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农业技术

第五节 农业技术




  

  一、作物栽培

  1946年前,县内主栽作物全部为清种,靠实践经验和农谚指导农业生产。1952年推广肇源
丰产经验,推行等距,宽播、合理密植、间苗保苗等农业技术,普遍注意精耕细作,增加中耕
遍数。三铲三趟面积占总面积的50%,并有少量耕地实现四铲四趟。1953年宽播面积24万亩,
拌种肥42万亩,间苗疏苗面积11.8万亩。同时加强后期田间管理,高粱、玉米放秋垄,拿大草,
大豆掐尖、打底叶和秋季“拢火”防霜。实现高梁亩产809斤,大豆亩产400斤、玉米亩产571斤、
谷子亩产486斤的高产纪录。1958年推广毛主席提出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
八字增产方针(后改“八字宪法”),全县开展满肥运动、细致整地保墒、精选良种、合理密植
等技术措施。1960年在宏升乡、塔子城镇通过试点,大力推广小麦畦田化栽培技术。19 62年推
广抗旱播种技术,主要有:①适时早播,缩短播期。②看墒情定播法,以墒保苗。③耙茬采取
随拖随


深掏沟、豁台种、坐水埯种苞米及浸种催芽等。1967年推广高粱、玉米杂交种,谷子大豆宽播,
玉米埯种双株,高粱一埯三株拐子苗等。1968年推广以旱田灌溉和增施粪肥为中心的增产措施。
1970年推广间、混、套、复、穿栽培技术。1971年推广玉米埯种划英坐水、把粪、双株和间作
技术,埯种面积3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83%。玉米双株多株面积5.7万亩,占玉米面积18%。
高梁多株面积3.7万亩,占高梁播种面积18%。经采取综合性农业增产技术,涌现出许多高产队
和高产地块,玉米亩产千斤的地块187亩,小麦亩产400斤的地块150亩,大豆亩产400斤的地块
75亩,甜菜亩产3 000斤的地块4,35亩。全县有19个生产队(场)上《纲要》(达到亩产400斤),
三个生产队过“黄河”(亩产达到500斤以上)。1973年始,推广玉米催芽坐水种和常年战低温、
促早熟技术。主要措施有高梁、玉米选中、早熟品种,增施磷肥以促进农作物根系早发育,坐
水催芽种,加强田间管理等。1980年试验大豆光呼吸抑制剂(亚硫酸氢钠)、三碘苯甲酸应用技
术,推广高梁“早晚密”栽培法,大面积推广化学除莠。1981年实验应用旱田旋耕法,推广谷
子机械化簇播原苗栽培技术和万亩高产攻关田措施。1984年至1985年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
术及抗旱耕法,测土施肥,确定最佳施肥量和施肥技术,收到了投资少、产最高、效益大的效
果。

