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改革伟业 创美好未来
话改革伟业 创美好未来
盘古林场党总支书记 李世明
盘古林场场长 王建贵
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始建于1969年,位于大兴安岭北坡,地处东经123°51′、北纬52°41′,
盘古河西岸。施业区总面积12.4万公顷。全场总人口2800人,职工总数867人。改革开放以来,
在几届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职工的辛勤耕耘下,初步形成了以木材生产、营林生产、
多种经营、林产工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发展之初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春风吹到了盘古,人们的思想有了转变。但由于
受历史、自然条件和经济体制及职工素质的限制,林场的发展步伐并不很快,人们的生产、生
活环境并没有多大变化,工人们仍然过着“咬着窝窝头,喝着黄豆汤,啃着白菜帮”的生活。
生产力低下,每年6万立方米的生产任务,就连拥有4台“五〇”拖拉机的大工段都要靠搞会战
才能完成。工资收入低,山上工人按工种(油锯手、“五〇”拖拉机手和校盘机手)实行4:6:8
毛的计时工资制。每月收入不足百元。全场年生产总值1200余万元,人均收入不足600元。
到了1979年,援边知识青年大量返城,造成林区技术工人资源匮乏,人才出现断层,加之
管理制度不完善,燃材料浪费严重,设备老化,机加维修水平较低等诸多因素造成了林场生产
落后,发展滞后。1982年,随着改革的深入,盘古林场在场党委一班人的领导下,解放思想,
促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为了改善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投资20万元建起了
电视台,广大居民可以接收到一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居民的住房也从“板夹泥”、“大白块”
向砖瓦化结构改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体经济也随之出现,1983年第一家个体饭店开业,相
继出现了个体小卖店、修理部、农贸小市场。
1984年9月,盘古林场、盘中林场、沿江林场、盘古贮木场四场合并,成立盘古林业公司,
归塔河林业局管理。公司所在地设在盘古。把几个林场、贮木场合在一起,增设一层管理机构,
便于管理、协调工作,但由于管理人员增多,给企业造成了很大负担。1986年,盘古林业公司
更名为盘古林业分局,这是中国林业系统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林业分局。
1987年5月6日,是盘古人、乃至全区、全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发生了历史上罕
见的森林大火。大火燃烧了28天,盘古林场施业区内过火面积达5000公顷。为扑灭这场大火,
盘古林场全民皆兵,每天出动2000人的扑火队伍,在子弟兵的帮助下,终于扑灭了这场震惊中
外的森林大火。这场大火,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深重的灾难,每年的5月6日盘古林
场都要举行反思活动。
1989年8月,成立了盘古镇人民政府,镇政府设在盘古林场驻地,第一任镇长于振波。盘
古镇下辖盘古林场、盘古贮木场、盘古综合加工厂、盘中林场、蒙克山林场、樟岭林场、沿江
林场等7个科级单位。
1991年7月,盘古镇内盘古河、西里聂河发生了建场以来的第一次洪水。致使河道附近居
民近百户受灾。
1992年,建立了盘古特种板厂(层积板厂),1993年,特种板厂归盘古综合加工厂管理。
1993年,盘古人民盼望已久的闭路电视上马,一年时间,闭路电视安装率达98%,广大林
业职工坐在家里就可以收看到30余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
生活。
1993年,火烧木生产基本结束,生产形势和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变化。盘古林业分局解体。
解体后,7个科级单位相对独立,生产经营直接归塔河林业局管理,政府工作仍归属盘古镇政
府。盘古镇同盘古林场是一套班子,盘古镇镇长兼任盘古林场场长,实行政企合一的体制。
1994年12月,光缆接通,程控电话进入了广大职工家庭,使久居深山的林业职工,信息突
然变得灵通了,第一批就有120余部程控电话在盘古镇落户。
深化改革
1994年,为深化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盘古林场对汽车队、山上工段进行了经
营承包。承包后,盘古汽车队的生产成本,由过去的每年超支20万元到每年节约10万元,取得
