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乡镇
第四节 乡镇
泰来镇
泰来镇位于泰来县的东南部,地跨东经123度22分至123度29分、北纬46度20分至46度26分。
东与好新乡毗连,西与宏升乡交界,北与克利乡接壤,南与街基乡为邻,总面积约88平方公里。
清朝末期,泰来镇是科尔沁蒙古十旗中扎赉特旗的一个小村落。1913年(民国2年)11月19
日,在泰来气置设治局,泰来气成为泰来设治局治城,属设治局第一区(长山堡)。从此成为泰
来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1917年(民国6年)1月,泰来设治局改升为县,泰来镇成
为县公署所在地。1927年(民国16年),泰来县划为5个区,泰来镇为第一区。1933年12月22日,
日伪实行保甲法,泰来镇为第一区,辖6个保57个甲。1936年,全县划为7保(区),泰来镇划为
第一保(区)。1938年3月1日日伪实行街村制,全县划为1街4村,泰来镇定为泰来街,辖50个甲。
1939年6月,泰来县划1街10村,泰来街辖17个甲。1941年4月,全县调整街村,泰来街辖6个甲。
1946年2月12日,泰来县城解放后,成立人民政府,泰来镇初划城乡南区和城乡北区,统由第
一区管理。1955年6月14日,泰来县第一区改为泰来镇人民委员会(此为建镇之始)。1958年9月
8日,泰来镇在全县第一个成立人民公社,称为火红人民公社。1960年改为泰来镇人民公社。
1980年9月17日改为泰来镇人民政府。1985年泰来镇辖8个街道办事处,25个居民委员会,4个
村民委员会,全镇有14900户,53320口人。其中农业户1246户,农业人口为7776人。
泰来镇东、南、北三面沙丘环绕,西部为平川地,年平均气温为4.2℃,年平均降水量400
毫米,尤霜期140天。泰来镇总耕地面积为10 536亩,主要生产蔬菜,也少量种植粮食作物和
经济作物。年可产各种蔬菜2 500万斤,供城乡居民生活所用。泰来镇有全日制小学校6所,在
校学生9 936人,教职员工491人。镇办卫生院1所,有卫生技术人员37人,住院床位20张。镇
办工业有小五金、农机具修理、标牌、塑料、制砖、建筑、纸制品、文教用品、铁器、木器加
工等。此外,还有街道工业。全镇年工业总产值为265万元。镇办商业有镇供销社,还有个体
店铺摊床,成为国营商业的补充。镇内农贸市场所经营的农副产品,多来自于镇郊菜农。
好新乡
好新乡位于泰来县城东南14公里,地跨东经123度27分至123度42分、北纬46度13分至46度
23分。南与吉林省镇赉县嘎什根乡接壤,西靠街基乡,东北与胜利乡和宏胜种畜场为邻,西北
与泰来镇连界,东南至宁姜乡。总面积157.6平方公里。总人口1 683户,7 978人,其中非农
业人口524人。
1913年(民国2年),泰来设治局成立,好新属第三区守乡。1927年(民国16年),泰来县新
划5个区,好新属第五区(大新屯)。1933年12月22日,日伪实行保甲法,好新划为第五区(大新
屯区)。1936年全县划7个保(区),好新屯为第六保(区)。1938年3月1日,日伪实行街村制,全
县划为1街4村,好新屯为泰来街好新屯甲。1939年6月,全县划1街1O村,好新屯为独立建制好
新村。1946年2月20日,建立人民政权,在白庙子成立泰来县第九区。1955年6月14日,改为好
新区。1956年4月,好新区划为宁姜、新兴、好新、黄花4个乡(黄花乡拟建未建)。1958年9月,
全县人民公社化,好新属宁姜公社。1962年2月26日,从宁姜公社划出好新公社。1966年更名
为红卫公社。1969年恢复好新公社。1984年3月,改建为好新乡。1985年好新乡辖7个村,29个
自然屯,6个乡办企业。
好新乡地势北高南低。东北部多为丘陵和草原,适于畜牧业生产,西南部地势平坦,适于
农业生产。耕地占总面积的25%,草原占总面积的45.3%,林地占总面积的1.5%,水面占总
面积的3.86%,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年平均气温4.2℃,无霜期140天。好新乡是半农半牧,
利于发展多种经营的地区。境内有草原128 260亩,畜牧业以马、牛、羊为主。农业生产实有
耕地56 691亩。粮食作物以玉米、高粱为主。乡办企业总产值19.1万元。年产土碱500吨。文
教卫生事业,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1867人,教职工122人。有乡卫生院1
所,医护人员13名。村卫生所7个,卫生员8人。
宁姜乡
宁姜乡位于泰来县城东南36公里,地跨东经123度37分至123度50分、北纬46度15分至46度
