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 学 教 育 1940年(伪康德7年)3月,伪龙江省公署在泰来县建立一所二年制的农业学校,校名为
“龙江省立泰来农业学校”。校址系原吉庆女校旧址,在现在的县城东北电业局路南。当年
招收一个班,学生60名,教师4名。此为泰来县中等教育之始。1941年(伪康德8年)3月在泰来
火车站铁路西侧建成一栋占地20公顷的青砖瓦房的新校舍(现泰来县第一中学院内)。泰来农
业学校迁入新校舍后,改名为“龙江省立泰来国民高等学校”(农科)。学制改为四年,春季
始业。是年,校内有2个班,学生119名,教职工11名。同年7月,该校发生了“泰高事件”
(由于伪满警察借故殴打学生,泰来国高师生百余人奋起反抗,砸毁了伪大西门警察派出所)。
事件发生后,百余名学生遭到日本军和伪警察的严刑毒打,30多名师生蹲监受审。校长薛云楼
被强令辞职,两名爱国教师和四名学生被开除,参加事件的学生被停课一个月。伪满当局还向
学校派一名日本“指导员”接管学校,进行严酷的法西斯思想统治。1942年(伪康德9年)该校
招新生一个班,学生60名(当时报考人数为292名,录取率为20%)。是年,全校共3个班,学生
161名。1943年和1944年两期共毕业学生90名。学生入学是通过考试录龋学生来自齐齐哈尔、
泰康、镇赉、洮南、洮安、景星、甘南、林甸、泰来等县。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时,全校共
有4个班,学生170名,教职工17名。当时该校的课程设置为国民道德(后改为建国精神)、日语、
国语、数学、理化、史地、音乐、体育、美术等基础课程。此外,还有农业、林业、畜产、园
艺等专业课和军事课。具体安排为一年级养鸡、二年级作物、三年级畜牧、四年级园艺。为了
加强对学生的军事训练,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学校还配备军事课的军事教官,担任各年级的军
事训练工作。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国民党泰来县党部、国民党泰来县党务专员办事处和
泰来县地方维持会,于1945年11月,分别成立了泰来县男子高级中学和泰来县女子初级中学。
校址设于伪满泰来县中央国民优级学校(今县实验小学校址)。男中,高一至高三各一个班,学
生约150名。女中,初一至初二各一个班,学生90名。教师大多数是留用人员,主要是伪满国
高教员和少数小学教员。教学内容以宣传崇蒋媚美、反苏反共的思想教育为主,在学生中流毒
较广。
1946年2月泰来县解放后,县政府积极组织中学校复课、中学生复学。3月,泰来男中和女
中均开始复课。当时一批国民党党专的成员乘机混进了学校。他们拉拢一批学生,在学校大造
反革命舆论,发行反动校刊,煽动学生罢课,书写反革命标语,破坏学校门窗,搜集军事情报。
针对学校中的复杂的阶级斗争的形势,为加强对中学教育的领导,中共泰来县委决定将泰来男
中与泰来女中合并为一校,实行男女合班授课。校名为黑龙江省泰来初级中学校,归省领导。
学制为三年,编成6个班,学生240余名,教师15名。由县教育科科长刘青萍兼任校长。通过在
学生中发展党员,党的领导得到加强之后,于1947年5月开始在学校中开展反特斗争,历时7个
多月,涉及122名学生。由于在动乱中犯了扩大化的错误,伤害了一大批好同志(1971年县“泰
中专案组”对“泰中事件”重新作了结论,对这次反特斗争中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平反)。
从1946年泰来县解放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学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土地改革和支援
解放战争服务。课程设置除国文、数学(包括算术、代数、几何)、动植物、史地、政治常识、
外语、体育、美术等课外,还增加了政治活动和时事政治课的时间。学生的思想觉悟与革命热
情有了很大提高,很多中学生从学校走上了革命第一线。有25名学生参军参战,73名学生参加
了土地改革工作队,十几名学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队,还有50多名中学毕业生充实
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去。这一时期的中学学制为“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教材
统一使用东北人民政府编印的课本。这一时期的中学教育事业无何发展,曾一度稳定在一所初
中、300余名学生上,学校开始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了文化课与课堂教学,实行了成
绩考核。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2年,这个时期的教育方针是贯彻执行巩固提高,适当发展,坚持教学,
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从1950年开始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在教师中普
遍学习《凯洛夫教育学》,建立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和观摩教学等教学活动。开始试行用
“五级分”记分法考核学生的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推广“五大环节”和“五大原则力。从1951
年开始理科完全使用苏联的教材和教学大纲。1951年7月,改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1952年中
学教育有了一个较大发展。当年招收初中新生569名(1950年和1951年每年只招150名),班级由
