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个体工业第一节 发展概况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县内随着土地开放,大量移民迁入定居,由此兴起一家一户的
食品、小农具加工工业。
1912年至1914年(民国元年至民国3年),县境内的泰来气、塔子城、长山堡(现街基乡)等
村屯,始有个体经营的烧锅、磨坊、碾坊、木厂48家。
附:
1914年(民国3年)个体手工业情况表
1916年(民国5年),泰来境内有铁、木、皮三种行业的个体手工作坊26个,从业人员123人
(其中铁器炉5个、18人;木器铺8个、48人;皮匠铺13个、57人)。1917年(民国6年)泰来建县
时,有业主孙相臣、冯文田、董国英合资2万元(哈大洋)雇工50人,在县城创办私营“永丰源”
烧锅。1926年(民国15年),业主陈子元、于显庭、李圣基合资7万元(哈大洋),雇工45人,建
立私营“同发永”油坊。1927年(民国16年),业主田季丰独资5 000元,雇工50人,在县城开
办私营“福源德”烧锅。到1930年(民国19年),泰来县境内已有16种行业的私营、个体手工
业作坊73个、业主82人、从业人员677人。
附:
1930年(民国19年)泰来县私营、个体手工业情况表
1932年至1935年(伪大同元年至伪康德2年),在泰来、塔子城、街基、江桥4个集镇,先后
建立私营、个体手工业作坊91个,资本金额(伪币)90 720元,从业人员524人。
附:
1935年(伪康德2年)泰来、塔子城、街基、江桥4集镇私营、个体手工业情况表
说明:烧锅业有贩卖一家
1936年至1942年(伪康德3年至9年),私营烧锅、酱园、油坊、磨坊手工业,增添动力机械
设备47台,264马力(其中烧锅有木榨机3台,油坊有蒸汽机、瓦斯机设备18台,磨坊有电动机、
柴油机设备26台)。1942年全县有私营、个体手工业作坊186个,资本金额163万余元,从业人
员1 059人。
附:
1942年(伪康德9年)私营、个体手工业情况表
1943年至1945年(伪康德10年至12年),由于实行“产业统制”和“定量配给”的限行出售
政策,对私营烧锅、油坊、磨坊等手工业进行破产合并,对个体手工业作坊进行无限度的苛捐
杂税盘剥,致使手工业生产遭到摧残。到1945年,私营手工业解体,多数前店后厂的“家眷铺”,
因财单利薄,竞争无力,被迫停业。
1946年泰来县解放后,私营工业“永升兴”、“源茂泰”、“永丰源”、“汇丰源”、
“顺源涌”等收归国有。个体手工业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恢复了生产。当年有590户个
体手工业劳动者,自有资金791 692元(东北币),动力机械设备10台,从业人员986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泰来县人民政府重视个体手工业的发展,投放(东北币)2
亿元资金扶持生产。特别是对铁、木、皮、服装、造纸、食品、薄铁等行业,采取计划生产,
订货加工,为产购销经营提供方便的措施。年末251个手工业户产值82.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
产值的63.1%。1952年,162个手工业户开展了“合资经营、联购原料、统一揽活、分散生产”
等形式,解决了原料与销售中的困难,年产值128.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3.2%。1955
年,根据中央“统筹兼顾,统一安排。”的方针,县委制定了私营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方案。
到年末县内292户个体手工业,已有262户加入了合作社(组)。1956年,基本完成手工业社会
主义改造的任务,实现了全行业的合作化。到年底,县内仅剩5户个体手工业,产值59.6万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4%。1957年,个体手工业不再存在。1962年,县内少量自发的个体手
工业户,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走上集体化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放宽了经济政策,提倡并扶持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县内的个体
手工业重新兴起。从1979年到1981年的三年时间里,县内个体手工行业由3种增到4种,从业户
数由15个增到89个,从业人员也大量增加,工业总产值由0.5万元提高到10.7万元。1985年,
个体手工业有8种行业292户,从业人员364人,工业总产值33.12万元(是1979年产值的60多倍)。
新时期个体手工业的发展,补充了国营和集体工业生产的不足,起到了“拾遗补缺”、方便群
众的作用。
页码>=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