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阔步前进
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阔步前进
中共前哨林场总支书记 刘广林
前哨林林场场长 郑喜光
西林吉林业局前哨林场位于大兴安岭北麓,距漠河县址西林吉镇所在地17公里,是通往北
极村的必经之地。林场施业区总面积79 535公顷。现有居民286户,总人口1067人,其中职工
490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前哨林场在漠河县委、县政府、林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
地委“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搞活林场,放活职工”方针的指导下,不断加大林场改革和管理
力度,使林场的各项工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截至1998年底,林场年创总产值达1307万元,比
1978年的31万元增加1276万元,林场总成本在县(局)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实现年年节余,到1998
年底,林场已累计节余成本2365万元,年均节余11.90 万元,职工的人均收入也逐年提高,到
1998年林场职工实现人均收入6028元,比1978年的406元增长14.8 倍多,一举跨入大兴安岭地
区双文明样板林场,经济综合实力十强林场和人均收入十强林场行列。
内部改革不断深化,调动了职工生产工作积极性。改革开放之初,林场的经营机制不活,
在生产方式上,基本上是沿用苏联50年代的老工艺进行木材生产,虽然生产人员和机械逐年增
加,但由于木材生产劳动组织和生产工艺不合理,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大,林场发展比
较缓慢。直到1984年林场在全区实行的企业自行整顿工作中,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实际进行讨论确定了林场改革新思路。在职工个人分配上,把长
期以来实行的八级工资制的分配办法改变为计件工资制,把职工的劳动成果和个人收入挂起钩
来,实行多劳多得,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生产工作积极性,促进了生产任务的完成。1984—1986
年林场年年超额完成林业局下达的生产任务,累计生产木材32.8万立方米,是计划的15%。1987
年“5·6"大火,林场施业区内的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共烧死林木269.1万立方米,是1973
年建场时设计总蓄积量的 43%尤其是经过三年抢采抢运烧毁木后,林场的施业区资源枯竭,大
面积的冬季木材生产的伐区很难找到,使林场经济一下子跌到谷底,在这种情况下,林场因地
制宜,进一步转换了经营机制,把原来设生产工段的生产管理方式,逐渐化整为零分解成19个
作业组,并按实际生产需要进行了新的劳动组合。在管理方式上,林场采取了划小核算单位,
承包经营,成本砍块,利润分成,超支薪补办法,使每个职工都享得完成任务所带来的实惠,
又承担完不成任务所带来的责任,使职工增强了风险意识和工作责任感,1992—1995年,林场
不但全面完成了木材生产任务,而且直接生产成本也年年结余,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到1996
年,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运行以后,林场原有的经营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前
哨林场又率先在全县(局)范围内推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岗位工资制和领导干部聘用制,打破
了干部、工人、合同工和知青工之间的界线,使他们同岗同酬。在此基础上林场采取“先开渠,
后放水”的办法,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1996—1998年把机关原有的14个股室逐步压缩
到目前的9个,把非辅人员由196人压缩到31人。同时,对幼儿园、卫生所、商、粮店等附属单
位实行了剥离和断奶,为林场节余了大量的资金。
营林生产取得丰硕成果。1987年“5·6”大火以前,前哨林场的营林生产任务特别少,
但是在三年抢采抢运烧死木以后,林场的营林生产任务大增,1988—1998年林场承担一期恢复
森林任务2067万亩。为较好地完成营林生产任务,前哨林场不断探索营林生产管理的有效办法,
先后实行了外委承包和家庭承包制,实行了谁清林、谁整地、谁造林、谁抚育的办法,尤其是
推行家庭承包过程中,由于开始职工不托底,林场先让党员、干部带头承包,带起了职工承包,
林场与每个造林户签订承包合同,期限三年,分三年兑现工资。为提高造林质量,每年在春秋
两季都举办两期营林生产培训班,为从业人员系统地讲恢复森林、整地、抚育的操作规程,不
但提高了营林生产质量,而且增加了职工收入。到1997 年底,林场提前1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
恢复森林一期工程的生产任务,并且多次被林管局授予最佳绿化单位。
成本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在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的十几年中,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
制约,林场的经营管理机制不活,成本使用上控制的不是十分严格,1987年“5·6”大火后,
经过三年的抢采抢运烧死木的生产,林场出现了“两危”困境。到1990—1991年林场的经济跌
落,党的十四大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林场党政一班人,转变了思想,更新了观念,
不断加大成本管理力度,先后采取了“战线承包,成本砍块,基数定死,节余分成,超支薪补”
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办法。这些办法的实行,使林场的成本管理形成人人肩
上有指标,千斤担子大家挑的局面,增强了全员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林场跟踪问效,发现问
题及时解决,从而使成本管理收到较好的效果。1992—1998年林场的成本管理实现年年节余,
累计为林业局节余资金128.6万元。
多种经营事业不断发展,“5·6”大火之前,林场由于木材资源十分丰富,那时职工们普
遍存在依赖大木头为生的思想,很少有从事养、种、运、服、包、加等多种经营项目的。但是
到1990年,林场出现“两危”困境后,场党政领导就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把发展多种经营当做
替代产业纳入林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为鼓励职工的积极性,林场先后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
让党员带头引导职工发展多种经营。到1998年底,全场共有搞养、种、运、服、包为主的多种
经营业户135户,计308人,其中搞养殖的42户,搞种植的36户,搞营销服务的18户,搞营林承
包的39户,年创产值达200万元。
精神文明建设有了长足的进展。1988年开始,林场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提出了
“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的口号,为抓好环境建设,制定了整治场区环境的规划,
在每年的生产淡季都采取义务献工的形式修居民区的巷道和挑通排水沟。为了保证卫生,还成
立了卫生队,常年专门负责居民区的清扫,使场区达到整洁、干净。在省、地的检查中,多次
获得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称号。林场经常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
开展“安全文明小区”的创建工作,到1998年底林场先后评出“五好文明家庭”186 户,“十
星级以上文明户”28户,在安全文明小区的创建活动中,还被评为省级“安全文明小区”和地
级“安全林场”。在公益事业上,林场不断加大投入,先后拿出100 多万元,改建了浴池,修
缮了学校、幼儿园,配齐了教学设备,办起了卡拉0K歌舞厅,还于1993年10月架通了国电,1994
年5月上了有线电视,解决了职工群众的就学难、娱乐难、收视难等实际问题,1992 年林场被
评为地级文明单位标兵,199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党组织的两个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前哨林场党总支认真贯彻党
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脚踏实地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工作为经济建设工作服务,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了林场两个文明建设。林场党总
支自1984年以来,一直是地、县先进党支部,1986年被地委命名为端正党风先进集体,1987年,
由于在扑火救灾中战功卓著,被誉为“烈火攻不破的坚强堡垒”。1988年以来,先后19次被省
委、地委、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1989年还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
号。1995年被评为全国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