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乡
第三节 乡
一、华光乡
华光乡位于拜泉县东南部,距县城35公里,南靠三道镇,北邻国富乡,西与新生乡接壤,
东隔通肯河与海伦县相望,总面积176平方公里,现有4 510户,人口24 069人,所辖11个村,
71个自然屯。乡政府驻地:王大门屯。
本乡于1962年由国富、三道镇两个公社各分出一部分大队合并而成,因社址定为华光大队
(是公社中心),故得名华光公社,1984年改为乡。
本乡地形为漫川漫岗,属于丘陵地带,西高东低,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每年平均气温为
摄氏零度至零下1度,无霜期平均126天左右。乡内村与村之间都有几道山岗和小溪。为了充分
利用地表水资源,1958年以来,自由、建筑两个大队修建塘坝两座,夏季可贮一些水,对抗旱
浇地,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
全乡现有耕地面积157192亩,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高梁、谷子、玉米等。该乡是全县
有名的豆、麦产区之一。
二、国富乡
国富乡位于拜泉县东部,距离县城30公里,南邻华光乡,西邻上升乡,北与克东县爱国乡
接壤,东与北安市石泉乡相连,东南与海伦县胜利乡隔河相望,总面积221平方公里。全社有
6 227户,30593人,所辖20个村,78个自然屯,乡境内有:县第一良种场、国富林业管理站、
双阳河畜牧场一分场、县化工厂等4个单位。乡政府驻地:火烧榆屯。
1913年张荣来此开荒,上荒人逐年增多,开始建屯。当时此屯住户于生家失了一把火,故
得名火烧于。1945年前勤俭村设在火烧于,1945年后将原勤俭村改为勤俭区,1952年又改为第
七区,1956年撤区划乡时又改为国富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时命名国富人民公社,1984年改
为乡。
本乡地形属半丘陵地带,北高南低,东北部还存在原有的荒林。最高点海拔312.7米,是
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十年有九年干旱。村与村之间都有几道山岗,同时也有东西方向的大小水
溪20多条,这些纵横的水溪都流向东南,注入通肯河。1958年在自治大队秦家围子南沟,修筑
一条大坝,称为自治水库,库容量780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14 000亩。
全乡有耕地面积204 131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高粱、玉米、谷子、杂粮等,
经济作物有小油料、线麻等。
三、上升乡
上升乡位于拜泉县东部,距县城12公里,东邻国富乡、北与克东县乾丰乡相邻,西靠拜泉
镇,南与兴国乡相邻,总面积207.8平方公里。全乡有4 678户,21 555人,辖19个村,81个自
然电。乡政府驻地:刘家油坊屯。
该乡1945年前定名尚义村,1945年后改尚义区,1952年又改为第八区,1956年撒区划乡时
命名团结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定名团结人民公社,1960年与国富公社合并,1962年与国富
公社分开又叫团结公社,1977’年经省革委批准,改为上升公社,1984年改为乡。
本乡地势丘陵起伏,北高南低,最高点(小林子屯北)海拔323.4米,为全县最高点,最低
海拔236.4米。属于大陆性气候,无霜期125天左右。乡内有8条河沟,10个泉眼,1958年在进
步大队附近修建1座小型水库,命名为进步水库,库容量为264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4 700亩。
全乡有耕地面积193 399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大豆、高粱、谷子、苞米、小麦、杂粮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线麻、亚麻、小油料等,线麻是全县主要产区之一。
四、兴华乡