1951年的6个班发展到1 4个班,在校学生由1951年的289名发展到708名,教职工由28名发展到
42名。1953年到1957年执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学教育有计划按比例的逐年有较
大发展。1956年在县城内建立泰来县第二初级中学。原黑龙江省泰来初级中学改为泰来县第一
中学,由过去省管改为县管,始设高中班,成为县内第一所完全中学,并被列为省第一批重点
学校。这一年,全县初中招生693名,高中招生116名。到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结
束时,全县仍然有两所中学(其中完全中学一所,初级中学一所),初中在校学生为1403名。高
中在校学生为156名。教职工为104名。学校数、班级数和在校学生数,均比1952年增长一倍以
上。1950年至1956年,这一时期的中学课程设置为:国文、数学、史地、理化、动植物、音乐、
体育、美术等课。1958年,开始执行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由于贯彻执行勤工俭学勤俭办
学和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泰来县中学教育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并开始在农村建立普
通中学。1958年,在平洋公社所在地,建立县立第三初级中学;在塔子城公社所在地,建立县
立第四初级中学。1959年,在汤池公社所在地,建立县立第五初级中学。1960年又在江桥、街
基、大榆树、胜利、宁姜等五个公社所在地和六三、两棵两个农场建立七所初级中学。至此,
全县中学已达12所。班级数从1957年的29个发展到80个(其中高中由3个班发展到11个班),在
校学生数由1957年的1559名发展到3585名(其中高中生由156名发展到475名)。1961年,贯彻国
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放慢了全日制中学的发展速度。1962年
对普通中学进行调整,高中实行多毕业少招生的办法,减少在校生;对初中实行合理布局、就
近上学的办法。1962年将江桥中学并入县立第三初级中学。1963年将大榆树中学并入县立第四
初级中学,两棵农场中学并入胜利中学,街基中学并入县立第一中学。经过调整,到1963年全
县共有普通中学八所,在校学生总数为3000名。直到1965年,始终保持这八所学校,班级数和
学生数变化也不大。1966年上半年又恢复了两棵农场中学,并新设立平洋公社耕读高中和泰来
镇耕读初中。全县中学共11所,在校学生3 459名。1957年到1966年的中学课程设置为。语文、
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1949年新中
国建立后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泰来县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教学成
绩较为突出。中学校数由一所发展到11所,在校学生由272名发展到3 459名(是新中国建立初
期的12.7倍)。初、高中毕业生总数为6 884名。从1959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到1965年,全县每
届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的,多数年份都在90%以上。升学率在嫩江地区多年居领先地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县中学师生“停课闹革命”。同年,停止招生,毕业生
推迟毕业,留校“闹革命”。广大中学生组织起一些“红卫兵”组织,成立各种战斗队,批斗、
围攻学校领导和教师。接着便杀向社会,破“四旧”立“四新”①(①“四旧”为旧思想、旧
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四新”为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开展“革命大串
联”,无政府主义恶性发作,学校的图书、教学仪器、体育设备和用品被抢劫一空,门窗、桌
椅悉遭破坏。1967年10月,开始“复课闹革命”,但由于当时各中学领导被当成“走资派”打
倒,不少教师被当成“牛鬼蛇神”关进“牛棚”,无政府主义大泛滥,学校设备遭到破坏,所
以虽有复课之名,却无复课之实。这时各校大力实行开门办学,学生以劳动为主。课程设置随
意变化,没有固定的统一教材,有时也上几节课或背诵毛主席语录,学习“老三篇”(《为人
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是年11月,军训队进驻各中学,开始军训。根
据中央提出的“学制要缩短”的要求,全县中学一律废除六年制,改为四年制(即初中二年,
高中二年)。同年,重点校也全部砍掉。1968年,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实行工农管校。
工人、贫下中农掌管学校一切大权。同时取消班主任制,建立连排制(每个班级为一个排,每
个年组为一个连),教师成为改造的对象。各校都揪出一批“黑帮分子”,进行审讯和批斗,
搞“逼、供、信”,使教师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制造出一批冤、假、错案。1968年,泰来镇
工读学校迁入泰来师范学校校址,改为四年制的完全中学,改校名为泰来县卫东中学,后改为
泰来县第三中学。全县农业中学全部改为普通中学或与普通中学合并。1968年下半年,恢复了
中学招生。在所谓“读高中不出公社,读初中不出大队”的口号下,全县城乡各地不顾师资、
资金和设备等条件是否允许,盲目兴办普通中学。全县各公社所在地和个别生产大队都办起了
九年一贯制高中(即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各生产大队普遍办起了七年制初中(即