25分。东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巴彦查干乡隔嫩江相望,南与镇赉县丹岱乡接壤,北与泰来
种畜场和胜利乡连界,西与好新乡为邻。总面积221平方公里,总人口2 362户、12 414人,其
中非农业人口486人。1913年(民国2年),泰来设治之始,宁姜属第二二区守乡。1927年(民国
16年)泰来县划为5个区,宁姜属第五区。1933年12月22日,日伪实行保甲法,宁姜为第五区二
保。1936年,全县划7个保(区),宁姜属第六保(区)。1938年3月1日,日伪实行街村制,全县
划1街4村,宁姜属泰来街。1939年6月,全县划1街10村,宁姜属好新屯村。1946年2月20日建
立人民政府,宁姜属第九区(1955年改为好新区)。1956年4月,好新区划为宁姜、新兴、好新,
黄花(此乡拟建未建)等乡。宁姜乡驻在王家围子。1958年9月,全县实现公社化,成立宁姜公
社,1962年2月26日划出好新公社。1984年3月改建为宁姜乡。1985年,宁姜乡辖12个村、33
个自然屯、5个乡办企业。
宁姜乡北部较岗,多为草原,南部平原区多为耕地。全乡草原占32%,耕地占19%,林地
占3.9%,水面占6.6%,年平均气温4.2℃,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140天。宁姜乡是
半农半牧,利于发展多种经营的地区。有草原102349亩,畜牧业以马、牛、羊为主。耕地61823
亩,粮食作物以玉米、高粱、谷子为主。乡办企业总产值10万元,副业收入25万元,渔业收入
5.5万元。宁姜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1所,在校学生2 572人,教职工138人。乡和村都有
电影放映队。有乡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0人,村卫生所11所,卫生员25人。
街基乡
街基乡位于泰来县城南10公里。地跨东经123度19分至123度29分、北纬46度13分至46度20
分。东与好新乡为邻,北与泰来镇连界,西至宏升乡,南接吉林省镇赉县坦途乡。总面积124
平方公里。总人口3 139户、14 79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1人。
泰来设治之始,长山堡(今街基村)为五都市之一,同时为设治局第一区。1927年,泰来县
新划5个区,街基为第二区。1933~]F12月22日,日伪实行保甲法,街基为第二区,辖3保27个
甲。1936年全县划7个保(区),街基为第二保(区)。1938年3月1日,日伪实行街村制,全县划1
街4村,街基为独立行政村。1939年6月,全县划1街10村,仍为街基村。1946年2月20日,建立
人民政府,街基为第三区。1948年5月4日,将特克吐等10村划出,成立第十区。1950年4月7日
特克吐等10村合并回第三区。1955年6月14日改为街基区。1956年4月,街基区划为街基、新生、
新建等乡。1958年9月17日,全县公社化,成立街基公社。1962年2月26日划出宏升公社。1967
年改为东风公社。1976年恢复街基公社。1984年3月改建为街基乡。1985年街基乡辖13个村,
26个自然屯,11个乡办企业。
街基乡是半农半牧、利于发展多种经营的地区。在乡的总面积中,耕地占25.5%、草原占
17%、林地占3.93%、水面占3.6%。年平均气温4.2℃,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140天。
全乡耕地76 598亩,粮食作物以玉米、高梁、谷子为主。经济作物生产西瓜。畜牧业以牛、羊
为主。有草原39 864亩。乡办企业年总产值110.3万元。街基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2所,农
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3001人,教职工176人。有乡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28人,村卫生所10
处,卫生员39人。
宏升乡
宏升乡位于泰来县城西南10公里。地跨东绎123度05分至123度24分、北纬46度14分至46度
25分。东与泰来镇相邻,南与街基乡接壤,西与吉林省镇赉县保民乡和扎赉特旗图木吉乡交界,
北与三棵树农尝和平乡相连。总面积253平方公里。总人口3 713户、18 108人,其中非农业人
口430人。
