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市妇联工作纪要
第二节 市妇联工作纪要
支援前线 市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妇联在广泛发动妇女参加巩
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同时,大力组织妇女参加支援解放战争的各项活动。1947至1948年
8月,市妇联配合有关部门两次大规模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在674名新兵中,由各界妇女亲自动
员参军的有91人。同时帮助确有困难的243户军属优先介绍安排就业。1947年2月,市妇联筹委
会响应市政府关于发展生产的号召,在二区召开妇女积极分子座谈会,动员窑地、解放、新立
3个村会纺织的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在石老太太带动下,有2 500多名妇女参加纺织,纺织户有
154家。6月,市委发出开展以纺织为中心的生产运动的指示,提出“纺纱织布,发家致富”、
“妇女解放要劳动,参加纺织最光荣”和“纺织生产,支援前线”的口号,市妇联积极响应市
委号召,组织区街干部和妇女积极分子挨门挨户进行动员,参加纺织的妇女迅速发展到7 200
多人。3个月共纺纱1.92万斤,纺线1.45万斤,织布1 900匹,织毛巾1 200打,织袜子2万打。
同年4月至翌年底,市妇联与军工部、嫩江被服厂相配合,先后动员近万名各界妇女絮绗军服。
共絮绗军服21万套、大衣20.6万件、棉被5.3万床、棉帽5万顶、棉袜1.5万双。市委、市政府
奖励絮绗能手139名、模范小组13个、模范队3个、模范区3个,表扬为絮绗做出成绩的妇女干
部125名。
1947年8月,市参议会发起一年做军鞋3万双支援前线的运动。市妇联积极响应,动员2250
多名妇女纳鞋底,做军鞋,配合街道妇女干部和妇女积极分子逐户逐人落实任务。至翌年“
五一”节前,纳鞋底4.7万双,做军鞋5.72万双。有的鞋上还绣着“杀敌保家乡”、“战场当
英雄”、“亲人盼立功”等口号。同年至翌年冬,市妇联配合有关部门动员各界妇女慰问伤病
员,组织教师、学生、街道妇女及机关干部5700多人次为伤病员缝洗衣服11万件、拆洗血衣、
血被2万件,捐献慰问金3 300多万元(东北流通券)及慰问品多件,写慰问信数千封。
抗美援朝期间,市妇联动员各界妇女积极参加抗美援朝运动。至1952年秋,共动员各街道
妇女、学生和机关人员2 500多名为伤病员缝洗衣服3.7万件,捐献大量慰问品,并组织妇女到
医院慰问。
参加反封建斗争 1947年4月,市妇联根据《齐齐哈尔市施政纲领》中关于提高妇女地
位的规定,提出“取缔妓馆,解放娼妓”的建议,并派干部参加政府组织的工作组,对妓馆、
娼妓情况进行调查,配合有关部门取缔妓馆,解放娼妓,帮助娼妓安排工作和解决回家路费。
7月,根据市委和市“反奸清算委员会”的部署,市妇联同区街干部合作,动员街道妇女参加
“翻身委员会”。仅两天时间,就有1.27万人报名参加,其中30人被推选为“翻身委员会”委
员,750多人参加斗争工作队。二区新地号村石老太太是全市第一个站出来同恶霸作斗争的妇
女,她用自己的苦难经历控诉了窑霸王二虎的罪行,并将讨还的旧债全部献给政府盖“万山小
学”(以石老太太的丈夫石万山的名字命名,今江岸小学旧址)。石老太太被选为村长和盛市参
议员。8月19日,全国民主妇联主席蔡畅访苏归国途经齐齐哈尔时。
借参加纺织妇女奖励大会之机,接见了石老太太。此期间,全市有2.7万名妇女参加区、
市召开的斗争恶霸、反革命分子大会,涌现出积极分子和骨干147人,其中吴老太太、蒋老太
太、尹朱氏、张翠兰等受到市“反奸清算委员会”的表扬。
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949年初,市妇联动员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并选出工人女劳模马德
云、农民女劳模胡桂芝出席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会见。
1951年,市妇联根据市委关于发展生产,厉行节约,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指示,在各界妇
女中开展“创高产、争先进、当模范”的活动,涌现出全国第一个女调度员齐齐哈尔铁路局女
工孙孝菊、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模范生产者嫩江纺织厂女工赵勤、市模范店员联营商店王乃
珍和七百商店卢桂芳、市模范教师四完小马尔淑和十一完小孙燕等。1952年,孙孝菊被选为全
市妇女代表,参加首都“五一”节观礼。1953年,市劳模、和平厂九车间生产组长张淑清,黑