  二、植物保护

  1946年前,危害农作物的主要害虫有玉米螟、蚜虫、钻心虫、金龟子、蛴螬、菜青虫、蝗
虫等。病害主要有黑穗玻在反动统治时期,约隔10年左右,便有2—3次病虫害大发生年份。因
农业植物保护技术落后,对病虫害基本束手无策,大发生年份受害作物一般减产五成以上。19
49年建立新中国后,对害虫采取人工捕捉、烟雾熏蒸、集中人力捉拿、挖沟隔虫、引虫入沟集
中灭虫等办法,对防虫灭虫起到一定作用。1950年对高粱、谷子黑穗并谷子白发并小麦锈病等,
用王铜拌种消毒,当年全县共用王铜农药800斤。同年种子消毒面积达7.5万亩。1952年推广了
用六六六粉撤播法防治夜盗虫和舐虫。对蚜虫除用六六六粉农药外,也有用砒酸铅、烟草肥皂
水等方法杀虫。1955年应用温汤浸种及赛力散拌种,用以防治小麦黑穗玻1959年全县植保工作
总结出用药剂毒杀、人工捕捉、温汤浸种、捉虫器粘杀、调开茬口,综合除草灭虫,拔掉中心
发病植株等整套防并防虫经验。并建立健全预测预报网络,在三个公社建重点测报站,各公社
设测报组,管理区设测报点,生产队设测报员。从此,植保工作逐渐系统化。同年5月份,县
内大兴、江桥、胜利等五个公社发生较为严重的蝗虫危害。省地给予大力援助。派出3架飞机,
并派技术人员到现场指挥灭蝗。奋战30天,飞机起飞201架次,撒六六六农药201吨。灭蝗面积
141 975商,控制了这次蝗虫灾害。此外用火烧蝗350 100亩,人工撒药及人工捕打控制36 840
亩。1963年,为防治高梁坚、散黑穗并小麦星黑穗病及玉米和谷子黑穗病用赛力散拌种和温汤
浸种办法,共防治面积52万亩,占粮谷面积的50%。并用乐果乳剂防治蚜虫,五氯酸钠防除水
田稗草。当年全县拥有拌种器500台、喷雾器150台、喷粉器50余台。1972年用毒粪防治玉米地
下害虫。1980年示范并推广用呋喃丹与“TD”混合剂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推广氟乐灵、2.4—
D丁脂防除大豆田间杂草。1984年至1985年用锌硫磷、甲基硫环磷闷种,施药面积达11.457万
亩。用拌种双、粉锈宁拌种,防治禾谷类黑穗病17.32万亩,瑞毒霉拌种防谷子白发病700亩,
甲基托布津防瓜类蔓葛病5 000亩,甲六粉、锌硫磷自制颗粒剂防玉米螟2.4万甫。用禾大壮等
化学药剂防除水田杂草面积7万亩,其中有1.3万亩施药两次,防治面积占水稻总面积90.9%。
仅除莠全县可增产稻谷400万斤,增加经济效益100万元。

  三、增施粪肥

  清末及民国初期,因土地新开发,土质较肥沃,加之当时耕作粗放,所以基本不施肥。1946
年泰来县解放前,以施农家肥为主,施肥量较少,一般亩施肥150--200斤。1949年建立新中国
后,人民政府组织农民广辟肥源,施肥面积和亩施肥量不断增加。1952年施底肥面积占耕地
面积的50%,施口肥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8%。1955年实行常年积肥,搞“五有三勤”(牛马有
棚、猪羊有圈、鸡鸭有窝、家家有厕所、户户有粪坑;勤起勤垫勤打扫)。1958年注意充分发
挥肥效作用,将习惯性扬粪改为滤粪,并总结出粪堆打围墙、围秫秸、压黄粪的保肥方法。
1963年有15个生产队试点化肥施用技术,同年全县施用化肥50吨(商品吨)。为了广辟肥源,做
到城粪下乡,散粪归堆,野粪还家,组织社员拣野粪,起垫牲畜圈,积攒牲畜粪尿,掏厕所,
起道旁士,挖壕沟土,刨房框土等措施,积肥数量有很大提高。同时建立健全了社员向生产队
投肥的制度,推广滤口肥,掩种抓“把粪”及拌种肥等施肥方法,作到经济用肥,充分发挥肥
效。1970年有58个生产队推广“高温造肥”积肥法,同年全县施用化肥1 425吨,其中碳酸氢
铵25吨,过磷酸钙140吨。平均每亩施化肥3斤。1972年多数生产队建立健全了“三专”积肥队
伍(专人、专车、专牲畜),50%的生产队修大猪圈,大兴养猪积肥。同年初至7月,全县共积
各种粪肥12亿斤,其中高温造肥3亿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坚持从实际出发,广
开肥源,科学施肥,作到耕种滤口肥,扣种施底肥,玉米拌种肥,化肥作口肥及追肥。1981年
施化肥2096吨,作到氮、磷、钾及复合肥料搭配使用。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民积
肥积极性增高,积攒有机肥料多为高效优质肥。1985年全县总积肥量达319700万斤,亩施有机
肥2 300斤,总施肥面积达139万亩,其中追肥面积40万亩,使用化肥4 469吨,其中氮肥1 938
吨,磷肥909吨,钾肥172吨,复合肥1 450吨。

  附:
   1970—1985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