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种类 数量
第三章 畜牧业
第一节 种类 数量
一、畜牧种类
县境内清代为蒙古族人游牧地,畜牧业是当时的主导经济,各农户以养本地马、本地牛、
本地羊等牲畜为主。清末以后,随着土地逐年开发,农业逐年发展,畜牧业降为次于农业的地
位。民国时期至建立新中国前,本地饲养耐寒、抗病能力强的蒙古马、蒙古牛、蒙古羊、山羊、
大民猪、本地鸡、鸭、鹅等牲畜和家禽。
1949年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畜牧业生产,50年代相继引入苏高血、卡巴金等优良纯种马。
1966年后引入苏重挽、阿尔登、顿河、奥洛夫纯种马,以及与本地马杂交的苏杂、阿杂、卡杂、
顿杂、奥杂等优良种马,同时引入荷兰、沙滨纯种马,以及高加索、阿斯卡尼细毛羊,苏白、
哈白种猪。70年代,全县主要牲畜品种,马有阿尔登、顿河、卡巴金等纯种,以及它们与本地
良种马杂交的阿杂、顿杂、卡杂等杂种马,另外黑龙江马、蒙古马数量也较多。牛有黑白花奶
牛,以及用于肉食或使役的朝鲜牛、蒙古牛。羊有东北半细毛羊(阿斯卡尼羊、斯大犬羊、奥
美羊、美利奴羊)、新疆细毛羊、蒙古山羊、沙能山羊。猪有哈白、苏白、长白、新金、黑花、
民猪等。鸡有米克亭、白洛克、九斤黄、东北鸡等,此外还有北京鸭,本地杂鸭,雁鹅,白鹅
等。
80年代初,大牲畜品种混杂,家禽饲养比较兴旺,引入良种较多。此期牲畜主要品种:马
有少量的阿尔登、卡巴金、顿河纯种马,及其杂交种阿杂、卡杂、顿杂等。牛有黑白花奶牛以
及黄牛、滨洲牛、槟子牛。羊有东北细毛羊及东北半细毛羊和中美纯种羊、蒙古山羊、沙能山
羊。猪有黑龙江花猪及新金、哈白、苏白、长白的杂种后代。鸡有齐白、哈白、B 6、兴布罗、
兴杂288、兴杂579、宾白、罗斯等纯种鸡,以及来克亨杂种后代及东北本地鸡等。鹅有雁鹅、
白鹅;鸭有本地鸭、北京鸭、康贝尔鸭、金定鸭等。
二、畜牧数量
民国初期,因县境内人口较少,牲畜饲养量也相对较少。1914年(民国3年),全县共有马
8550匹、牛5770头、驴150头、羊3019只、猪4 883头。40年代初,全县有马10929匹、牛4288
头、骡3237匹、驴3109头、绵羊1491只、山羊412只、猪12115头、家禽24009只。1949年后,
牲畜饲养量猛增,同年大牲畜饲养量33205头(匹),其中马12931匹,比1941年增长12%。牛
12079头,比1941年增长30%。骡1 489匹,为1941年饲养量的45%。驴6 706头,为1941年的
倍。此外饲养羊3 503只,比1941年增加54%。猪34472头,为1941年饲养量的2.8倍。1956年
(人民公社化之前),全县大牲畜饲养量64132头(匹)(其中马29912匹、牛27813头、骡1962匹、
驴4 445头),与1949年相比,马饲养量增长43%,牛增长2.3倍,骡增长32%,驴减少34%。
同年饲养羊13 077只,比1949年增加3倍。养猪41444头,比1949年增长3.4倍。三年经济困难
时期(1959年至1961年),牲畜饲养量相对减少。1961年全县共有大牲畜35945头(匹),其中有
马16 225匹,牛16869头、骡1 364匹、驴1487头,马、牛、骡,驴分别为1956年的46%、61%、
70%、67%。同年饲养猪30177头,羊13787只。1963年后,全县大牲畜饲养量开始回升,至
1965年,每年饲养大牲畜均在4万头以上。1966年至1982年每年饲养大牲畜数量在5万余头徘徊,
且各类大牲畜数量比例变化不大。1979年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奶牛饲养量增长幅度较
大。1983年后大牲畜饲养量突破6万头,同年饲养大牲畜总数61789头(匹),其中役畜41654头
(匹)。在大牲畜存栏数中,其中有黄牛28128头(含能繁殖母畜12234头),奶牛2457头(能繁殖
母畜1246头),有马24609匹(能繁殖母马10271匹),有驴4 031头(能繁殖母畜1728头),有骡
2564匹。此外有猪80267头(母猪6780头),有羊51738只,其中山羊4 27只,绵羊47411只。有
家禽202 078只。1985年有大牲畜69 819头(匹),其中有马26 067匹(其中能繁殖母畜11750匹),
有黄牛30 780头(能繁殖母畜13 845头),奶牛4 395头(其中能繁殖母畜2679头),有骡2861匹,
有驴5716头(其中能繁殖母畜157头)。各类大牲畜数量与1961年比较,马增长62%,牛增加1.08
倍,骡增长48%,驴增加2.84倍。同年猪的总头数发展到95 118头,比1961年增加2.15倍。家
禽总数达1184998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