龙江针织厂先进生产者韩枝茹代表全市妇女出席全国群英会。1956年6月,市劳模、街道战线
先进工作者杨慧贤出席全国人民警察、治保委员功模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
家领导人接见。
1960年春,市妇联响应市委关于调动全市人民生产积极性,克服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号召,
在工农业战线妇女中开展“红姑娘”运动。动员工业战线女职工出满勤,干满工,大搞技术革
新。至年底,共提合理化建议1.7万项,实现1.2万项,提高工效1至6倍。在农业战线,妇女积
极参加一线生产劳动,组成“红姑娘队”820余个,生产突击队243个,共有4.7万名妇女参加。
至1961年冬,全市涌现出“红姑娘班组”和“红姑娘队”510多个、“红姑娘”7 240多人。
1965年,市妇联根据市委关于发展农业,加快农村建设的指示,多次派工作组深入郊区农
村,先后总结郊区小民大队妇代会、瑞廷大队妇代会发动妇女建设新农村的经验,以及郭庆珍、
李淑娥、宋翠英等参加农业生产的先进事迹。1966年3月,在郊区妇女建设新农村积极分子代
表会议上,有4个单位被授予红旗集体称号、10名妇女被授予红旗手称号,有443人被授予社会
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1975年9月至1978年冬,市妇联根据市委关于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指
示,开展“学大庆,做铁人”、“学大寨,做大寨式妇女”活动。工厂女职工以“铁人”为榜
样,有14万名女工大搞岗位练兵和技术攻关,实现技术革新1.44万项,创产值7 400多万元,
涌现出“大庆式”女班组377个、“工业学大庆标兵”女工和先进生产者5 440多人,其中280
人被授予全国、省、市劳动模范称号。
车辆厂女工常阿伟、市电机变压器厂女工毕凤琴、市建筑总公司工程师王淑英、龙沙区五
龙公社通达委主任李淑琴等先后参加国家召开的有关会议。农村妇女以大寨妇女为榜样,战天
斗地,组织“铁姑娘班”160多个、“娘子军连”20个、“穆桂英突击队”26个,同男社员一
道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2.7万亩,挖渠和疏通水道2 270延长米,引水上山修造水田1.44
万亩。
“文化大革命”后,妇女劳动竞赛进入一个新阶段。1977年,市妇联为贯彻市委提出的城
市妇女工作为生产、为工人服务的方针,与有关部门协作,兴办家务服务事业,动员组织1.53
万多名街道妇女和社会女青年办服装店、理发店、食杂店、小吃部、家庭小餐桌等302处。总
结推广龙沙区五龙公社通达委、彩虹公社青云三委和五福委、富拉尔基区铁北公社中自委为群
众办实事“十不出委”、“七送上门”的经验,解除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
1979年,为调动妇女参加“四化”建设的积极性,市妇联在妇女中开展争当“三八红旗手”
和“三八红旗集体”的活动。此项活动被各级党委纳入“两个文明”建设规划,成为社会主
义劳动竞赛的一个重要内容。至1984.年,共评选出“三八红旗手”1 390名(其中省级120名、
国家级32名)、“三八红旗集体”265个(其中省级23个、国家级4个)。龙沙小学特级教师杨丽
华,富拉尔基纺织厂女工、创造“掏综钩拖纱法”、超产棉布30万米劳模肖亚芬,齐建一公司
“三八”电焊突击队队长、“铁人式”青年焊工段崇范等被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龙沙
区妇联、龙沙区五龙办事处通达委和通达委妇代会、富拉尔基纺织厂一织布车间甲班二组被命
名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1981年3月,按照市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经济的指示,市妇联先后派干部到铁锋、梅里斯、
昂昂溪等区,配合乡镇干部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协助8个村屯发展养鸡、养猪、养蜂、养奶牛
等专业户69家。1984年5月,进一步搞好街道家务服务事业,市妇联到铁锋区光荣委进行试点,
总结出家务服务“一条龙”经验。11月,召开现场会,光荣委妇代会主任刘维艳介绍了《从
实际出发,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办好家务服务站》的经验。
1985年6月,市妇联组织妇女学习推广北京市、石家庄市妇联家务服务方面的经验。至11
月,铁锋、龙沙、梅里斯和富拉尔基4个区成立家务服务公司,29个街道办事处妇代会成立服