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每位职工身上都承担着经济指标,他们学会了过紧日子,懂得
了节约的重要性,懂得了每节约一分钱与本身的利益关系。同车队一起配套进行承包的生产工
段实行采、集、装承包,从此,采、集、装、运都进行了配套改革。通过改革,提高了生产力,
使职工的工作时间缩短,收入增加。计件工资的实行,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每年
的生产任务都提前完成。
盘古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不仅有大量的樟松、落叶松等林木资源,还有储量丰富蘑菇、
木耳等真菌物种和都柿、雅格达(北国红豆)等野生浆果及中草药草丛蓉、黄芪等,并且蕴藏着
大量的大理岩、煤炭等矿产资源。
生长在大兴安岭的野生浆果,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无任何污染,产品的市场很大。为充分
利用山野资源,1994年,盘古林场投资600万元建立了矿泉水厂、野生浆果厂,年生产矿泉水
3 500吨,安置了100 人就业。野生浆果厂,以雅格达、都柿为生产原料,加工成果浆,是生
产饮料、果酒、糖果的主要原料,年生产果浆500吨。每吨都柿浓缩汁售价达3 万元,每吨雅
格达浓缩汁售价达42万元。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1995年,盘古林场对机关各室办人员的工资、差旅费、办公费进行了核定,实行超支自负、
节约留用的原则。对学校、医院实行了一次性核定费用。对福利型服务型单位,全部实行剥离
经营,推向市场。林场服务站、招待所、电视台、托儿所等单位从此脱离母体,走向市场,自
收自支。同时,对林场的管、辅、服人员进行了缩编分流,机关股室从30个减到13个,机关干
部(包括代干)由88人减到46人,后勤工人由174人减到70人,分流幅度达到52.4%。
1996年9月,盘古林场积极探索建立与本场特点相适应的内部管理机制,率先组建了股份
制性质的森广实业有限公司,实现了“一场两牌”制。林场实行双轨运行,公司以相对独立的
经济实体进入市场,实行模拟法人,林场场长兼任森广公司的总经理。体现了产权明晰、责权
明确、利益直接的原则。公司运行后,3个月实现产值170万元,创利30万元,公司经营主要以
林木产品深加工、野浆生产为主,为林业的替代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1996年12月,盘古林场吸引外资,建立了一座卫生筷子厂,林场以厂房、劳动力、原料作
为投资,个人出资金、设备,并负责销售。林场盘活固定资产60 万元。筷子厂年生产量为3万
箱,产品销往大连、西安等十几个省区,解决了110人的就业问题。
自1996年盘古林场改革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
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有许多转岗职工从事第三产业,干起了个体户,镇政府和林场给予大力
支持。经过几年的发展,第三产业以蓬勃之势逐渐发展起来。许多在大兴安岭以前不能生产的
蔬菜、水果都在这里扎下了根。到1998年年底,盘古林场的大棚种植户22户,养鸡、养猪户达
到13户,养猪500 多头,鸡1500余只,食用菌栽培40户,商饮服务业78户,个体运输54户,小
型加工业35户。
1998年,随着木材资源的减少,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盘古林场首批天然林资源
保护面积3万公顷。为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保护林木资源,盘古林场
成立了天保护林中队。
20年变化
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在生产任务没有增加,人口总数不断增多(镇内人口已由建场之初
的610人增加到现在的6300人)的情况下,1998年盘古林场生产总值达到5224万元,是建场之初
的4.4倍,人均收入达3343元,是建场之初的5.6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医、就学的
条件大大改善,医院可以进行小型的手术,学校有了较为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微机已进入课堂。
电视机、冰箱、摩托车等普遍进入家庭,程控电话安装率达40%,40%的居民用上了液化气。人
们出行交通便利,吃、穿、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盘古镇的环境建设有了很大改观,
镇域经济发展加快,盘古镇已成为塔河县的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1997—1998年度盘古林场被
评为大兴安岭地区双文明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