兴华乡位于拜泉县北部,距县城9.5公里。克拜公路贯穿南北,西邻丰产乡,南与拜泉镇
相邻,北与兴农镇接壤,面积186.4平方公里,共有4 624户,人口28 106人。全乡16个村,79
个自然屯。乡政府驻地:田家围子屯。
1909年田凤年到此开荒占草建屯,屯内四周修有围墙,故得名田家围子。1945年年命名为
兴仁村,1945年后改为兴仁区、第九区,1956年划小乡时改为兴华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时,
命名兴华公社,1984年改为乡。
全乡地势属丘陵地带,中间高东西低,最高点盛家屯北侧海拔308米,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乡内有7条主要河溪,7个泉眼。润津河支流由季令河在境内汇合。1958年在北大沟中筑坝,拦
截成一座小型水库,命名丰收水库。水面面积63万平方米。灌溉能力13000亩9本乡有耕地面积
202 119亩,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高粱、谷子、玉米等,经济作物有亚麻、葵花籽等。
五、建国乡
建国乡位于拜泉县东北部,距离县城30公里,东与克东县乾丰乡接壤,西邻兴农镇,南与
兴华乡相邻,北连克山县双河乡,总面149平方公里。现有4 461户,人口21 654人。所辖13个
村,66个自然屯。乡政府驻地:田凤屯。
建国乡以前是一片荒原,1900年田风到此开荒占草,建立此屯,故得名田凤屯。1945年前
按元、亨、利、贞字排列为贞字二排十井,又名太平庄。1947年建政时改为建国村,1956年划
小乡时定为建国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命名为建国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
全乡地势漫川漫岗,属丘陵地带,西高东低,是典型的大陆性气侯。乡内有4条主要溪河,
6个泉眼,8个塘坝,润津河支流流经3个大队,12公里,向南流出县境。乡内两条主流在进化
村与曙光村交界流穿南北,1958年公社化时在此修大堤,1967年修成1座拦河大坝,坝堤长1000
米,高3米,水面10万平方米,水平均深3米左右。1976,年修起引水上山渠道,建成一级扬水
站,1980年又建起二级扬水站,可灌溉1 000多亩田地,每年产鱼6 000多斤,此水库命名为胜
利水库,库址:曙光村。另一条在进化村与坚固村交界南北流川,1976年兴建起1座长800米的
东西大堤,把姜蒙人粉坊屯与周家油坊屯东西连接,水面8 000平方米,命名为大治水库,库
址:坚固村。
全乡耕地面积155 130亩,盛产高梁、玉米、谷子、大豆、土豆等。
六、大众乡
大众乡位于拜泉县西北部,距县城26公里,西邻丰产乡,东邻兴农镇,西与长春、新建乡
相邻,北与克山县滨河乡接壤。全乡有4 087户,人口24 924人,共有13个村,63个自然屯,
乡政府驻地:吴云峰屯。
大众乡以前是片渺无人烟的荒原,1902年吴云峰到此地开荒占草建屯种田,故得名吴云峰,
1945年前排列为贞字三排十四井,1947年建政时命名新民区第十一区,1956年撤区划乡改为大
众乡,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大众公社,1984年改为乡。
全乡地形属漫川漫岗,最高点永和村海拔288.6公尺,最低点同庆水库北侧,海拔168公尺,
属大陆性气候。乡内有两条南北通流的自然河沟,人工修筑塘坝3个,小型水库1座,电机井19
眼。这些水利工程和自然条件对抗御自然灾害和保证农作物的丰收起了一定作用。
全乡耕地面积194 226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高粱、谷子、玉米等,经济作物
有线麻、甜菜等。
七、新建乡
新建乡位于拜泉县城西北48公里,东邻大众多,南与长春镇毗邻,西与依安县宝泉镇相连,
北与依安县新发乡接壤,总面积109平方公里。全乡有3 481户,总人口17 107人。所辖8个村,
41个自然电。乡政府驻地:后宝丰玉屯。
1962年由原长冬公社分出7个大队,后来又从大众公社分过来1个利祥大队,命名为新建公
社,1984年改为乡。
本乡地处半丘陵地带,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境内有5条河沟,均往北流,有两条流入乌裕
