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物遗址 1983年6月4日至10日本县有关部门会同地区文物普查队共同对本县长春、长荣、丰产、保
丰、保华、国富、上升、兴国、大众、华光等公社进行了文物普查,通过普查,对现存本县境
内的出土文物、遗址及名胜做了初步的考察。
一、出土文物
1.在华光乡竞业村(颜家沟)采集到1个完整的虎铜魔佩饰(编号By83:10)。
2.在华光乡合乐村(刘家店)采集到1尊童子护身佛(编号BL83:11)。
3.在华光乡合乐村(刘家店)采集到1件鹰骨铜佩饰(编号BL83:12)。
4.在华光乡合乐村(刘家店)采集到1个鱼佩饰(编号BL83:13)。
5.在华光乡合乐村(刘家宙)采集到1尊小观青铜佛(编号BL83:14)。
以上5件均已送省文管会。
6.龙泉乡民义村四队屯西取土场,过去曾出土过人骨、箭头铜钱,最近又出土了一面袋清
代历年年号的铜钱,还有红铜网币(下限为伪康德元年),遍查文物出土遗址,除有几片人头骨
之外,无早期之物,铜钱上限也只到康熙年间。
7.国富公社兴隆大队,民国初年曾出土过古生物化石。
8.国富公社卫民大队,于1911年曾出土过窟窿铁(钻打眼)、箭头、大量铜钱,还有两面鸟
纹铜镜。
9.团结公社劳动大队,于1980年在水打沟中,出土了猛马象牙一件,长119厘米,根围24
厘米,现根部被锯下15厘米(现存于县志办),并发现有一铁甲叶子。
10.团结公社长胜三队社员李宝恩于1973年挖同田时,破土不深即挖出一对“六而堆塑冬
瓜罐”,保存完好,只缺上盖。据该人讲,得罐时,因出土地点地势低洼,因而盛满稀泥,还
有朽不成器之木片,细看,罐的肩部和裙部,间有互交彩地和彩地开光,开光内绘花卉,腰部
花卉散碎,有石榴、小梅花、赌具(天九)和带有罗马数字的挂钟等图案。从瓷釉、胎质、绘画
用料上看,此物上限为清代同治末年,下限至民国初年,现藏于李宝恩家。
二、遗址
1.兴泉乡同乐村四队屯前的敬老院后,西至乡政府,有一长约1公里、宽约50米的古房身。
据当地老人讲,伪满时曾出土过成串的铜钱,如崇宁通宝、熙宁通宝、淳化通宝、至道元宝、
祥符元宝,还有唐开元通宝。一次就曾拣到40余斤。此外,还有大青石板、石臼、石杵、大刀
和箭头。现查,该址早己夷为平地,多已辟为耕地,其余多为房所覆盖。1981年在原遗址的现
耕地中(当地人称为“地眼”之处)采集到沉积的岩石碎片、布纹灰瓦(瓦色灰黑),还有一件残
网坠(也称陶纺轮)。民国时期曾出土一坛货币,上为铜钱。下为元宝。同时还出土一组铁铐,
当地人说是衙门所在。
采集文物登记表
大众乡出土的石人像半身躯体
大众乡出土的石臼
2、在大众乡自爱村(老区屯)一队南场院、大众大队吴云峰屯(贞字5甲14井)高铁匠房前和
杨家店屯村后各有一处古遗址。从土隆起的迹象看,这3个古遗址范围大小相似。古遗址附近
发现有过去的陶瓷碎片,古铜钱等。每当春风刮起时,人们常在古遗址处拾到“开元、天元、
致元、重元、崇宁”等年号的铜钱。其中自爱一队南场院的古迹址遗物较多,有红石凿的半身
石人像、红石凿成的石臼等。
(1)半身石人像:身高108厘米,前迎面身宽61厘米,侧身宽47厘米。
石人现在在村东,距屯约200米的农田里。据讲:伪满时村长李振华为求雨给“石人”筑
了方8尺的庙,将石人由古遗址移于此。现在石人只剩半身躯体,头部已无。当地人传说:石
人的头部被村人取笑时砸掉打碎了。
(2)石臼:石臼的质料为宣武岩,长57厘米,宽33厘米,直径为28厘米,深26厘米,臼底
部有一孔径为7厘米。据传系辽金时代臼米用的工具。
3、长荣乡长荣村(生家屯)屯北场院,是丘陵漫坡地。解放初,社员挖场院壕时,曾挖出
瓦罐和入骨、方砖、粗糙瓦片,屯东头有石臼遗物现已无存。
4、华光公社竞业大队有墓葬。
5、三道镇“纪念宝塔。
三道镇“纪念宝塔”位于镇内东南角,距城壕30米处,始建于1935年(伪康德二年)7月,
是年9月竣工。塔的结构系采用青砖、白灰砌筑而成(没用木料)。其形状为下粗上细八卦形锥
体,塔高50米,塔基深5尺,塔基与地面平行处周长12米,全塔共7节,第一节正南面塔门上方
横书“古月口居”四个字(传说“古月”是胡仙的意思,古月下面口内的残存字迹辨认不清,
有人说是·“佯”字,也有人说是“僵”字)。塔的第三节上竖写着“纪念宝塔”四个字,
“文革”中被除掉,第一节内壁八面绘有“乾三、坎三、艮三、震三、巽三、离三、坤三、兑
三”八卦符号。塔外每节八个角上都设有惊雀铃(全塔共56个)。每当风起,惊雀铃则嗡嗡作响,
以防鸟雀在塔上筑巢。现在只剩下5个惊雀铃,其余在“文革”中以扫“四旧”为名被打掉。
这座宝塔的建立,据已了年纪的老人讲:当时三道镇内水灾时有发生,匪患不断,且三遭
镇东有东大岗(形以青龙),西有西大岗,当地群众称为“大屁股”山(形似白虎)。当时由于人
们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听信了有些人散布的:“不怕青龙高万丈,就怕白虎探出头”等溅言,
以为白虎山高压过青龙背,此地必受灾受难,而如果在镇东南角修一座宝塔,塔高超过白虎山
,它能起到“左镇青龙岗,右压白虎山”的神功。于是,在当地商务会的倡议和主持下,由各
方捐款,修建了这座“纪念宝塔”。
附:三道镇“纪念宝塔”的全景照片
三道镇“纪念宝塔”
页码>=5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