小学五年、初中二年),绝大多数小学都变为七年制的初中(也叫“小学戴帽”),因此,县内
小学校大量减少,初中增加到88所,高中增加到27所。初、高中共115所,是“文化大革命”
前的14.4倍;初中在校学生达9 460名,是“文化大革命”前的3倍;高中在校学生达3 036名,
是“文化大革命”前的9倍。当时中学教育事业虽然有了急剧地发展,学校所数、在校生数大
量增加,但教育质量很低。1970年大学、中专开始招生,招生办法是从有二年以上实践经验的
工农兵中推荐选拔学生。是年,全县推荐工农兵大学生、中专生142名(其中工农兵大学生20名,
中师58名,技工20名,社来社去的18名)。1975年以后,由于江青反革命集团对教育的干扰破
坏,加剧学生和老师对着干,开门办学和课堂教学对着千的流毒遍及全县中学,致使全县中学
教学秩序混乱不堪,教育质量严重下降,高中毕业生不足初中文化程度,初中毕业生不足高小
文化程度。到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前,全县中学校已达141所(初中112所,高中29所),
初、高中在校生24 833名(其中初中生16 464名,高中生8 369名)是“文化大革命”前的8.4倍。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通过整顿和治理,结束了学校的
无政府状态,开始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工作恢复了教研组,城镇中学恢复了党委领导下
的校长负责制,加强了学校管理。1977年至1978年,中学课程设置为,政治、语文、数学、物
理、化学、历史、地理、农业、外语、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课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泰来县教育步入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78年在县城内建成县立第四中学。全县
中、小学向十年制过渡(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1979年,按照“整顿提高初中,调
整改革高中”的原则,对县内学校网点进行了初步调整。由1977年的156所(其中高中30所、初
中126所)调整到33所(其中高中22所、初中儿所)。改变了过去社社办高中、队队办初中的现象。
1980年开始调整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职业教育。首先整顿高中,实行两类教学计划。
重点中学和条件比较好的城镇、公社中学,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统一教学计划;其他国家办
的全日制高中,执行第二类教学计划(第二类教学计划除设立主要普通基础课外,增设工农业
知识课)。除公社所在地外,生产大队不再办普通高中。根据“稳定初中规模,控制高中发展”
的精神,将第四中学的高中班撤销,改为初级中学。1980年开始,第一中学招收的新生执行六
年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农村完全中学仍实行五年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二年)。1982年
开始,全县中学普遍执行六年制。根据“压缩普通高中,积极发展农职业高中”的精神,县于
1982年将第二中学由完全中学改为初级中学;将第三中学由完全中学改为纯高中。至此,全县
只剩六所高中。到1985年,全县共有中学26所(其中初中18所,高中2所,完全中学6所),408
个班(其中初中363个班,高中45个班),在校学生18026名(其中初中生15869名、高中生2157名),
教职工总数为1 231名。1980年至1985年,县内中学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
生物、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85年,全县中学进行教育改革。在教育管理体制上,把由国家统管的办学体制改为分级
办学,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县集中精力办好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三中学、第四中学。各
乡(镇)所在地中学,交由乡(镇)政府办学和管理。在扩大学校自主权上,实行校长负责制。同
时,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1985年首先
在第一中学和大榆树乡进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在改革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上,贯彻中央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
事业,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新型人材”的培养目标。贯彻因材施
教的教学方法。1985年已在全县中学普遍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一中学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已收到明显的效果。在改善办学条件上,1985年全县各中学普遍有了较大进
展,校容校貌有了明显变化。全县中学校砖瓦(木)化已达90%。
附:
1946—1985年普通中学情况表
中学毕业生考入上级学校情况表
页码>=49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