泰来设治之始,宏升属第一区平乡。1927年(民国16年),全县划5个区,宏升属第二区(街
基)。1933年12月22日,日伪实行保甲法,宏升为第二区三保。1936年,全县划7个保(区),宏
升属第二区。1938年3月1日,日伪实行街村制,全县划1街4村,宏升属泰来街。1939年6月,
全县划1街1O村,宏升属五家子村(今五合)。1941年4月,全县调整街村,宏升为特克吐村,此
为宏升行政独立设置之始。1946年2月20日,建立人民政府,宏升属泰来县第三区(街基)。1948
年5月4日,从第三区划出,设泰来县第十区。1950年4月17日与三区合并为第三区。1956年4月,
划为新生、新建两个乡。1962年2月26日,从街基公社划出宏升公社。1983年3月改建为宏升乡。
1985年宏升乡辖14个村,73个自然屯,7个乡办企业。
宏升乡除南部有少数丘陵岗地外,其余都是平川地。在总面积中,耕地占28.9%、草原占
37%、林地占2.98%、水面占1.27%。年平均气温4.2D门,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140
天。宏升乡是以农为主并可发展多种经营的地区。有耕地99 140亩,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
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葵花、甜菜为主。全乡有草原147 371亩,畜牧业以马、牛、羊为主。
乡办企业年总产值80.5万元。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农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3471
人,教职工193人。乡有电影放映队1个。乡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5人,村卫生所14个,卫生
员14人。
胜利乡
胜利乡位于泰来县城东北15公里。地跨东经123度29分至123度49分,北纬46度23分至46度
36分。东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赛罕他拉乡隔嫩江相望,南与宁姜乡、好新乡、泰来种畜场
接壤,北与江桥镇为邻,西与泰来镇、克利乡交界。总面积363平方公里。总人口3868户,19563
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1人。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清朝政府派北洋陆军退伍兵180人到哈拉霍硕一带屯垦,为管
理屯垦事宜,设哈拉霍硕屯垦局。1909年(清宣统元年),杜尔伯特境内武兴设治公所撤销,并
于哈拉霍硕屯垦局,办理杜尔伯特、扎赉特两旗屯垦事务,称为杜扎屯垦局。1913年(民国2年)
11月19日,撤销杜扎屯垦局。于泰来气置泰来设治局,胜利为屯垦段,属第一区。1927年5月
1日,全县划为5个区,胜利属第五区(大新屯)。1933年12月22日,日伪实行保甲制,胜利为第
五区一保。1936年,全县划7个保(区),胜利属第五区(大新屯),辖2个保15个甲。1938年3月1
日,日伪实行街村制,全县划1街4村,胜利属泰来街。1939年6月,全县划1街10村,胜利属大
新屯村。1941年4月,全县调整街村,撤销大新屯村,改建大五家子村。1946年2月20日,建立
人民政府,胜利为泰来县第七区。1955年6月14日,改称为胜利区。1956年4月胜利区划为胜利、
大新两个乡。1958年9月17日,全县实现公社化,成立胜利公社。1984年3月,改建为胜利乡。
1985年,胜利乡辖16个村,35个自然屯,3个社办企业。
胜利乡为半沙丘、半平原。在总面积中,耕地占21%,草原占33.6%,林地占3.1%,水
面占2.22%。年平均气温4.2℃。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140天。胜利乡是半农半牧、
利于发展多种经营的地区。有耕地109 346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经济作物
主要有甜菜、葵花、西瓜。有草原150 607亩,畜牧业以牛、羊为主。乡办企业年总产值6.5万
元。胜利乡盛产鱼、虾。胜利乡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4 305人,教职工241人。
乡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5人,村卫生所11个,卫生员17人。
