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山乡巨变
边陲山乡巨变
中共呼玛县三卡乡党委书记 佘庆伟
呼玛县三卡乡人民政府乡长 车永波
呼玛县三卡乡位于祖国北部边陲、大兴安岭林海之中,北距县城92公里,南与黑河市接壤,
东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西与县内北疆乡毗连,黑洛公路横穿腹地,境内山峦起伏叠嶂,山
间阡陌纵横,良田万顷,野生动植物、矿产和水利资源极为丰富。1742平方公里的大地,养育
着5600多勤劳智慧的三卡乡人民。全乡现有耕地13.5万亩,是呼玛县产粮大乡。1978年到1998
年,三卡乡人民在改革大潮中奋勇拼搏,再次艰辛创业,使全乡面貌焕然一新,发生有史以来
最为显著的巨变,铸造了三卡乡历历辉煌。
山乡涌起改革潮
伟力惊天在改革。1978年前,三卡乡共有833户,3974人,耕地面积41 543亩,粮食总产
只有324万公斤,平均单产78公斤。大牲畜582头,机械保有量20混合台,1331马力。农业总收
入152.9万元,农村人均收入179元。全乡只有两处榨油作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生产力大解放号角,唤醒了长期沉默在“大帮轰”中的农民。
三卡人积极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未来充满热情、信心和勇气,他们同“大锅饭”进行
了彻底的决裂,真正感到了自己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以前所未有的生产积极性甩开膀子,实
实在在地大干农业。198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郑重地宣布“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家庭经营长期不
变”,确定了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巨大地鼓舞了三卡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
济,增加土地投入的热情。尤其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土地延长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再
次给农民吃了“定心丸”。1998 年全乡土地面积达到13.5万亩,农村社会总产值3591.6万元,
比1978年的362万元,增加了9 倍;农业总产值1998.6万元,比1978年的153万元,增加了137
倍;农村人均收入2415元,比1978年的179元,增加12倍。乡企总产值达到803.8万元,成为全
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达到191户,从业人员395人,成
为乡财政税收的重要源泉。全乡现有大型农机具542台套,小四轮621台,总动力34 552马力。
全乡的环境面貌极大改善,社会各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自强自新傲立边疆
在改革的大潮中,三卡人不断努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眼向现代化。过去三卡人存在着
怕苦怕累怕出城,不离家想发家的图安逸、“猫冬”的旧思想和“玩龙玩虎不玩土”、“独家
经营、保护落后”、“干啥都赔账、谁干也够呛”、“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等陈腐观念,
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通过农村政策形势和任务的教育,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三
卡乡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论”,“共同富裕论”、“生产力论”有了更新的认识,在解放思想
上三卡人树立了正确的发展观、机遇观和是非观,封闭自守和小农意识已不是三卡农民的属性,
勤劳致富、多业并举、开拓进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思想已成三卡人思潮的主流,农村
改革驱动力。
树立机遇观,这是三卡乡解放思想中的重大收获之一。1995年全乡耕地总量为6.5 万亩。
1995年后乡党委政府抓住了国家大开发的机遇,加大了粮食自给工程的建设力度。到l998年底,
全乡已拥有耕地13.5万亩,农村经济总量的增加为实现跨世纪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三卡乡把稳定农村经济体制,落实农村经济政策放在了
重要的位置,进一步稳定了民心,理顺了农村工作关系,为农业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树立发展观,这是三卡乡解放思想的又一重大收获。“发展是硬道理”给三卡的工作指明
了方向。发展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稳定了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之后,科学技术则成了首
要的问题。近年来,三卡乡把提高劳动者素质问题摆上了日程,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多级、
多层面的科学技术培训体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加强了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的联
系和配合。全乡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4人,农民技术员36 人,许多农民对于县选定的测土配
方施肥、种子包衣、大豆垅三栽培、化学综合灭草,秋翻秋整地等综合丰产技术达到了熟练应
