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排涝工程
第五节 排涝工程
全县主要有新胜、胜利、复兴、三棵树、托力河五个涝区。由于上述地区地势低洼,多为
粘质草甸土,透水性差,每逢降雨季节,便出现积水内涝。1953年至1985年33年中,出现严重
涝灾7年,占21%,轻涝年分15年,占50%。重灾年分有的绝产,轻者大幅度减产。从1961年
开始,对五大涝区陆续进行勘测治理,至1985年全县除涝面积21.7万亩,其中五年一遇以上标
准5.42万亩。
一、新胜涝区
位于县中部地区、耕地面积25.2万亩,其中易涝面积14.3万亩。1961年开始治理,至1985
年完成排涝干渠21条,长83公里;支渠161条,长130公里I田间渠系工程640条,长462公里。
安装小型泵站7处,修桥14座,涵洞5座,闸2座,合计土方量100万立方米。涝区的排水承浅区
是宏胜水库,其分洪区为明月泡子(含他拉泡子),最大分洪量1 400万立方米。经过治理,该
涝区工程达到三至四年一遇标准的有3.9万亩,五年一遇以上标准的有3.1万亩。
二、胜利涝区
位于县城东部,呼尔达河以东,嫩江西岸,包括江桥镇、平洋镇、胜利乡、宁姜乡和两棵
种畜场,耕地面积19.5万亩,其中易涝面积7.85万亩。于1966年分东、中、西三个区域治理,
再汇入两棵闸门处,将水排入嫩江。东部地区采取自流与强排相结合,在两棵大堤闸门处建强
排站一座。中部区域采取截、圈、堵、蓄、排方法,在半子山建强排站一座。西部区域采取蓄、
排相结合,蓄水靠二龙西泡子,可蓄水448万立方米,排水靠两棵泵站强排。至1985年已在排
水干渠建桥涵17座,排水干渠一条,长17.5公里,建支渠4条,长33公里。通过治理,除涝面
积达三至四年一遇标准的有3.25万亩。该涝区经营以各受益单位负责其受益工程及维修管理。
三、复兴涝区
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7公里。区内有耕地4.8万亩,易涝面积4万亩。涝区的承浅区是东
湖水库,多余水再注入泰湖水库。1965年开始治理,至1985年已建成排水总干渠1条,长4公里,
排水干渠5条,长27.3公里,支渠55条,长27公里,田间工程170条,长70公里,建桥5座,临
时强排站1处。至1985年除涝面积1.3万亩,其中三至四年一遇标准有1.2万亩,五年一遇以上
O.1万亩。涝区总面干渠由县水利局负责管理,组织受益单位维护,其它工程由各受益单位管
理。
四、三棵树涝区
位于县城西南部,二龙涛河下游左岸,平齐铁路以西。耕地面积8.8万亩,其中易涝面积
5.45万亩。涝区包括克利、泰来镇、宏升三个乡镇的13个村,87个自然屯。1965年开始施工,
至1985年已完成排水干渠3条,长32公里,支渠4条长19公里,田间工程29条,长21公里。主要
构造物有铁路桥1座、涵桥3座、木桥1座、混凝土桥1座、过水路石2处、涵管23处。至1985年
排涝面积1.4万亩,其中三至五年一遇标准1.2万亩,五年一遇标准以上O.2万亩。该涝区由县
水利局和各乡镇水利站负责管理。
五、托力河涝区
位于托力河乡境内。耕地面积15万亩,其中易涝面积3万亩,其周围被江河环绕。至1985
年在前托力河及三棵树各建一处临时抽水站,其自然河沟作为排水干线,由托力河乡负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