务站,241个居民委成立服务组,直接参与服务工作的街道妇女达1.4万人。先后办起各类摊点
920处,服务项目30余种,安排就业女青年1 573人。同年,按照全国妇联关于调动各界妇女积
极性,为“四化”建功立业,争当“女能人”的通知精神和市委关于深化改革,繁荣经济的指
示精神,市妇联组织城乡20多万妇女参加争当“女能人”竞赛活动,涌现出一批“女能人”。
农业战线,有科学种田,大搞多种经营发家致富的刘亚琴、王淑云、柴芳、于信香、张丽梅、
司书珍、高志杰、王桂芹和李桂兰等;工业战线,有立志改革,扭亏增盈,提前或超额完成生
产任务的贺静纯、肖亚芬、王连静、刘桂花、刘淑芹、卢惠芝、杜贵贤和李海云等;科技战线,
有勇于攻克难关,发明创造,填补国家空白的陈亚玲、曹淑珍、王淑英等;文教战线,有呕心
沥血,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文化和卫生事业的杨丽华、王杰、陈晓君、邵淑屏、李文华等;
财贸战线,有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杨玉英、王淑清、颜曼玲等;街道战线,有热爱本职,满
腔热情为居民服务的刘维艳、沃淑芝等。
妇女教育 1947年,市妇联按照市委关于“团结教育各界妇女,为巩固政权,发展生产
做贡献”的指示,在各界妇女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先后举办“妇女积极分子”、“知识妇女
”和“自由职业妇女”等训练班,共500余人参加学习。同年,动员1 200名纺织妇女参加政治
学习,向妇女宣传参加生产,支援前线,巩固政权的意义,激发妇女的生产热情。1948年,为
加速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市妇联对在反封建斗争、支援前线和生产竞赛中涌现的600多名妇女
劳模、积极分子,分期分批地进行轮训,其中有162人被选拔为各级干部。同时向有关部门推
荐88名知识妇女入学培养,其中送省委党校17人、市政府行政人员训练班28人、铁路医院和卫
生学校43人。
1947年7月至翌年冬,市妇联响应市委关于动员妇女学习文化的号召,首先在条件较好的
铁路员工家属中开展识字活动,办识字组186个,参加学习的妇女560多人。同时协助纺织公司
动员纺织妇女3 300多人参加扫盲学习,有277名学习积极分子受奖。
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后,市妇联组织各级妇女干部和妇女积极分
子2 000多人进行学习,并配合民政、法院、工会、青年团等部门,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
广播讲话等形式,开展《婚姻法》的学习活动。1952年2月,市政府公布《齐齐哈尔市婚姻登
记办法》,市妇联、市法院联合成立“婚姻法庭”,市妇联抽调2名干部参加日常工作。
1956年1月,市妇联召开工商业者家属大会,动员她们积极参加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会后,有万余户工商业者家属写《保证书》和《申请书》。同年,市妇联多
次派工作组赴郊区农村,宣传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动员农村妇女参加农业互助组,配合农
村干部帮助建立初级社、高级社。人社妇女达5万余人。在市扫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下,市妇
联进一步动员1.7万名街道妇女和女职工参加扫盲学习。
1957年,市妇联动员妇女参加反右派斗争。8月,召开“小五界”妇女积极分子座谈会,
进行思想动员。1958年10月,在妇女中开展“三面红旗”学习宣传活动,动员妇女走出家门,
参加各项生产活动,郊区有3万名妇女用土法炼铁炼钢及从事其它手工业生产。
1962年,为提高妇女干部素质,市妇联采取办短训班、轮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培训专
兼职妇女干部2 287名。同时在妇女干部中开展“五好”(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业务技术
好、团结互助好、作风纪律好)评比竞赛,年终有108人被评为“五好”妇女干部。
1963年3月,市妇联按照市委《关于动员与号召全市广大妇女群众广泛地开展向雷锋同志
学习的决定》,举办雷锋事迹报告会、展览会,请老红军张大姐和童养媳贾静茹讲“三史”,
开展“学雷锋,见行动”活动。
1964年,市妇联动员组织各界妇女学习毛主席著作。派干部到铁锋公社南太平委、东文化
委和龙沙公社红卫星委进行学习试点,总结经验,进行推广。3月,在街道妇女中组织学习小
