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3年(1914年)至民国9年(1920年),拜泉县行政区划分为5个区,13个镇。

  第一区:城区,辖拜泉镇;

  第二区:三道镇区,辖三道镇、时泉镇(今属北安市)、通河镇(今属克东县);

第三区:中兴镇区,辖中兴镇、富强镇、兴隆镇(今属明水县);

第四区:孙家烧锅区,辖孙家烧锅(今丰产乡)、宝泉镇(今属依安县)、双阳镇(今属依安
县);

第五区:乾丰镇区,辖乾丰镇(今属克东县)、宁泉镇(今属克东县)、乾元镇(今必农镇)。

  民国9年(1920年)至民国13年(1924年),依照警察区域将行政区划分为6个区,18个镇。

  第一区:中区,辖拜泉镇;

  第二区:三道镇区,辖三道镇、时泉镇(今属北安市)、龙王庙(今属明水县),唐揽头电
(今新生乡);

第三区:中兴镇区,辖中兴镇、白家店(今属明水县)、三里三(今属明水县)、富强镇;

第四区:双阳镇区,辖双阳镇(今属依安县)、宝泉镇(今属依安县)、长春镇、乾元镇;

第五区:乾丰镇区,辖千丰镇、太平桥、周秧子街基(今均属克东县);第六区:莽鼐公区,
辖莽鼐公(今属克山县)、依字二井(今属依安县)。

  民国13年(1924年),从;本县元字段1至5甲划给明水87个井;划给依安94个井,拜泉余247
个井。此时,拜泉县的行政区划分为5个区,13个镇。

  第一区:城区,辖拜泉镇;

  第二区:三道镇区,辖三道镇、时泉镇、火烧榆(今国富乡);

第三区:中兴镇区,辖中兴镇、富强镇、唐揽头屯;

第四:孙家烧锅区,辖孙家烧锅(今丰产乡)、长株镇、莽鸯耗镇(今属克山县);

第五区:乾丰镇区,辖乾丰镇、乾元镇、宁泉镇。

  民国18年,克东没治,划给克东8个井,又划给克山10个井,拜泉县余229个井。

  民国19年(1930年)7月,开始实施乡村制,本县行政区划依照警察区域划分为5个区,13个
镇,以各镇、乡的区域为自治之标准,凡居民百户以上者编为镇,50户以上者为乡,50户以下
者为村,各镇、乡、村以5户为邻,5邻为州,各区、镇、乡、村置区长、镇长、乡长、村长,
必要时可设副职。

  此时拜泉县的5个区、13个镇是:

  第一区:城区,辖拜泉镇;

  第二区:三道镇区,辖三道镇、时泉镇、火烧愉(今图富乡);

第三区:中兴镇区,辖中兴镇、唐揽头屯、富强镇;

第四区:长冬镇区,辖孙家烧锅、乔家烧锅(今大众乡)、长春镇;

第五区:乾丰镇区,辖乾丰镇(今属克东县)、乾元镇、宁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