江桥镇
江桥镇位于泰来县城北48公里。地跨东经123度37分至123度48分、北纬46度34分至46度49
分,北与大兴镇隔嫩江相望,西与扎赉特旗努文木仁乡及平洋镇接壤,南与胜利乡为邻,东与
黑龙江省大山马场及杜蒙自治县赛罕他拉乡以嫩江为界。总面积279平方公里。总人口4 532户,
22 502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 171人。
泰来设治之始,江桥(哈拉尔嘎)属第三区望乡。1927年(民国16年),泰来县划5个区,江
桥为第四区。1933年12月22日,日伪实行保甲制,江桥为第四区,辖1个保4个甲。1936年,全
县划7个保(区),江桥为第四保(区)。1938年3月1日,日伪实行街村制,全县划1街4村,时为
江桥村。1939年6月,全县划1街10村,仍为江桥村。1941年,全县调整街村,江桥村所辖的五
庙子划出,成立独立行政村。1946年2月20日,建立人民政府,江桥为泰来县第六区。1955年6
月14日,改为江桥区。1956年4月,江桥区划为江桥、豆海两个乡。1958年9月17口,全县实现
公社化,成立江桥公社。1984年3月,改建江桥镇。1985年,江桥镇辖12个村,32个自然屯,6
个镇办企业。
江桥镇地势南高北低,半丘陵、半平原。在总面积中,耕地占23.47%,草原占16.74%,
林地占5.5%,水面占4.5%。年平均气温4.0℃,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140天。
江桥镇是以农为主,发展多种经营的地区。有耕地87 503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
谷子。经济作物以油料为主。有草原66 404亩,畜牧业以牛、羊为主。镇办企业年总产值112.2
万元。江桥镇盛产江鱼,有驰名省内外的“三花”、“三罗”①(①:三花、三罗:鳊花、赘
花、鲫花、法罗、哲罗、梭罗。)。江桥镇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45人,村卫生所12个,卫
生员19人。全国重点鼠疫区白其吐,已经灭鼠拔源。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农业高中1所,小学
14所。在校学生4 333人,教职工249人。镇内有550个座位的电影院1个。
克利乡
克利乡位于泰来县城以北12公里i地跨东经123度17分至123度33分、北纬46度26分至46度
36分。东南与胜利乡隔呼尔达河相望,东北与平洋镇接壤,西靠大榆树乡,南与泰来镇为邻,
总面积189.7平方公里。总人口3 141户,15 153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1人。
泰来设治之始,克利属第三区安乡,由武兴佐治局督管。1927年(民国16年),全县划为5
个区,克利属第一区5保和6保的一部分。1933年12月22日,日伪实行保甲法,全县划为5区,
克利属第一区。1936年,全县划7个保(区),克利属第一保以及第六保的一部分。1938年3月1
日,日伪实行街村制,全县划1街4村,克利属泰来街。1939年6月,全县划1街10村,克利属乾
德门山和黄家窝堡两个村。1941年,全县调整街村,克利属乾德门山和五庙子村。1946年2月
20日,建立人民政府,克利为泰来县第八区。1955年6月14日改为克利区。1956年4月,克利区
划为克利、乾德门山两个乡。1958年9月17日,全县实现公社化,克利属平洋公社。1962年2月
26日,从平洋公社划出建克利公社。1967年改为奋斗公社。1973年恢复克利公社。1983年7月
23日,克利公社完成建乡试点,领先在全县建克利乡人民政府。1985年,克利乡辖11个村,36
个自然屯,乡办企业2个。
克利乡地势较为平坦。在总面积中,耕地占33.98%、草原占26%、林地占5.1%、水面占
1%。年平均气温4.2℃,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140天。克利乡是半农半牧,利于发展
多种经营的地区。有耕地80 282亩,粮食作物以玉米、高梁、谷子、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葵
花、亚麻、甜菜、西瓜为主。全乡有草原64 339亩,畜牧业以马、牛、羊为主。乡办企业年总
产值54万元。乡境内的河泡中盛产鱼虾。克利乡有初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1所。在