尔河。1 966年在维新大队附近修1座小型水库,命名维新水库。库容量220万立方米,可灌溉
农田3 000亩。
全乡有耕地面积132 994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高梁、谷子、玉米等,经济作
物主要有亚麻、线麻等。
八、长荣乡
长荣乡位于拜泉县西北部,距县城35公里,东邻丰产乡,北与长春镇相邻,西与依安县双
河乡毗邻,南隔双阳河与永勤乡相望。全乡总面积141平方公里。现有3 722户,19 197人,所
辖12个村,52个自然屯。乡政府驻地:宋家油坊屯。
1920年宋日方来此开荒种地并开油坊,故得名宋家油坊。1956年划小乡时定名为长荣乡,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时命名为长荣公社,1959年合并丰产公社,1961年分社时,仍称长荣公社,
1984年改为乡。
本乡地处平川,土地肥沃,水利资源较好,乡内有大小河流10余条,泉眼5个。1958年公社
东侧修建成1座水库,定名为英雄水库,水域面积489 578平方米,灌溉面积3 500亩。这项水利
工程,对抗御自然灾害,促进农业增产起到了一定作用。
全乡耕地面积135 505亩。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谷子、小麦等,经济作物有甜菜、
葵花籽、亚麻等。
九、丰产乡
丰产乡位于拜泉县西部,距离县城17.5公里,东与拜泉镇和兴华乡毗邻,西邻长荣乡,北
与大众乡接壤,南与时中乡相连。总面积为170平方公里,全乡有4 895户,人口24 714人。所
辖14个村,60个自然屯。乡政府驻地:孙家烧锅屯。
1927年孙百川到此开荒种地,并开烧锅,故得名孙家烧锅。1945年前名礼让为村,1946年
改为礼让区,1952年又改为十三区,1956年划小乡时又改为礼让乡,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丰产
公社,1984年改为乡。
全乡地形为坡状平原。土质多为黑土,黑粘土,有部分黄土和盐碱土。水利资源较好,双
阳河由拜泉镇进入,流经有利、同意、双河3个村,可灌溉部分农田。1958年在有利大队修建1
座小型水库命名为爱国水库,库容量465万立方米,可灌溉面积5 500亩。本乡属于大陆性气候,
冬季长而寒冷,降水少;夏季短而多雨,无霜期120天左右。
全乡有耕地面积165 683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高梁、谷子、玉米、杂粮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葵花籽、亚麻、甜菜等。
十、永勤乡
永勤乡位于拜泉县西部,距离县城22.5公里。东邻时中乡,南与富强乡相邻,西与依安县
相连,北与丰产、长荣乡接壤。总面积163.4平方公里。全乡有4 628户,总人口23 509人。所
辖12个村,46个自然屯。乡政府驻地:大十六井子。
1925年洪德元到此开荒,由拜泉垦荒局统一编为利字头排十六井,1945年前叫民主村,解
放后叫劳动区、第十四区,1956年划小乡时改为永勤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时,命名为永勤
公社,1984年改为乡。
全乡地形属于漫川漫岗,土质肥沃,大部分为黑土,有少量黄土和盐碱土,典型的大陆性
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左右。为充分利用水利资源,1958年在荣华大队附近建成1座
小型水库,命名为反美水库,库容量为340万立方米,可灌溉面积3 732亩。
该乡以农业为主,总耕地面积160 271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小麦、杂粮等,
经济作物有葵花、线麻、亚麻等。
十一、富强乡
富强乡位于拜泉县西南部,距离县城30公里。东与时中乡、龙泉乡相邻,西邻依安县富饶
乡,南与爱农乡毗邻,北与永勤乡接壤。总面积为180平方公里。有5 434户,28 381人,所辖
15个村,56个自然屯,乡政府驻地:张家粉坊屯。
1916年阎维廷在此开荒占草,建立街基,故得名阎维廷街基。1931年命名富强镇,1945年
划为十五区,1956年全区分为3个乡(爱农、文明、富强),1958年公社化时把3个乡又合并为1
