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篇 工业

第四篇 工业




泰来县工业发端于清末时期。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随着清朝政府对蒙荒的开放,
大量移民陆续迁入本地定居,由此兴起一家一户的食品、农具手工业加工。1912年(民国元年)
以后,境内的泰来气、塔子城、长山堡等村屯,始有个人开办的烧锅、磨坊、碾坊、木厂等手
工业作坊。到1930年(民国19年),县内的个体手工业发展到16种行业,73个手工作坊,业主82
人,从业人员677人。东北沦陷时期,境内的私营、个体手工业在前半期亦有所发展。1942年
以后,因受日伪“产业统制”、“定量配给”的出售限制,县内的民族手工业遭到摧残,挣扎
生存。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前夕,私营工业全部解体;多数前店后厂的“家眷铺”,也
被迫停业。

  1946年2月,泰来县政府重视经济工作,努力抓好工业生产。是年4月,建立县财经委员会,
接收日伪官办的泰来电灯厂;将私营开办的烧锅、油坊、粮栈收归国有;对个体手工业投放资
金,帮助其恢复生产。

  1949年,建立新中国时,泰来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4个,职工182人;个体手工业251
个,从业人员251人。年末,国营工业固定资产(原值)38.77万元,有机床切削设备2台,动力
机械设备4台。年生产主要产品有火力电、机制纸、白酒、豆油、杂粮米粉5个品种,完成工业
产值130.9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4%(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产值占36.9%;
个体手工业产值占63.1%)。1952年,县内建立了铁、皮两个生产合作社,另有162个手工业
户。1956年,私营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形成高潮,全县有287个手工业户,加入生产合作社(组),
走上集体化道路。1957年,私营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县地方工业企业85个,职工
1 802人。年生产火力电、锯材、红砖、机制纸、白酒、铁制农具、木制农具、车马挽具、草
柳编织、服装鞋帽、油米加工等12种主要产品。年工业总产值673.3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
值的23.5%,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提高51.4%(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为
390.4万元,占总产值的53.5%;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为209.2万元,占总产值的31.1%;乡镇
街道工业产值为103.7万元,占总产值的15.4%)。

  1958年,“大跃进”期间,泰来县的工业生产不从实际出发,从城镇到乡村,各类小工厂
一哄而起,小高炉、小烘炉、土化肥、土农药、砖瓦建材、草柳编织、乳粉制酒、服装皮革等
各种行业的小型工厂遍及城乡。但由于资金、设备、技术等条件不具备,产品质量低劣,为时
不长,又纷纷被迫下马。1962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县部分工厂企
业实行关、停、并、转的调整,一些社办小型工厂相继下马停办,全县工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销售渠道日益畅通,生产走向稳步发展。1964年,泰来县工业战线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①,
(①大庆是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的一座油田,是工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典型,毛泽东同志在
1964年向全国发出号召向大庆学习。)加强了企业管理工作。196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855.3
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1%。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0年,泰来县工业生产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
坏,废除合理的规章制度,打乱了正常生产秩序。在此期间,投资新建的国营玻璃厂、农药厂、
化肥厂、电子器件厂、工具厂,由于产品滞销积压,不得不合并转产或停产下马。“文化大革
命”期间,由于工业战线广大职工坚守岗位,坚持生产,产品由过去的油、酒、米、面、铁木
农具生产,增加了轮胎翻新、机床配件、无线电、萤光灯、土壤养分测试仪、变压器、制砖机
等项新产品,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10年工业总产值累计为17 173万元(其中全民所有
制产值占58.5%;县办集体所有制产值占35.2%;乡镇工业产值占6.3%)。平均年产值为1717.3
万元,比1965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00%。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泰来县工业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年末,全
县有工业企业101个,工业总产值4 272.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6.3%。1979年,由于经济
政策放宽,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补充成分的个体手工业有了新生。198 1年,全县工业坚持计划
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生产与分配形式解决了计酬方面的平均主义倾向,搞
活经济,推动生产。到1985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30个(不含省属工厂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
企业22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08个。有职工9 133人(不含机关企事业办工厂人数)。固定资产
(原值)4 843.5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为3 210.3万元;集体所有制固定资产为1 633.2
万元)。年生产主要产品有食用植物油、米面加工、糖果、糕点、乳粉、家具、锯材、机制纸、
塑料制品、聚烯经编织袋、水泥、红砖、日用陶瓷、动力饲料粉碎机、小型拖拉机、汽车配件、
土肥仪、中小农具等26个主要产品。其中有机油泵散热器、拖拉机前梁、有光纸、硅酸盐水泥、
红砖、健美牌卫生纸、塑料贴面桌等22个品种先后被评为地(市)优质产品;小人酥糖、繁用表、
竹帘丝画、普通粘土砖、皱纹卫生纸、统一订书钉等5个品种先后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土肥仪、
全脂甜奶粉、胶头鞋带等3个品种先后评为部优质产品。乳制品甜奶粉、机制纸、水泥、红砖、
汽车配件、土肥仪、饮料白酒等7个品种畅销省内外。年工业总产值5 270.3万元(按1980年不
变价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5.6%,比1978年工业总产值提高23.4%。年内22个企业亏
损125.3万元,90个企业盈利168.3万元,盈亏相抵后盈利43万元。年产品销售收入4 424.6万
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销售收入2 476.3万元;集体所有制工业销售收入1 948.3万元)。向国
家缴纳税金43万元。初步形成了以国营工业为主体的拥有机械、仪器仪表制造、食品饮料、饲
料加工、纺织缝纫、皮革毛皮制造、锯材加工、家具制作、造纸印刷、文教体育用品、工艺美
术品、电力、化学、橡胶、塑料、建材、金属制品等22种行业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