校学生2 828人,教职工152人。乡设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0人,村卫生所11个,卫生员17人。
大兴乡
大兴乡位于泰来县城北60公里,地跨东经123度28分至124度、北纬46度41分至47度03分。
南与江桥镇以嫩江为界,北与汤池乡毗连,西与托力河乡隔河相望,东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
县克尔台、白音诺勒等乡为邻。总面积49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 785户,18 861口人,其中非
农业人口2 823人。
1913年(民国2年),属龙江县第二区。1915年(民国4年),划为龙江县第一区。1937年,大
兴属后依里巴、霍托气两个村。1939年,大兴属后依里巴村。1946年,建立人民政府,大兴为
龙东县第五区。1948年,龙东、龙江两县合并为龙江县,大兴为龙江县第十区。1954年9月4日,
划归泰来县为第十一区。1955年6月14日,改为大兴区。1956年4月,划为大兴、汤池、托力河
3个乡。1958年9月17日全县实现公社化成立大兴公社。1962年2月26日,划出汤池公社。1984
年3月,改建为大兴乡。1985年,大兴乡辖11个村,16个自然屯,12个社办企业。
大兴乡大部分是嫩江冲击的平原区,有少部分沙丘。在总面积中耕地占21%,林地占1.6%,
草原占47.5%,水面占5.9%。年平均气温4.O℃,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无霜期135天。大
兴乡是以农业为主并可发展多种经营的地区。有耕地89 132亩,粮食作物以玉米、高粱、谷子、
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葵花、甜菜为主。全乡有草原351 640亩,畜牧业以马、牛、羊
为主。育苇水面15584亩,年产芦苇3OOO吨。江河湖泡中盛产鱼、虾和芡实。乡办企业年总产
值78.3万元。大兴乡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3所,农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4902人,教职工248
人。有乡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41人。村卫生所15个,卫生员38人。
平洋镇
平洋镇位于泰来县城北25公里。地跨东经123度23分至123度39分、北纬46度31分至46度41
分。北与江桥镇连界,东与胜利乡为邻,西与六三农场接壤,南与克利乡毗连。总面积211平
方公里。总人口5 008户,24 023口人,非农业人口2 075人。
泰来设治之始,平洋(五庙子)属第三区望乡。1927年(民国16年),泰来县划5个区,平洋
属第四区。1933年12月22日,日伪实行保甲法,平洋为第四区一保。1938年3月1日,日伪实行
街村制,全县划1街4村,平洋为五庙子村。1939年,全县划1街10村,平洋属江桥村。1941年,
全县调整街村,平洋为五庙子村,1946年2月20日,建立人民政府,平洋为泰来县第五区。1955
年6月14日,改为平洋区。1956年4月,平洋区改为平洋、互助、新胜3个乡。1958年9月17日,
全县实现公社化,成立平洋公社。1962年2月26日,从中划出克利公社。1984年3月,改建为平
洋镇。1985年,平洋镇辖19个村、42个自然屯、38个乡办企业。
平洋镇东高西低。在总面积中,耕地占34%,草原占15.48%,林地占2.39%,水面占2.26%,
年平均气温4.0℃,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140天。平洋镇是以农业为主并可发展多种
经营的地区。有耕地117 200亩,粮食作物以玉米、高粱、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葵花、
西瓜、甜菜为主。养苇802亩。有草原50 409亩,畜牧业以牛、羊为主。镇办企业总产值119万
元。平洋镇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17所,农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4 926人,教职工258人。镇
