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鄂伦春族人荡起市场经济的双桨

鄂伦春族人荡起市场经济的双桨



——改革20年鄂乡的历史飞跃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乡长 关金红

呼玛县白银纳民族乡,位于大兴安岭林区腹地的呼玛县西北部。北与鸥浦乡接壤;西和西
南与塔河县、韩家园林业局毗邻;东临兴华乡,面积527平方公里,全乡有8个自然村屯。现有
人口2420人,700 户;耕地3.5 万亩。“白银纳”,鄂伦春语美丽富饶之意。鄂伦春族系全国
“五小民族”之一。

勤劳、勇敢、憨直的鄂伦春族人,世代居住在高高的大兴安岭密林中。由于长期的野居生
活和远离科学与文化,愚昧落后、自卑,与中华民族社会、经济发展脱轨。历史上曾被称为
“北山野人”。解放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备受欺凌,人口锐减,使这个弱小民族几乎到了
灭亡的地步。是党和人民把鄂伦春人从苦海中拯救出来。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鄂伦春民族的成长。想方设法使鄂伦春族人民,结束风
餐露宿,四处漂泊,居无定处,无医无药,没有文化的生活,尽快回到中华民族温暖的大家庭
中,搭乘上社会主义时代的列车,走上各民族共同繁荣昌盛之路。经过党和政府派出干部反复
说服下,鄂伦春人有了摒弃落后生活方式,下山定居的愿望。1953年,党和政府为鄂族人建造
了宽敞明亮的居室,购置家具和炊具以及生活必需品。原呼玛县境内的鄂伦春族人,住进了新
居,过上了翻天覆地的新生活,走进了现代文明。嗣后,党和政府为鄂族人建立了自己管理自
己的基层政权组织,还为鄂族人建起了学校、医院等。党和政府还组织鄂族人学习农业耕作技
术,使鄂伦春族人发展起半农半猎的民族经济。鄂伦春人成为民族发展的主人,经济、社会发
生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历史大跨越,创造了鄂伦春民族史的奇迹。

自定居到70年代的30余年间,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在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照顾下,在兄弟民
族支援下,鄂伦春的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鄂族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民族素质不断提高。
但是,结构单一,长期停滞不前的民族经济,又遇到了历史必然出现的困难。猎业已日益严重
萎缩,农业依然带有原始性、自然性和封闭性,而且是“一大二公”,生产力低下,仍旧远离
文明与富裕的小康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族政策的优厚性,计划经济的僵固性和束
缚性,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使鄂伦春人产生了思想上的依赖性,观念上的落后性,吃“大锅
饭”的懒惰性。思富无道,饱腹即安,不思进取,长期满足于几十年的历史跨度和民族新生活。

历史给鄂伦春人提出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如何继往开来?正当鄂族人思考未来的时候,
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新时期“遵议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
风吹进鄂乡。重大政策调整的骤变性,现代事物的新生性,鄂伦春人观念的保守性,使鄂伦春
人一度茫然和彷徨。但是,改革的必然性和大趋势,使鄂伦春人不由自主地站在兴安岭,放眼
看世界,放眼看未来。意识到自己封闭、落后和等、靠、要是不光荣的,感到羞涩不安。在时
代大潮的震撼下,鄂族人激发出前所未有的自强意识和创造性。于是,借助1984年建立白银纳
鄂伦春民族乡的机遇,放下昔日的猎枪,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呼吸鄂乡外大山南的新鲜空气,
乘着改革的大潮势,架起发展现代民族经济之舟,驶向历史召唤的彼岸,使鄂伦春民族的社会
和经济发生了第二次历史大跨越,创造了鄂伦春民族史上的辉煌。

白银纳乡鄂伦春人在民族经济改革中,首先着眼于民族经济基础产业的农业发展。为解放
农业生产力,冲破种种束缚,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铲除以往数十年的“大锅饭”,“大帮轰
”的积弊。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鄂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速度明显加
快。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当年,一下就改变了农业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局面。粮食播种面积
由1985年1.85万亩猛增到3.08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985 年104.4万斤,骤然增至417万斤。