个公社,即富强公社。1984年改为乡。
全乡地势属波状平原,东西高,中间低,自然条件较好,乡内有5座拦河坝,其中有3个常
年蓄水。双阳河有1条支流由东南贯穿西北流出境内,河岸两侧草原辽阔,适宜大牲畜放牧。
县种马场没在河流下游平原两岸。
本乡有耕地面积188 643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高粱、谷子、玉米等,经济作物有葵
花籽、亚麻等。
十二、自强乡
自强乡位于拜泉县西南部,距离县城55公里。东邻爱农乡,西与富强乡相连,南靠明水县,
西与依安县接壤,是拜、依、明三县交界处。总面积103平方公里,现有2585户,总人口12768
人。所辖8个村,31个自然屯。乡政府驻地,郭秧店屯。
1962年从爱农公社分出,取名自强公社,含义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意思。1984年
由公社改为乡。
全乡地形均属平原,自然条件较好,气候宜人,适宜农作物生长。现有耕地面积100 402
亩,主要种植小麦、谷子、高梁、杂粮等作物。
十三、爱农乡
爱农乡位于拜泉县城西南49公里。东邻龙泉乡、兴泉乡,南与明水县毗邻,西与自强乡相
接,北与富强乡和县的龙泉马场接壤。总面积140平方公里。现有3 599户,总人口19 035人。
全乡有12个村,49个自然屯。乡政府驻地:石家屯。
1901年,石昭海来此开荒种地,故得名石家屯,在中华民国时又叫亨字头排十二井子。1933
年又改为积善村,解放后改为积善区。全区所辖17个村。1947年由助理员王润泉、王树贤2
人合议命名,南北三排为新、中、国.东西为一排(南元字六排)是发、展、工、农、事、业;
二排(中、亨字头排)是勤、俭、起、家、治、富,三排(北亨字二排)是安、乐、太、平、民。
以这些字为字头命名村名。1949年建政时,仍然是积善区所辖。1952年改为十六区。1956年
划小乡时又改为新农乡。1958年成立爱农公社。1984年改为乡。
全乡地处平原地带,自然条件较好,大部分居民住在东部。全乡境内有5条主要河沟,机
井15眼,电机井20眼。现有耕地面积141 673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玉米、高梁、
杂粮。经济作物有葵花籽、亚麻、甜菜,是本县经济作物主要产区之一。
十四、兴泉乡
兴泉乡位于拜泉县西南部,距县城27公里,哈黑公路贯穿南北,地势东高西低,东邻新生
乡,西邻爱农乡,南与明水县接壤,北与龙泉乡相连,总面积约为154平方公里。全乡有4 165
户,20 326人。所辖12个村,50个自然屯。乡政府驻地:尹家屯。
1913年尹德忠在此开荒建屯,1945年解放后命名同兴村。1956年划乡时改为繁荣乡,1962
年从中兴公社划出;命名繁荣公社,又因与嫩江地区繁荣种畜场重名,1976年经省革委批准改
称保锋公社,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为兴泉乡。
全乡耕地面积135373亩,粮食作物有小麦、高粱、大豆、谷子、苞米、杂粮等。经济作物
有葵花籽、亚麻、线麻等。
十五、龙泉乡
龙泉乡位于拜泉县西南部,距离县城23公里,哈黑公路从中穿过。南邻兴泉,北靠民乐,
东与新生乡接壤,西与爱农,富强乡相邻。全社总面积125.4平方公里,现有4 301户,总人口
20 587。所辖10个村,46个自然屯。乡政府驻地:卫星村。
龙泉乡开荒较早,1901年韩瘸子从山东来此开个大车站,以后人们陆续迁来,人烟日渐稠
密,因而得名“韩瘸子店”沿用至今。那时此处是通往安达的必经之路,是过往大车的唯一食
宿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小集镇。1945年解放后,取名“中兴镇”。1947年民主建政时,改名
第三区。1955年合作化时期改为中兴区,1956年撤区划乡时改为中兴乡,1958年公社化时又改
为中兴公社,1977年因与甘南县的中兴公社重名,经省革委批准改为保华公社,1984年改为乡,
经省政府批准乡名为龙泉乡。
本乡属于半丘陵地带,东部较高,西部较平,海拔在220至300米之间。全年平均气温摄氏
零度左右,无霜期为125至130天左右。土壤肥沃,黑油质土较多,西部稍有碱性。全乡耕地面
积137 173亩,林地面积19 689亩,村屯道路、沟河荒地等占地34 048亩。经济以农业为主,