级中心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32人,村卫生所19个,卫生员50人。平洋镇境内有县级文物保护
单位两处,即解放村古居址和镇砖厂古墓葬。
汤池乡
汤池乡位于泰来县城北70公里。地跨东经123度37分至124度、北纬46度54分至47度07分。
东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克尔台乡接壤,西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红岸乡隔嫩江相望,南
与大兴乡为邻,北与齐齐哈尔市昂昂溪、榆树屯为界。总面积472平方公里。总人口3 368户,
16651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1人。
1913年(民国2年),汤池属龙江县二区。1915年(民国4年),属龙江县第一区。1937年,属
后依里巴、霍托气两个村。1939年,为后依里巴村。1946年,建立人民政府,汤池为龙东县第
五区。1948年,龙东、龙江合并为龙江县,汤池属龙江县第十区。1954年9月4日,划归泰来县
属第十一区。1956年4月,大兴区划大兴、汤池、托力河3个乡。1958年9月17日,全县实现公
社化,成立大兴公社,属大兴公社一部分。1962年2月26日,从大兴公社分出为汤池公社。1967
年,改为先锋公社。1970年,恢复汤池公社之称。1984年3月,改建为汤池乡。1985年,汤池
乡辖14个村,27个自然屯,18个乡办企业。
汤池乡地势较为平坦。在总面积中,耕地占29.75%,草原占30.7%,林地占1.77%,水
面占5.24%。年平均气温4.0℃,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无霜期135天。汤池乡是半农半牧,
利于发展多种经营的地区。全乡有耕地98 732亩,其中水田15 945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
玉米、大豆、谷子。主要经济作物葵花和甜菜。有草原183 775亩,畜牧业以马、牛、羊为主。
有苇塘52001亩,年产芦苇11000吨。乡办企业年产值162.1万元。河泡子盛产鱼、虾。汤池乡
有初级中学1所,农职高中1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3 517人,教职工236人。乡有卫生院1所、
医护人员1 0人,村卫生所11个,卫生员30人。
大榆树乡
大榆树乡位于泰来县城西北21公里。地跨东经123度13分至123度24分、北纬46度27分至46
度35分。东南与克利乡交界,西与和平乡及三棵树农场接壤,北与四里五乡为邻。总面积97平
方公里。总人口2 924户,14 429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4人。
泰来设治之始,大榆树属第二区安乡。1927年(民国16年),全县划5个区,大榆树属第一
区。1933年12月22日,日伪实行保甲法,大榆树为第一区第四、五两保。1936年,全县划为7
个保(区),大榆树为第七保(区)。1938年3月1日,日伪实行街村制,全县划1街4村,大榆树属
泰来街。1939年,泰来县划1街1O村,为大榆树村。1939年,全县调整街村,仍为大榆树村。
1946年2月20日,建立人民政府,大榆树为泰来县第四区。1955年6月14日,改为大榆树区。1956
年4月,大榆树区划为大榆树、平安两个乡。1958年9月17日,全县实现公社化,成立大榆树公
社。1962年2月26日,划出四里五公社。1968年,改为红星公社。1970年恢复大榆树公社。1984
年3月,改建为大榆树乡。1985年,大榆树乡辖8个村,49个自然屯,4个乡办企业。
大榆树乡地势较为平坦,在总面积中,耕地占46.36%,草原占2.45%,林地占2.75%,
水面占O.7%,年平均气温4.2℃,年平均降水量370毫米,无霜期138天。大榆树乡是以农业为
主并可发展多种经营的地区。全乡有耕地75 421商,粮食作物以玉米、高粱为主。经济作物以
油料为主。家庭饲养以牛、羊为主。乡办企业年总产值21.5万元。大榆树乡有卫生院1所,医
护人员18人,村卫生所8个,卫生员13人。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3 330人,教职
工179人。
四里五乡
四里五乡位于泰来县城西北35公里。地跨东经123度11分至123度22分、北纬46度31分至46
度40分。北与内蒙古扎赉特旗巴岱乡接壤,西靠大榆树乡,东至六三农场,西北与塔子城为邻,