单一的农业经济,不是应有的民族经济和未来的民族经济。已学会站在历史高度看问题的
白银纳鄂伦春人,在地、县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借鉴兄弟民族改革经验,确立了农林联
营、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富民兴乡”的发展战略。发挥资源优势,千方百计调整经济结构。
在农林联营中成立了鄂族青壮年和妇女为主的营林公司,在当地森工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开展
森林经营,从护林人变成了育林人。既加强了林区森林经营力度,又开辟了乡域经济的新产业。
1989 年,全乡森林经营收入实现288万元。

过去祖祖辈辈在马背上成长,从未走出大山的鄂伦春人,以未曾有过的勇气,成为改革大
潮的弄潮儿。世世代代从沙金矿床上走来走去,不曾采金的鄂伦春人,兴办起采金业。仅1989
年就掘采黄金204两,创收30.8万元。从开天辟地就不懂得做生意,也不愿做生意的鄂伦春人,
办起了商店、饭店。更使人欣慰的是,鄂伦春人办起了乡镇企业,不但念起了“生意经”,还
生产出民族经济的工业产品。1992年,全乡人均收入达1543元。大笔的钱流进鄂乡,鄂伦春人
尝到了改革甜头,坚持改革不动摇,不断深化改革,在改革的征程中自强、自立、自新。

鄂伦春人在改革中懂得了科学致富的道理,在农业生产中一改以往,广种薄收,春撒种,
秋等收的落后生产方式。不断引进良种、农药、化肥、种植与养殖技术,逐步提高了农业经济
的科技含量。在改革中鄂伦春人也懂得了发展民族经济,必须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合资合作
经济多轮驱动,以求实现“富民兴乡”的战略目标。注重扶持发展个体经济,使个体经济户数
和从业人员逐年增加。鄂家人有了自己的种粮大户、养殖专业户、运输专业户、服务专业户等。

进入90年代中期,鄂伦春人又懂得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陡然间,发现自己过去细针精线,
巧手天工,自做自用的鄂女头饰、世传狍皮手套、桦皮手工艺品等,具有流通和以货易钱的价
值所在。不但得到洋人的青睐,还引起了地委书记的关注和扶持。于是,鄂族妇女们便大炒起
民族手工艺品来,拿到世界性的商贸交易洽谈会上卖到了好价钱。这一下,更使鄂族人认识了
自我价值和创造性,更加勇敢地荡起市场经济的双桨,大胆闯世界。

改革20年间,鄂伦春民族经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精神以及邓小平理论的指
引下,在地、县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兄弟民族支援下,得到飞速发展。1985年全乡工农业
产值98.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仅有57.6万元;工业产值仅有40.6万元。人均纯收入348元。1998
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14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80万元;工业产值460万元。人均4700元,
人均纯收入500元。鄂族个体工商户发展到45 家,个体经济从无到有,枝繁叶茂地成为经济的
增长点,已年创产值200余万元。依托资源优势乡办牙签厂、单板厂等6户乡镇企业,发挥民族
工业龙头作用,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扬帆远航着。受林区经济“两危”和“天保工程”影响,民
族经济在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和主管部门的帮助下,适时进行了结构调整,确定了“退
猎还农”,以农为主,发展效益型农业,稳粮、兴牧、促商、旺工,多业并举的发展方向和规
划。

在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全乡始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注重科教兴
乡,舍得投入,不断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在省、地、县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20多年的努
力,乡里建起文化站、图书室、老人幼儿院、卫生院、电视差转台。如今照明、生产用电通乡
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百余户鄂家人安装了电话。鄂族人已扫除文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鄂家人已有了自己的大学本科生。鄂族新村的大街小巷整齐干净。

1998年,在改革开放20年之际,白银纳鄂伦春人迎来了定居45周年的喜庆。全乡人民感激
党和政府给鄂家人带来新生,感谢改革开放总方针又给鄂家人带来富裕和文明。鄂族人决心高
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沿着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康庄大道,迈向21世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中,鄂族人努力把白银纳建设成最文明、最富裕的鄂族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