通过“三讲”教育和在全县科级以上干部中开展的合党心、得民心、心贴心的“三心”活
动,使党员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普遍增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光荣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进一步树立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在全区“十佳公仆”评选中,漠河乡农机站站长檀德宝被评
为全区“十佳公仆”,漠河县检察院检察长李明忠被评为全区政法战线的“十佳干警”。在警
民共建活动中,漠河县已连续9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双拥先进县。全民防火意识普遍增强,已
连续10年被省和地区评为防火先进县。
漠河县这片美丽富饶的地方,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为她开创辉煌业绩的人们。勤劳勇敢、聪
明质朴的漠河人创造了骄傲的昨天,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正以崭新的姿态、坚定的信念、广阔
的胸怀迎接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