组1 100多个,有1.8万人参加学习。5月8日,在龙沙公社召开街道妇女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
讲用会”,有500多名学习积极分子参加,龙沙公社红卫星委代表、邢大娘、梁亚琴、李丽凤、
于秀兰、任闺秀、潘秀英等先进个人及辅导员李占鳍王志强、石运焦等介绍经验。1966年3月,
街道妇女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增加到4770多个,有5万余人参加学习,辅导员2 300多人,
涌现出学习积极分子1700多人。
“文化大革命”中,主要组织妇女学习毛主席著作,号召妇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
1976年10月至1977年3月,市妇联动员各界妇女积极参加揭发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罪行的
活动,先后举办学习班671次。1978年,市妇联组成宣讲小组,到铁锋区宛屯生产队、龙沙区
通达委、联合委、兴顺委和昂昂溪区等单位,向妇女群众宣传新时期总任务和新《宪法》,并
帮助基层成立宣讲小分队。
1979年,市妇联举办6次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进行真理标准讨论的学习班,培
训妇女干部和妇女宣讲员200余人,有万余人受到教育;召开3次真理标准讨论会,120多人参
加讨论。
同年10月,市妇联按照市委、市政府工农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讨论制定进一步开展妇女
扫盲工作规划。1980年,配合各乡镇干部利用农村冬闲季节开展扫盲会战,有5 000多名妇女
参加学习。翌年春,有2 800多名妇女脱盲。与此同时,组织城市街道妇女和女职工2.8万多人
参加不同形式的扫盲学习和文化补习活动。(至1984年,全市又有1.4万名妇女摘掉文盲帽子,
文盲比例由54%下降到43.5%。)
1983年,市妇联在妇女中开展“四自”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品德教育,动员妇女参加“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共组成妇女“文明礼貌小组”、“读书小组”、“学雷锋小组”和“
学张海迪小组”5 000多个,有2.6万人参加便民服务和送温暖活动,有3.2万人参加各种形式
的文化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
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1949年10月,市妇联根据市政府关于“实行男女平等,女子同男子
一样享有同等参加工作的权利”的精神,选送122名妇女积极分子到基层政权和群团部门工作,
其中群团领导人29名,街组负责人93名。
1947年6月,市妇联与省卫生厅、纺织公司等部门配合,对参加纺织生产的妇女进行妇婴
卫生知识教育,并采取了一些保健措施:协助纺织厂建立妇婴卫生室17处;对分散生产的妇女
和纺织户派卫生人员进行巡回医疗;对经期、孕期的妇女误工不扣工资。1949~1952年,针对
出生婴儿死亡率高,产妇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市妇联与省卫生厅配合,开展改造助产士和
“接生婆”工作,学习新法接生和妇婴保健知识。3年中,共培训助产士和“接生婆”577名;
帮助建立妇婴保健站9处、助产站15处。
1950~1956年,市妇联根据市政府关于“发展生产,关心妇女切身利益”的指示,就有关
妇女政策的落实问题进行调查。针对存在问题,对贯彻男女同工同酬、劳动保护、保障妇女人
权与婚姻自主等政策向市委作汇报,并提出具体意见。
在经济困难时期,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抬头,有些妇女信神信鬼、算命卜卦,有的深受其害。
同时,出现了包办、买卖婚姻与歧视、虐待妇女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市妇联向广大妇女进
行宣传教育。请郊区10名受封建迷信毒害的农村妇女进行现身说法,对妇女进行形象化教育;
帮助建华公社20余名妇女打消了出家当尼姑的念头;帮助52名女青年解除了非法婚约;说服了
120多名家长不再干涉子女的婚事。1963年,妇女群众上访增多,市妇联成立信访接待小组,
接待来信来访77件,配合有关部门对其中12件迫害妇女、遗弃女婴等重大案件进行调查处理,
替受害妇女伸张正义。
1959~1964年,为宣传贯彻妇女劳动保护政策,市妇联配合卫生、劳动、工会等部门,对
