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供水 排水 一、供水
解放前,县城居民的饮用水以“大口土井”水为主,只有泰来火车站藉助日伪修筑的深井
水塔,使用自来水。
1946年,县城居民皆使用土井提水。1957年,县城内有大口土井、小方口井、铁管手压水
井3种,共117眼(其中大小口井73眼、铁管手压水井44眼)。土井因长期使用,维修不利,井壁
倒塌,水源污染,不能使用,造成吃水困难。1958年,曾引用火车站的自来水,解决附近居民
的生活用水。此后,县城建部门开始打铁管压水井,在城内设立供水点20处,仍然难以满足居
民用水需要,经常出现排队担水的现象。1978年5月县政府为解决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团难,
投资53万元,开工泰来镇自来水工程,组建县自来水公司(占地面积8 60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
积为662平方米),打74米和96米深水电机井两眼。1979年,敷设引水主、支管线路长1 089米。
1980年8月,自来水工程竣工投产,内设直径2.8米×3.8米过滤罐2个,清水贮罐2个,贮水量
100吨,引水入户2331户(其中居民2300户、企事业单位31户),年供水量4000吨。1981年至1985
年,敷设主、支管线长10 565米(其中主管线长4 135米,支管线长6 430米)。1985年,自来水
引水入户的人口率占县城镇人口的41.66%,普及率占45.5%。口供水量2
500吨,年供水量28.8万吨。
附:
1979—1985年泰来县自来水公司基本情况表
二、排水
1916年(民国5年),泰来县城镇无排水设施,借西高东低的自然地势排水,雨季道路泥泞
难行。东北沦陷时期,泰来城镇正阳大街、中央街两侧均有青砖砌筑的排水沟,上铺木板盖。
其它街道均系土路明沟,雨水、污水汇集流入城外东碱泡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对城内的排水设施建设予以重视。曾在1956年,
整修正阳街、中央街两侧砖砌木盖排水沟长5 400米。1972年,重新修筑中央街两侧石砌水泥
盖板排水沟长1 400米。1975年,县政府结合修筑道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整顿城镇市容,
动员县城镇内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对八一路、建设路、东风路等街路,填平路坑,清理道
路两侧排水沟长7 770米,疏通涵洞30个,修筑过路桥涵3座。1979年泰来县与驻泰黑龙江汽车
厂合资修筑从自来水公司至泰来县造纸厂,直径为600毫米的水泥混凝土地下排污管道长2700
米,敷设检验井55个。工厂、企事业单位自建地下排污管道长1 050米。在由东碱泡子治理而
成的泰湖东南建泰湖排污站1处。县城内32条街路的明沟总长度3万米,每年春、秋两季,动员
城镇机关、企事业职工,清除沟内的淤积物,使沟沟相通,雨水、污水汇集流入长3100米的人
工渠道,通过3台装机容量140千瓦的水泵提水(秒排污水量2立方米,日均排污水量为1 050吨,
年排污水量150万吨),强制排入氧化塘,净化处理。
页码>=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