西南与和平乡交界。总面积91平方公里。总人口3 814户,19 389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7人。
泰来设治之始,四里五属第二区安乡。1927年(民国16年),全县新划5个区,四里五属第
一区。1933年12月22日,日伪实行保甲法,四里五属第一区四、五两保。1936年,全县实行街
村制,全县划1街4村,四里五属泰来街。1939年6月,泰来县划1街1O村,四里五属大榆树村。
1946年2月20日,建立人民政府,四里五属泰来县第四区。1956年4月,大榆树区划为大榆树、
平安两个乡,四里五属平安乡。1958年9月17日,全县实现公社化,四里五属大榆树公社。1962
年2月26日,从大榆树公社划出四里五公社。1967年改为红旗公社,1979年恢复四里五公社。
1984年3月,改建为四里五乡。1985年,四里五乡辖15个村,47个自然屯,6个乡办企业。
四里五乡地势较为平坦。在总面积中,耕地占60%,林地占3.47%,水面占1.9%,草原
占O.3%。年平均气温4.O℃,年平均降水量390毫米,无霜期135天。四里五乡是以农业为主并
可发展多种经营的地区。有耕地92 707亩,其中水田34 040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大豆、
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黄烟、葵花、西瓜为主。畜牧业以家庭饲养牛羊为主。乡办企业年总产
值32万元。四里五乡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3 858人,教职工257人。乡设有卫
生院1所,医护人员25人,村卫生所15个,卫生员17人。
和平乡
和平乡位于泰来县城西北38公里。地跨东经122度59分至123度16分、北纬46度20分至46度
33分。西与扎赉特旗图木吉乡接壤,北与塔子城镇连界,东与四里五乡为邻,南与宏升乡毗连。
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总人口3 343户,17 609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6人。
泰来设治之始,和平属第二区安乡。1927年(民国16年),泰来县划5个区,和平属第三区
(塔子城)。1933年12月22日,日伪实行保甲法,和平为第三区四、五两个保。1936年,全县划
7个保(区),和平属第三保(区)。1938年3月1日,日伪实行街村制,泰来县划1街4村,和平属
泰来街。1939年6月全县划1街10村,和平属徐家围子村。1946年2月20日,建立人民政府,和
平属第二区。1950年4月7日,从二区划出于家围子等16个村,成立泰来县第十区。1955年6月
14日,改为和平区。1956年4月,划为和平、六合两个乡。1958年9月17日,全县实现公社化,
和平属塔予城公社。1962年2月26日从塔子城公社划出和平公社。1967年改名为向阳公社。1969
年恢复和平公社。1984年3月,改建为和平乡。1985年,和平乡辖13个村,58个自然屯,5个乡
办企业。
和平乡地势较为平坦,多为高平原。在总面积中,耕地占29.3%,草原占21%,林地占5.37%,
水面占O.2%。年平均气温4.0℃,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无霜期140天。和平乡是半农半牧利
于发展多种经营的地区。有耕地117411亩,粮食作物以玉米、高梁、谷子为主。经济作物以花
生、葵花、西瓜为主。全乡有草原84269亩,畜牧业以牛、羊为主。乡办企业年总产值20.7万
元。和平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4 352人,教职工225人。乡有卫生院1所,医
护人员17人,村卫生所13个,卫生员24人。
塔子城镇
塔予城镇位于泰来县城西北45公里。地跨东经122度59分至123度13分,北纬46度28分至46
度37分。东与四里五乡为邻,南与和平乡接壤,西、北与扎赉特旗小城子、五家户、八岱等乡
交界。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总人口3 419户,16 54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 032人。
塔子城为辽、金泰州故城或下辖兴国县。元属中书省,后改属辽阳行省,明属朵颜卫。清
初为绰尔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塔子城为大赉厅分防经历。1913年(民国2年)3月,撤销
