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种子
第七节 种子
一、引种
自清代末期,境内随着汉人的不断迁入,从冀辽等地带进一些农作物种子。1916年(民国5
年)谷子品种已有黄、白、赤三种。高粱有辽东赤粮,糜子有黑黍、白黍。玉米有黄玉米、白
玉米。小麦有火麦和洋麦。小豆有黧色、赤色、白色之分。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县农业部门
从外地引入农作物新良种,大豆有满仓金、小金黄。1951年良种大豆推广使用38.16万斤,之
后逐渐引进推广的主要优良麦种是合作4号、合作7号、甘肃96、哈系4485、克强。玉米有黄
金顶子、白金顶子、美穗黄、黄金塔、白鹤、白马牙子、英粒子等。高梁有歪脖张、长春3号、
小蛇眼、牛心红等。谷子有薄地租2号、假金苗、新刀把齐,社会主义之花1号、2号。大豆有
满仓金、四粒黄、克系283、黑龙江41、铁甲青、蓑衣领、东农1号等。水稻有国光、兴国、
石狩自毛、改良北海,以及友谊1537甜菜、男爵、波友1号马铃薯等。1959年至1961年,因自
然灾害及工作失误,种子缺额较大,并混杂退化。1963年至60年代末,在引种及推广目标上选
中、早熟品种,玉米以黄、白金顶子为主,高梁有歪脖张,宁姜1号,谷子有刀把齐和白沙971,
大豆有满仓金、克系783。1967年引入黑玉46玉米双交种,在和平的宏丰、四里五的水地试验
示范并配制双交种60亩,使全县种子工作进入新的阶段。70年代县种子部门大贵引入良种。
1970年为增加优良品种后备源,由省、地调入供试验、示范的10个作物的94个新品种,其中
生产试验27-个品种,示范11个品种,区域试验56个品种。70年代引入推广的主要品种有:玉
米嫩单1号、英64×大黄、嫩单3号。高梁有同杂2号、嫩杂9号、吉杂709。小麦有克早7号、克
丰4号。1983年至1985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民积极要求种植和使用良种,引入并推广
的主要良种有玉米嫩单5号、龙单1号。高梁有同杂2号、嫩杂508。大豆有嫩丰11、合丰22。谷
子有假金苗、144。糜子为泰黍1号。小麦有克旱9号、369。水稻有曙选6号、合江20。
二、选种
清末,农民已有选留优良种子的习惯。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注重选种工作,实行自繁、
自癣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调剂的种子工作方针。1949年田间棵选面积18.6万亩,占粮豆作
物需种量的20%,场院选种13.15万斤,占粮豆需种量的14%。1955年大豆种采取田间棵选田
间块选或片选,高粱、谷子、玉米做到田间穗选,水稻田间片选60年代至70年代,高粱和小麦
作到风筛选,大豆筛选或粒选,玉米掐头去尾选,谷、糜10%浓度盐水选,水稻泥水或硫铵水
选1978年以后,实行“四化一供”种子工作方针,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由县种子公司负责组织繁
育和供种。杂粮及瓜、果、菜种子由农民自眩1982年至1985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民注
重种子选留工作,在引入良种培础上,基本作到高粱、玉米穗选,水稻、小麦田间片选,大豆
棵选或粒选。
三、繁育体系
1949年在县城路西建县农业试验场,专司种子繁育、推广良种工作。次年移至平洋(原五
区)黄家窝堡,改名良种示范常1954年迁至平洋镇北郊。1957年在平洋镇双山村建水田场归县
良种试验管理场管理。1973年改为县第一良种场,每年培育种子田面积800亩左右,以生产谷
子、糜子、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种为主,年供种量在20万斤左右。1972年全县建立起12个
公社良种场、3个良种大队、77个良种队,并有283个生产队建立种子田,种子田面积达27605
亩。1973年3月,县农业科在街基公社搞建立公社种子站试点,到1975年建立公社种子站15个。
当年自繁自育玉米杂交种14 500亩、高粱杂交种3 960亩,并且自繁玉米自交系1 199亩,高粱
“三系”(自交系、恢复系、保持系)153亩,“两杂”制种点发展到850个。1973年建县第二良
种场,场址在江桥镇南4公里处,以繁殖小麦、黄豆及自交系为主,年产种子25万斤左右。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种子工作发展迅速,全县按不同自然条件规划成三个供种片,县两个良
种场为良种繁育一级基地,大队为良种繁育二级基地,由县种子公司统一管理。80年代实行家
庭承包制后,由县种子公司与15个乡镇种子站协调种子的供求关系,县种子公司和乡镇种子站
与各农户签定种子预约合同,统一供种,统一收购,使种子工作形成完整的产供销体系。
四、制种
县内从1967年始开展“两杂”制种工作,当年配制玉米双交种共设七个配制点,玉米单交
种设八个配制点,合计面积36亩。1969年因低温,加之黑玉46杂交种生育期:长,贪青晚熟遭
受冷害,种予产量下降,两杂种子留种量仅占需种量的10%左右。70年代初,为配制适合县内
生育的“两杂”良种,从外地引入新的“两杂”组合,玉米有“中杂11”、“嫩单2号”,并
配制和示范“大黄×m14”、“意2×m14”、“英64×m14”、“英64×大黄”、“大黄×英64”。
高粱有“黑杂1号”、“黑杂34号”、“黑杂3号”、“吉杂709”、“嫩杂9号”、“黑杂9号”、
“黑杂4号”、“吉杂708”等。70#:代末,经多年区域鉴定,筛选出适于县内栽培的“两杂”
良种,玉米以“嫩单1号”、“英64×大黄”、“嫩单3号”三个组合为主栽品种,商粱以“同
杂2号”、“嫩杂9号”、“吉杂709”为主栽品种。80年代,随着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栽培技
术的提高,“两杂”制种工作也随之改进,实行了良种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骨标准化、种子加
工机械化、供应良种区域化。玉米制种主要有“嫩单3号”、“嫩单5号”、“龙单1号”,高粱
推广“同杂2号”、“508”、“嫩丰1号”等杂交种。至1985年,玉米、商粱“两杂”面积达95%。
除自足外,还供应17个兄弟市县。
五、贮存管理
解放初,各农户每年秋后都自选种子,在室内贮存或在仓库吊挂存放。各区逐渐建农业技
术推广站后,引入的新品种均由站妥善保管,县用土圆仓贮存种子。1959年成立泰来县种子库,
库房面积1 300平方米,年贮种子量400万斤左右。1972年县种子库建地重衡一处,建筑面积60
平方米。1 973年建立江桥种子库,新建库房3栋,建筑面积2 400平方米,其中地下库一栋,
库房面移1800平方米,年贮种子量200万斤左右,以贮水稻种为主。同年各公社建种子站(辖
库)15处,建筑面积1 000平方米,年贮种子量150万斤左右。1982年泰来县种子库建晾晒场二
处,面积2 000平方米。1984年江桥种子库建晾晒场一处,面积1 000平方米。1985年托力河建
种子站(辖库),库房面积200平方米,贮存种子20万斤左右。1985年县种子库有种子加工车间
200平方米,安装种子精选机2台、清选机2台、输送机1台,可以对种子进行精选和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