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大豆、高粱、谷子等。
十六、新生乡
新生乡位于拜泉县东南部24公里,东与三道镇相连,西邻龙泉乡,南与明水县繁荣乡相邻,
北与兴国乡接壤。总面积226.6平方公里。全乡有5759户,30765人。所辖16个村,90个自然屯。
乡政府驻地:新生屯。
1908年唐义俊到此地开荒占草,故得名唐揽头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治局设在这个
乡的兴盛村,1945年改为新生电。1947年前命名久敬村,1947年民主建政命名久敬区;1950年
改为拜泉第四区,1956年划小乡时改为新生乡,1958年建立新生公社,1984年改为乡。
全乡地处丘陵地带,地势东高西低,最高点丁家沟屯西南侧海拔311.2米,典型的大陆性
气候。乡内有4条主要河溪,10个泉眼,是双阳河的发源地,由致富村魏家屯,经新有、新华
村,流入兴国乡境内。1958年在兴盛大沟南部修坝,截成1座小型水库。
全乡有耕地面积227 324亩,其中,大部分耕地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主要
有:包米、高粱、谷子、小麦、大豆等,经济作物以油料、亚麻、大麻为主,大麻是全县主要
产区之一。
十七、兴国乡
兴国乡位于拜泉县城东南9.5公里,海拜公路从南到西北穿过大半个乡,交通方便,东与
华光乡毗邻,西邻民乐乡,东北与上升乡相邻,西北与拜泉镇接壤。总面积170平方公里。全
乡有4 233户,59个自然屯。乡政府驻地:李磨坊屯。
1956年并村划乡时,由4个区拨出14个行政村,划为1个乡,命名兴国乡,1958年建立人民
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命名兴国公社,1984年改为乡。
本乡地处丘陵,东南丘陵起伏,北部地势较低,属半丘陵地带。乡内有主要河流5条,7个
泉眼,双阳河支流经兴旧乡的6个村10余公里,加之全乡还有十几条较小的河沟,并筑1 7条塘
坝;1965年在双仁东北沟筑拦截成1座小型水库,命名双仁水库,蓄水面积为3 500平方米,灌
溉面积2 51 0亩。上述水利工程对抗御自然灾害,保证农业丰收起到了一定作用。
全乡耕地面积166741亩。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高粱、谷子、包米、杂粮等。经济作物
有小油料、葵花籽、线麻等。
十八、时中乡
时中乡位于拜泉县西南部,距离县城14公里。东邻民乐乡,西与富强乡相接,南与龙泉乡
相邻,北与丰产乡接壤。全乡有4 655户,人口22 313人。所辖15个村,54个自然屯。乡政府
驻地:时中屯。
1901年王海玲在此开荒“占草”,建立偏脸屯,伪满时期在此设立时中区,1945年解放后
改名叫时中村,后改为第二区。1956年划小乡时为乐业乡。1958年公社化与民乐乡合并,命名
民乐公社,又因公社范围大,1981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增设时中公社。驻地:仍在原民乐公
社旧址,1984年改为乡。
全乡有南北三条大岗,地势属半丘陵地带,大陆性气候,境内有2条沟子,8个泉眼。时中
村的东大沟是1条主要沟子,全长30多华里,由南向北流入双阳河。1958年在这条河流南端修
水库1座,即八一水库。
全乡有耕地面积152 351亩。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大豆、高梁、小麦等,经济作物有
亚麻、线麻、甜菜等。
十九、民乐乡
民乐乡位于拜泉县西南部,距县城9公里。哈黑公路从中穿过。东与兴国乡相邻,西与时
中乡毗邻,南与龙泉乡接壤,北与拜泉镇相连,地势丘陵起伏。全乡耕地面积117 744亩,共
有3 581户,人口17 779人。所辖12个村,59个自然屯,1个马场,1个敬老院。
1942年前归时中区,解放后划为民乐乡,1958年公社化时与乐业乡合并,命名民乐公社,
后因此公社范围大,不便管理,于1981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将原民乐公社划分为时中,民乐
两个公社。1984年改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