分防经历,改建警察事务所。1914年(民国3年)3月,划归泰来设治局,6月改建佐治局,10月
定名为武兴佐治局。同时为泰来设治局第二区,辖安、居两乡,塔子城为设治局五市之一。1917
年(民国6年)4月,改为武兴县佐,辖泰来县第二区。1917年(民国16年),全县划为5个区,武
兴县佐督管的为第三区。1929年(民国18年)2月15日,撤销武兴县佐,塔子城为泰来县第三区。
1933年12月22日,日伪实行保甲法,全县划5个区,塔子城为第三区,辖5个保。1936年,全县
划7个保(区),塔子城为第三保(区)。1938年3月1日,日伪实行街村制,泰来县划1街4村,为
塔子城村。1939年,全县划1街1O村,仍为塔子城村。1946年2月20日,建立人民政府,为泰来
县第三区。1951年10月3日,第二区改为塔子城镇(村级镇)。1953年7月16日,塔子城镇改为第
二区。1955年6月14日,第二区改为塔子城区。1956年4月,改建塔子城镇。1958年9月17日,
全县实现公社化,为塔子城公社。1962年2月26日,划出和平公社。1984年3月,改为塔子城镇。
1985年,塔子城镇辖15个村,50个自然屯,15个镇办企业。
塔子城镇地势较为平坦,为高平原区。在总面积中,耕地占48.6%,林地占9.1%,草原
占10.8%,水面占0.72%。年平均气温4.0℃,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无霜期140天。塔子城
镇是以农业为主并可发展多种经营的地区。有耕地104 582商,粮食作物以玉米、高粱、谷子
为主。经济作物以葵花、蓖麻为主。平兴的香瓜颇有名气。有草原23 260亩,畜牧业以马、牛、
羊为主。镇办企业年总产值9 3.1万元。塔予城镇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3 448
人,教职工170人。镇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41人,村卫生所8个,卫生员13人。塔子城镇内
有500个座席的电影院一处。塔予城古城址是辽代古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托力河乡
托力河乡位于泰来县城西65公里。地跨东经123度28分至123度40分、北纬46度49分至47度
03分。东与大兴、汤池两个乡以托力河为界,西与龙江县头站乡隔嫩江相望,南隔嫩江与江桥
镇及扎赉特旗努文木仁乡相望,北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一江之隔。总面积144平方公里。
总人口1 616户,8 227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7人。
1913年(民国2年),托力河属龙江县二区。1915年(民国4年),属龙江县第一区。1937年,
托力河属后依力巴村。1946年,建立人民政府,托力河属龙江县第五区。1948年,龙东与龙江
两县合并为龙江县,托力河属龙江县第十区。1954年9月4日,戈0归泰来县属第十一区。1956
年4月,大兴区划为3个乡,为托力河乡。1958年9月17日,全县实现公社化,托力河属大兴公
社。1962年2月26日,大兴公社划出汤池公社,托力河仍属大兴公社。1983年11月,从大兴公
社划出并建托力河乡。1985年,托力河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10个自然屯。
托力河乡地势较为低洼平坦,是嫩江和托力河冲击的低平原和沼泽区。在总面积中,耕地
占21%、草原占24%、水面占8.7%、林地占0.3%。年平均气温4.O℃,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
无霜期为1 36天。托力河乡是以农业为主并可发展多种经营的地区。有耕地45 241亩,其中水
田5522亩。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料为主。全乡有草原51 887亩,畜牧业
以马、牛、羊为主。乡办企业年总产值21.6万元。托力河乡被江、河环绕,水产资源比较丰富,
副业以捕捞水产品为主。托力河乡设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5所。在校学生2443人,教职21299
人。村卫生所5个,卫生员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