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汉、满、蒙、回、朝鲜族概况

第二章 民族

第一节 汉、满、蒙、回、朝鲜族概况



  

  汉族:据《黑龙江外记》载:“汉军其先多出山左齐齐哈尔、墨尔根(今嫩江)、黑龙江城
(瑗珲)三城有之。其豪族有崔、王两姓。崔姓尤盛,号崔半城。而东崔不如王氏。相传完颜裔
又有果氏者。”①(①引文见清光结二十年(1894年)西清著《黑龙江外记》第三卷第一页,引
文中的标点和括号是编者所加。)清朝时期拜泉的汉族人多数由齐齐哈尔拨民垦荒而来。

  汉族入最初来黑龙江的有四条渠道,一是汉军,多数是山东人。系清初随孔有德、尚可喜、
耿仲明等降清时,编入旗籍,号称陈汉军,也称旗人,最初驻防在墨尔根城。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由齐齐哈尔移驻到呼兰府等地。这时有周、梁、崔、果、宛、井各姓。二是水师营,清康
熙皇帝所收编居住在吉林的船夫,后编入吉林水师营,后来从征雅克萨有功,遂移齐齐哈尔,
雍正十三年又移入齐齐哈尔及周围各府地,这时有楚、陈、王、吴、罗、李、曹、杨、苗、
刘、阎、聂、各姓。三是站丁,系“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于云南,占有贵州、四川、湖南
等地,后因孙世瑶失败而自杀,他们的残部被谲充军到关外,成为站丁(即站人),清乾隆元年
(1736年)有朴、郭诸姓来呼兰府,接着有罗、黄、李姓等;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又有管、关、
郑、何、黄,阎、康、童、暴、雇、刘、吴、蒲、马、孟等姓,道光八年(1828年)来到的有褚、
崔、侯、裴等姓,道光十六年(1836年)有赵、朱、徐、路、沈、陈、苏、范、施、白、谢等姓。
四是1796年至1820年大量的农业人口由内地迁徙至黑龙江地区。他们历尽艰辛,沿奉天至吉林
的官道北上,由吉林扶余官道沿嫩江两岸逐次进入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另一路更多的汉族农民
则经双城堡至呼兰并以为据点沿官道北上,进入今绥化、海伦、青冈、拜泉一带。

  满族:满族之源出于东胡,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人数较多的主要民族。秦以
前称为肃慎,汉及三国时称为挹娄,隋唐时期称靺鞨,北宋称勿吉,辽、金,元、明时期称女
真族,直至十七世纪初(清朝初始)统称为满族。

  据《黑龙江乡土录》记载;“满族之名,古无闻也。其始有此称呼者,实起于清室。自爱
新觉罗氏崛起,东土建鄂多里城,号为满洲”。

  满洲有佛满洲和伊彻满洲之分。佛满洲又叫旧满洲,伊彻满洲又叫新满洲。满洲人开始多
居住在吉林长白山一带,多数以游猎为生。百余年来,分住在齐齐哈尔、黑龙江城、呼兰三城,
编为八旗,其中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为右翼。
左右两翼国语叫达斯欢噶喇、哲伯勒噶喇,土人称达斯欢、哲伯勒。

  满族姓氏有:计(计不出哈喇)、陶(托胡鲁哈喇),孟(摩勒吉勒哈喇)、关(瓜拉哈喇)、吴
(屋鲁古齐哈喇)、富(夫义哈喇)、唐(把塔喇哈喇)、肇(爱仁觉罗哈喇、皇族是爱新觉罗哈喇)、
白(拜音哈喇)、其中计、关、赵、富是佛满洲,其余是伊彻满洲。本县满族的姓氏有吴、那、
广、郎、高、计等。

  蒙古族:蒙古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员之一。700多年前曾生活在许多部落或部
落联盟中,分布于东起兴安岭、南达阴山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北抵贝加尔湖、叶尼塞河和额
尔齐斯河上游。从他们的经济生活上看,基本上可分为草原游牧民和森林狩猎民两类。

  本县的蒙古族,是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随从辅国公巴桑从呼伦贝尔移来,属额鲁特
蒙古,他们专事牧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荒地屡经开放,牧区日趋缩小,于是牧业
经济乃转为半牧半农。此时的农耕极为粗糙,只有稷子、谷子、燕麦和大豆等少量作物,后因
不适农耕而逐渐迁走。现所剩定居者不多。

  回族:回族的来源,可以上溯到公元第七世纪隋唐时代,那时开始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
中国经商,留居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历经五代至宋末,五六百年问不断发展,成为
回族来源的一部分。而回族的主要来源则是十三世纪初叶,由于成吉思汗西征而被迫东迁的中
亚西亚各族人、波斯入和阿拉伯人,以及由于当时东西交通大开而自愿东来的商人。初到陕甘
境,而后东移。这些人信仰伊斯兰教。在元代官方文书中通称为“回回”。以后由于通婚和社
会关系,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人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回民族。

  回族入迁拜泉县的时间,始于民国年问。回民忌食猪肉、烟酒,吸食者为不清洁人。他们
多以开饭馆或屠宰和贩卖牛羊肉为业,一般居住在小集镇。

  朝鲜族:朝鲜族迁入本县的时间是在“九·一八”以后,伪满洲国时期由朝鲜来中国定居,
加入中国国籍的。他们擅长种水稻,喜欢唱歌跳舞、食狗肉;妇女则能用头顶重物。一般流动
性较大,在某地种几年水稻,一遇灾情,便要迁徙。以后又有他人迁来,很少有定居者。解放
后,有的是因工作调入本县的。

页码>=5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