百货公司、机床一厂、纺织厂和郊区等单位妇女劳动保护情况进行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
出“四期”保护制度(经期不做重活,不下冷水;孕期调整轻活;产期保证休息;哺乳期保证
送奶)和“三调三不调”原则(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深受
广大妇女欢迎。1964.年,市妇联为促进妇女劳动保护政策落实,先后协助车辆厂、东北医疗
机械厂、针织染整厂和一些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设立妇女卫生室12处、哺乳室8处、孕妇休
息室4处,为217名女工和女营业员调整了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妇女工作遭到破坏,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文化大革命”后,妇女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初,市妇联就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进
行为期10天的调查研究。春节前后,针对男女不平等,妇女受歧视、受迫害、遗弃女婴等问题
开展法制宣传,与报社、电台配合,印发宣传材料2万份,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5次,第一
机床厂、重机厂、卫东厂、铁锋区、昂昂溪区等单位介绍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经验。
1983年7月,全市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宣传活动,推动妇女劳动保护政策进一步落
实。市纺织公司、市物资局等17个单位普遍增设和兴建了女职工卫生室、淋浴室和倒班宿舍;
重机厂专给女科技人员建立了卫生室;纺织厂改善了有毒有害作业环境,给465名女工解决了
丙级和乙级保健费;建华区蔬菜管理站恢复了承包中取消的女职工福利待遇,并如数补发了拖
欠部分。市妇联接待来信来访223件,处理154件,对14件疑难案件,及时提出建议转交有关部
门。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妥善处理2起对全市有重大影响的历史遗案。7月23日,公审6名残害
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同年10月至1984年1月末,开展第二次法制宣传月活动,市妇联受理来
信来访507件,与有关部门合作处理472件。对9名残害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提起公诉。1984.年
12月,市妇联对21个单位贯彻执行男女平等政策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在培养选拔干部、经济
承包、招工、招生、子女就业、劳动保护等方面,仍然存在重男轻女、不一视同仁的偏向。就
此向市委作了专题报告,并提出5项改进意见。市委同意市妇联的报告,并批转各单位切实执
行。6月,市妇联与市妇幼保健部门联合举办两期优生、优育、优教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新婚
夫妇、孕妇及学生家长466人。
托幼事业 1947年,市妇联响应市政府关于“发动妇女参加生产,搞好托幼工作”的号
召,配合有关部门,协助街道、工厂兴办托幼组织。至1951年,成立托儿站、幼儿班、幼儿园
共140多处,入托儿童1。730余名,有保育员127名。1953年6月,市政府号召大力发展托幼事
业,同时筹建市第一幼儿园,各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相继办起不同规模的托儿所和幼儿园。
至1956年,全市托幼组织发展347处,入托儿童3 720多名,保育员增加到304名。
1958~1962年,为支持广大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和社会活动,市妇联采取“系统办园,
单位办所”的办法,发展托幼事业,全市托幼组织增加到530余处,入托儿童1.1万名,保育员
增加到1 730名。1963~1965年,为贯彻《幼儿教育纲要(草案)》和《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
案)》,市妇联把保育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配合教育部门和街道,组织建立“儿童之家”239
