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改良 繁殖 一、品种改良
1949年前,县牲畜配种多为本交,品种杂,准胎率低。
1949年后,县政府提倡选种马配血驹的品种改良工作。1952年建县、区牲畜配种站6处,
有改良种马25匹,选本地优良种公马202匹、种公牛82头、种公猪24口,专供改良牲畜品种。
1956年8月,在克利乡黄家窝堡屯建民办公助绵羊授精站一处,山省帮助训练技术员,拨给高
加索种公羊5只,2台显微镜。至同年9月中旬,共组织适配母羊1 000只。1959年全县建配种站
12处,其中人工授精马3 321匹,占可繁母马的39%。人工授精牛262头,占可繁母牛的3.5%。
人工授精羊2 500只,占可繁母羊的28%。1962年贯彻“土洋并举,本交为主”的方针,对原
牲畜配种站进行整顿,合并为8处人工授精站,有4个公社进行人工配种,其中人工授精马427
匹,获改良驹215匹。其余11个人民公社选当地良种马707匹,并进行本交配种。1963年全县共
选种公马966匹、种公牛955头、种公羊726只,并通过买、换、借等办法,共调剂种马121匹,
种公牛42头,基本上达到屯屯有种马,群群有种牛和种羊。1971年全县有马配种站61处,包配
母马5 000匹,得改良驹4 500匹。
附:
1962年牲畜繁殖情况统计表
说明:产仔按新正度算起,配种、流产累计算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落实畜牧政策,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980年从外地
引入优良改良种畜,其中马3 567匹,羊50只。全县改良配种黄牛8 393头(其中冷冻精液配种
4 596头);绵羊人工授精2万只。1985年当年产改良仔畜马6146匹、牛8466头、羊15268只、猪
90838口。当年产仔畜马3483匹、牛4771头、羊7050只。
二、繁殖
1949年前,民间繁殖牲畜的办法,多数为近亲交配,品种优劣、数量多少均任其自然。
从50年代开始,县政府采取一系列繁殖牲畜的措施,一是从民间牲畜中选其优良的作种畜
进行交配繁殖,县和区政府给予优待和奖励。二是建立配种站,广泛为群众的牲畜配种。三是
建立牲畜示范繁殖场,积极繁育和推广畜牧良种。60年代前半期,畜牧业采取保护与发展的措
施,开展母畜配种、孕畜保胎、仔畜保成活活动,建立健全奖惩结合的发展畜牧业的规章制度。
执行以本交配种为主与人工授精相结合的方法,贯彻允许社员饲养一至二头大牲畜的政策。70
年代县政府提出“农业牧业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同时并举”的方针。全县15个人民公社相
继建立畜牧常1973年全县有能繁殖母马9 515匹,当年产马驹3 025匹。有能繁殖母牛12 067头,
当年产牛犊4859头。70年代生猪生产发展较快,由60年代的年存栏5万至7万头发展到10万头左
右,并由户繁户养、队繁户养发展到队繁队养和队繁户养相结合的阶段。其中“长白”、“哈
白”、“黑白花”等优良品种占有一定的比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牲畜和家禽多数为户养。1980年为保证牲畜繁殖率,全县
共有各类牲畜配种站24处,负责全县牲畜配种工作。同年全县有可繁殖母马6 830匹,当年产
驹1 413匹。可繁殖奶牛31头,当年产牛犊10头。可繁殖母驴418头,当年生仔畜49头。可繁殖
母猪7 316头,当年产仔猪67 451头。1985年全县有集体配种站16处,个体配种站12处。同年
有可繁殖母马8 786头,占马匹总数的35%,当年产仔畜5 019匹。有可繁殖黄牛11 627头,占
总头数的46%,当年产仔畜7 287头。有可繁殖奶牛2 125头,当年产仔畜1 179头。驴有可繁
殖母畜2 594头,当年产仔畜907头。有可繁殖绵羊26 900只,奶山羊1 897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