用。全乡的750亩样板田、600亩试验田、3000亩推广田、300亩农机标准作业小区,为三卡农
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上,1998年亩平均投入146元左右,在遭受
到1998年那场世纪大洪水的情况下,小麦单产实现了205 公斤,大豆99 公斤,涌现出于泽民、
鲁成江、杨文军等一大批种田大户和农民技术员,他们耕种的土地创造呼玛单产最高纪录,并
且成为优良品种的引进和繁育的带头人。1997年呼玛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农业“四个一工程”战
略设想。作为呼玛耕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三卡乡,加大了落实力度,当年完成秋翻地6.3万亩,
秋整地1.8万亩,消灭地隔子98%,为1998年的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98年县委县政府
又提出农业发展的“四个四分之一”构想。三卡乡改变了过去单一麦豆种植业为主的历史,加
大了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1998年种植白瓜籽90亩、水稻60亩、马铃薯6700亩、油菜720亩。
三年前三卡人发扬敢闯、敢冒、敢试精神,试种水稻取得成功。1998年种植高产优质水稻取得
亩产420 公斤的好收成,为高纬度高寒地区种植水稻取得高产稳定创造了典型范例。尤其是正
在建设中的万亩低产田改造工程,将达到山水林田路渠合理布局,种植、养殖、观赏集于一体
的高产高效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三卡农业的“两高一优”和特色农业的格局。
树立是非观,三卡乡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在解放思想中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为经济发展又撑起了一片蓝天。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没有人再为
“割资本主义尾巴”而担心。世代耕在这块土地,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放下了世代承袭
的锄头和镰刀,到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中去赶海弄潮,不再有重农轻商的思想。工商运建服行
行都有农民身份的老板和经理。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方便了群众,繁荣了地方经济。
过去这里的农民为了吃上蔬菜总得想方设法冬贮夏藏,而如今想吃什么,四季都可以买到,如
果没有改革,如果不解放思想,过去凭票供应的那种状况不知何时才能改变。
精神文明使三卡大地锦上添花
三卡乡党委、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持之以恒地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正确的
思想武装、塑造、鼓舞、引导三卡人。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势任务教育,培养了“四有新人”,
通过“守土爱乡、创业敬业、忠厚淳朴、团结奉献”呼玛精神的宣传教育、促进了从农业大乡
向农业强乡迈进。20年的改革,三卡的环境由过去的“遍地茅草屋”发展到现在的普遍砖瓦化,
由过去的脏、乱、差发展到现在的绿化、美化、净化。1996年以来三卡先后投资、集资40多万
元建起了半封闭的农贸市场和商业一条街,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投资、集资520万元,实
现了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村村通。现在全乡有5个村安装了自来水。江湾村和沿江村还进行了新
村小区建设、康居工程建设,全乡砖瓦化率达到了35%。作为省级文明村的沿江村已把目光放在
了“兴安第一村”这个战略目标上。
20年的改革给三卡乡带来了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跨越式的进步。全乡1所中学、6所小学
已于1998年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1998年乡里还投资2万元上了40套微机,使电子计算机
从娃娃抓起成为现实。连续几年三卡乡小学入学率、初中升学率均达 100%,巩固率、合格率、
普及率在95%以上。文化体育工作进入了全省先进行列。1998年的呼玛县首届艺术节暨第五届
全运会上,三卡乡又取得了全县总分第一名,尽情展示了三卡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水准。卫生
保健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乡卫生院已成为拥有X光、B超、心电、呼吸机等一系列先进的
治疗设备,医疗手段和医术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如今的三卡人穿着高档西服坐着小轿车,
带着手机、传呼机,打着直拨全国的电话,住着小洋楼,逢年过节山珍海味搬上餐桌已是寻常
之事,生活过得比城里人还滋润。
三卡人迎着改革的春风,创造了三卡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卡人没有因暂时的成
功而骄傲,面对国际国内形势,面对不断的深化改革,面对三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又开始了新的思考。一个大兴安岭地区最富裕最文明乡镇的蓝图正在勾画。三卡人民始终不渝
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一定能再铸跨世纪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