个,参加活动的儿童1.6万名;办“好孩子组”558个,入组儿童2.4万名。
“文化大革命”初期,托幼事业受到很大影响,有些园(所)被迫停办。1973年3月,市妇
联按照市委关于加强儿少工作的指示,配合教育、卫生、团市委等部门,对39个单位的托幼工
作进行调查,并在华安区召开托幼工作现场会。此后,全市各类托幼组织逐渐恢复与健全。至
国庆节前,托幼组织发展到423处,入托儿童2.6万名,入托率为29.4%。为推动托幼工作开展,
市妇联先后组织20多个单位和400多名保教人员去华安区参观学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托幼事业出现新的生机。至1980年冬,各类托幼组织有,535处,
入托儿童3.3万名,保育人员1730多名。1981年5月,市妇联按照全国妇联等五单位联合发出的
《全社会都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做好事》的倡议精神,提出“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提高”的
方针。至1982年底,托幼组织发展到570多处,入托儿童3.6万名,保教人员发展到1 880多名。
为提高保教人员业务水平,先后组织保教人员到市第一幼儿园、重机厂幼儿园、龙沙区彩虹中
心幼儿园等园(所)学习,举办观摩教学、幼儿教师基本功表演和婴幼儿玩具展览,轮训保教员
1 200多名,并对部分保教员进行业务考核,其中360名被评为优秀保育员,选送40名到市劳动
局培训中心和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习。1983年3月,为解决入托难的问题,市妇联提出依靠各
系统,依靠群众“两条腿走路”办托幼事业的方针。1984年2月,市妇联为贯彻全国妇联和省
儿少工作会议精神,在150个幼儿园(所)中开展“标准化园所百分竞赛”活动,涌现出标准化
园所74个。市妇联帮助部分园所研究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如《所长、保育员岗位责任制》、《
卫生保健制度》、《伙食管理制度》等,并同有关部门对各园所检查指导。同年,成立家庭教
育研究会,并组织学习小组去上海、北京等地参观学习家庭教育经验。1984年3月,市妇联先
后到龙沙区彩虹街道办事处兴顺委、市第一幼儿园、龙沙小学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家庭教
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培养人才应从娃娃抓起”、“家庭教育如何与孩子智育、
美育、体育有机结合”等方面的经验。
1985年,全市托幼园(所)发展到637处,入托儿童4.9万名,城市儿童入托率为59.1%,保
教人员3 820名;建立家庭教育研究分会18个、领导小组394.个、辅导站2 776个、咨询站1082
个;举办专题讲座247次。同时,开展了“合格家长”评选活动,有1.4万名家长参加评选,149
人受到表彰奖励。
“五好家庭”活动 1950年,市妇联为贯彻“两勤”(勤俭建国,勤俭持家)方针,动员
各界妇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1958年1月,向街道妇女发出过日子要“四时(省吃、省穿、省
烧、省用)的号召,当年涌现出妇女节约积极分子422人。
经济困难时期,市妇联号召各界妇女努力生产,增产节约。1960年,在纪念“三八”妇女
节大会上,号召妇女为渡过难关,争当“红、勤、巧、俭”新型妇女。
1979年初,在“两勤”活动基础上,市妇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争创“五好家庭”活动。
“五好”即:响应党的号召好,勤俭持家好,教育子女好,家庭邻里团结好,卫生、计划生育
好。3月7日,在全市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进行宣传部署,得到了各界妇女的热烈响应。
1982年6月,市妇联总结8个典型经验,组成“五好家庭”事迹报告团,到各区和部分工厂、机
关巡回报告,有6万多人受到教育。1983年3月,市妇联召开第二次“五好家庭”经验交流会,
铁锋区站前街道办事处、市造纸厂、车辆厂、和平厂、华安区、龙沙区等单位介绍了经验。
1984年,“五好家庭”活动逐步由城市发展到农村,由街道发展到企事业、机关和学校,
由一家一户发展到楼、院、委、组。全市评选出“五好家庭”3.5万户,约占总户数的12%;
评选出文明楼22栋、文明院134个、文明委89个、文明组149个、文明村屯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