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改革是“再次创业”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再次创业”的必由之路




呼源刨花板厂、华源家具厂厂长 关伟德

改革就是艰苦创业

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时就形成了单一的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单一的木材生产,分
配制度上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的僵化模式。有
计划投入就干,没有计划投入就看。在经济发展上“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除了森林
工业产业之外,其它经济少而弱,连生活用的油、盐、酱、醋都得靠外进。尽管大兴安岭人在
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取得创业的辉煌,但是,在“三单一大”的经济模式下,就业门路过窄,
群众生活用品紧张,生活得很艰难。近入70年代,出现了以蔬菜生产和手工业为主的集体经济,
但寥若星辰。这种集体经济也是吃“大锅饭”,“大帮轰”,多数亏损严重,有的倒闭。现今
靠改革生存与发展起来的呼中区呼源镇刨花板厂、呼源华源家具厂,就是当年在呼玛尔河源头,
风雨飘摇,由冰棍厂、铁匠炉、理发店、酱油坊4个小作坊组成的,仅有34名老、弱、病、残、
妇职工的集体所有制的综合厂。时至1987年,这个作坊式企业产品无销路,欠发职工工资16万
余元,企业外债20余万元,原材料丢失,设备破损,厂院到处是垃圾,职工不上班,领导垂头
丧气。成为人心散,难以为续,等待倒闭的烂摊子。

是时,改革大潮南起沿海,波涛涌入大兴安岭的山山岭岭。改革的涛声,唤醒了长期封闭
在大山里的人使山里人认识到,改革就是要同旧思想,旧观念,旧传统管理模式决裂,就是要
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要靠自己,谋生路,找市场,求生存,求发展。要艰苦创业,自
强自新。改革需要有勇于改革,勇于创业的有识之士去干。

面对这样一个小作坊式的破大家,呼源镇党委于1987年,选派一位能吃苦,讲实干,联系
群众,勇于创业,敢于改革,年轻有为的新厂长去收拾这个烂摊子。改革虽然给乡镇企业发展
带来机遇,但是这个企业积重难返,病入膏肓,一时难以治理。新厂长首先组织职工讨论企业
怎么样才能起死回生,职工们通过讨论,才真正认识到企业是集体的,创业、生存、发展就要
靠大家艰苦奋斗,别无选择,大家取得了共识。同时也清楚地意识到,改革之时,“等、靠、
要”和“懒汉”的日子不会再有了,改革就要艰苦创业。于是,厂长领着职工捡砖头、拾废料、
捐实物,自己动手整修厂房和设备,清垃圾,使厂容厂貌一新。没花一分钱自建了一个占地2100
平方米的木材加工车间。职工精神振奋,有了凝聚力,生产和管理秩序好转,企业满负荷生产
了。与此同时,建立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以生产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
使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逐步规范化。改革了分配机制,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极大调动起职
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开始东山再起,改革使职工有了生产发展的责任感。职工们又集资买了
3台运输车,赴火烧木生产现场搞采伐运输。积累资金,扩大企业的再生产。在改革的第二年,
把近30万的企业利润,全部用于添置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将4 个小作坊
扩建成,锯材加工、细木、酱油和冷饮4 个有生产规模的车间,形成了以适销对路的家具产品
为主的企业,企业也更名为华源家具厂。一年多的时间,企业职工增加到116 人,设备增加了
24混合台,固定资产由原来20万元增加到162 万元。由综合厂到华源家具厂的变化证明,企业
不改革,不艰苦创业,就要走向灭亡。

改革就是提高和发展生产力

正在企业要开始稳步发展的时候,受到了林区“两危”的影响,产品也受到几年一惯制的
影响而滞销。企业面临一个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重大课题,企业改革也遇到了发展方向的
深层次问题。全厂上下又展开了企业向何处去的大讨论。时值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春
天的故事”传遍大江北,传到万里兴安,传到日夜叙说山里人历史的呼玛尔河源头。“南巡讲
话”,极大地振奋了呼源人的精神,为呼源人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厂职工,特别是领
导班子,边学习小平同志讲话精神,边对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企业发展史的大反思。发现我
们改革的步伐太小,观念仍旧保守,思想仍未完全解放,在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太落后
了。全厂职工以改革的观念,审视了企业兴衰变化过程,深刻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意识
到小作坊式的非规模性经营,低科技含量的“小打小闹”,企业没有拳头产品,是经不起市场
风浪的,企业的发展是没有希望的。只有开发新产品,扩大经营规模,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全
厂职工决心买上一张市场经济航船的新船票,从资源实际出发,建立一个以林区采伐剩余物为
原料的刨花板厂。以现代产品,现代化管理方法,参与市场竞争,在改革中显一番身手。

