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农田建设

第六节 农田建设





1956年全县实现农业合作化,土地转为集体所有,农田建设提上日程。针对土地情况、早
涝程度,开始对农田进行综合治理,如造林固沙、增施粪肥、改良土壤性状、野土换家土、提
高土壤肥力等。1956年曾用沙子改良盐碱地,沙土地用黑粘土改良土壤,以达到增产粮食的目
的。1959年推广以土改土经验,对轻碱地采取引水洗碱、开沟排水、降低洼地水位、浅翻深松
土及增施有机肥和掺沙压碱等措施。对黑粘土,除采取深耕施肥、挖沟排水外,主要采取拉沙
拌合黑土的办法,以改变黑粘土的通透性。对风积黄沙土,因地制宜种植牧草及增施粪肥进行
改良土壤。70年代初,全县农田基本建设形成高潮。从1974年开始,进行山、水、田、林、路
综合治理,开展以方田化为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全县建设方田30万亩,方田大小因地制宜,
一般以一眼机井灌溉面积为准,方田周围以林带围之,内设若干条纵横渠道,适于灌溉,有利
增产。

  1983年至1985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田建设多以农户为主,因人力、物力单薄,农
田建设规模较小,有些农户搞些小面积平整土地,挖除碱巴拉换野土等,多数农户则以多施有
机肥、增施高效肥,逐年增加土壤肥力,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