新项目,新产品,新企业的实现,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缺乏的条件下,就意味着是一番千
难万苦的创业过程。素有艰苦创业和顽强拼搏精神的厂领导班子及全厂职工,决心再次创业,
在改革中开创一番新事业,打一个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更新换代的翻身仗,努力在市场经
济大潮中站稳脚跟儿。于是,在全厂开辟了两个创业战场。一个战场是集中精力论证、立项、
筹资,寻找合作伙伴建新厂。另一个战场是加大适销对路的家具、童椅等产品生产规模,以产
品质量占领市场,扩大销售,积累资金投资新厂。两个战场都确定了自力更生的原则,凡是能
够自力更生解决的,绝不花一分钱。

1993年6 月,寻找到刨花板项目合作伙伴之后,厂长带领广大职工自己动手搞土建工程,
在一片杂草丛生的沼泽地上,填坑挖基础,汽车拉,小推车推,人工抬,经过夜以继日的连续
奋战,在不到2个月时间里,新厂院厂房拔地而起,职工们共完成1万多立方米的土石方量,加
上后期厂院水泥路面和出厂路口平整共计完成1.5万余立方米土石方。面对联合建厂失败,建
设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厂里在区委、政府、林业局和呼源镇(林场)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企业
自筹,银行贷款和争取区、镇政策扶持的办法,先后筹措到3400余万元的急需资金,终于在大
兴安岭深处的呼玛尔河源头的沼泽地上,建成一座,拥有国内先进设备,年产1.5万吨的现代
化刨花板厂。

在第二战场,开展聚积建厂资金的生死决战。克服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困难,先后开发和
试产成功聚脂漆板式家具和实木家具,全力以赴批量生产,积累出300余万元的刨花板项目建
设资金。此间,全厂职工在有关人员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先后攻克了两个战场中的100
多道新产品开发、新设备调试、配套设施等技术难关。使新产品开发和建厂的改革之战取得全
胜。

在华源人最困难的时候,地委于1995年确定了深化改革,再次创业,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的战略。呼中区委、区政府和呼源镇给了直接的大力支持。鼓舞了全厂职工坚定发展
的决心,增强了化解建厂风险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力量。

经过几年艰难创业,呼源人自己生产的刨花板终于于1997年7月试产成功。呼源刨花板厂
和华源家具厂创业的艰难困苦,只有日夜奔流不息的呼玛尔河能说清,华源人自强自立之心,
只有大白山作证,华源人的改革之举,出自“春天的故事”。

改革就是建立用人机制

改革和创业的实践使我们真正认识到,劳动力素质和科技人员这个生产要素,与企业生死
悠关。改革用人机制,是企业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事实证明有什么样素质的劳动力和技术人
才,就有什么样的产品和技术,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效益。经过十几年
的改革和艰苦创业,厂里的产品更新换代了,生产工艺现代化了,工人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高了。以往的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水平,已不适应企业的发展了。企业要想继往开来,要想在改
革的潮头立住脚儿,就得顺应时代的潮流,调整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改革用人机制。于是,
冲破种种阻力和干扰,实行了用工、用人双向选择的聘用制改革。以技用人,以绩用人。能者
上庸者下,优胜劣汰。

对工人实行聘用合同制,有技术,有特长,有责任心,有干劲,表现好就聘用。否则,就
不用,或解除合同。对管理人员取消终身制,实行聘任制,能上能下。有特长,有能力,懂业
务,竞争上岗,委以重任。不适应岗位工作,没有责任感,不尽职尽责,打不开局面者,就摘
掉“乌纱帽”,下去当工人。改革的结果是造成了一种人心思进,人心思上,人心思技,人心
思能的良好氛围。

针对企业奇缺技术人员的状况,对于特殊工种和重要技术人才,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采
取优惠政策,高薪聘请技术能人,临时驻厂工作,解决企业生产的工艺难题和技术难关。发展
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企业不重视科技兴厂,必然要走向绝路。企业必须千方百计地吸引科技
人才,依靠科技人员,提高产品产量和开发新产品。近几年,我们根据生产发展方向和产品特
点,先后招录了4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使全厂职工队伍科技人员的比例,达到了12.3%。这些
人才,都分配在技术部门和重要生产部门,对于技术经验较多,具备管理素质的二十几岁的青
年技术人员,及时提拔到管理岗位和基层领导岗位上锻炼,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些人
才的成长和进步,拉动了企业技术上的进步与发展。是改革使我们真正认识到,建立适应市场
经济需要的用人机制和人才观念,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呼源刨花板厂暨呼源华源家具厂在十几年的发展中,靠深化改革,由4个小作坊发展成有
三条生产线,8个生产车间的现代化乡镇企业,由生产冰棍、酱油等低档产品,发展成生产高
档家具和有竞争力的刨花板,深山里的乡镇企业产品,走出了山门,闯入大市场。事实雄辩地
证明,没有改革,就没有华源的出路,就没有华源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