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种子
第六节 种子
一、良种繁育经营机构
1949年以前,农民种地用种都是自选的。1949年富裕县建立示范繁殖农场,负责繁育良种。
1956年9月,建立良种管理站,设技术干部4人,专门负责种子工作。1958年建立种子库,负责
全县种子收购、贮备、调拨。1963年全县10个人民公社建立良种场1974年9个农村公社成立种子
站。1978年11月,在种子站基础上,成立富裕县种子公司。体制为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
种子公司主要负责良种选育、审定、繁殖、加工、贮备、调剂、推广等项工作。1985年,种子
公司下设办公室,试验站和计财、大粮、经作、检验、管理等5个股。全公司共27人。其中干部
14人(农艺师1人、助理农艺师2人、技术员5人),工人13人。种子库1200平方米,1.0型重力式
种子精选机16台,清选机23台。1985年建96平方米种子加工厂,安装日处理600吨种子烘干室,
实现种子加工机械化。
二、良种引进
玉米 1962年,富裕县引进玉米黄金塔、高杆黄。1964年引进玉米齐综二号。
1967年引进玉米双交种黑玉78、黑玉53、垦双三号、垦双四号。1968年引进英粒子。1969年
引进双交种东农231、东农232。1970年至1972年,引进杂交种齐单一号、嫩单一号、嫩双35号。
1978年引进嫩单三号。1985年引进嫩单五号。
小麦 1953年,富裕县引进小麦合作四号、甘肃96号。1960年引进克强,搭配克进、克壮、
克刚,东农102、104、10G、107。1967年年引进克茂。1969年引进克红。1973年引进克丰一号、
克旱四号,搭配克旱六、七、八号。
大豆 1950年,富裕县引进大豆紫花四号、四粒黄、满金。1962年引进克系283、丰收2—6
号。1966年引进合丰五号。1967年引进加繁九号、十号、十一号。1969年引进黑河四号。1972
年引进丰收八号、嫩丰七号。1973年至1974年,引进丰收十号、十一号、十二号。以后,相继
引进嫩丰九号、丰收17号。
水稻 1955年,富裕县试种国光、查系一号。1958年引进兴国。1967年引进富国、嫩江三
号、水陆稻一号。1974年引进金钩、梧桐、丰光。1976年引进合江14、合旺一号、嫩江五号。
以后,相继引进合江19、合江20。
高粱 1958年,富裕县引进歪脖张。1964年引进大粒红。1969年引进嫩杂12、嫩杂14、嫩
杂15。1973年至1977年,引进嫩杂23、齐杂三号、同杂二号等。
谷子 19584年,富裕县引进大粒黄、勾根。1962年引进疙瘩青。1964年引进双丰、安谷18、
安谷62。1965年引进安谷31。1972年引进龙造一号。以后,相继引进嫩选七号、克育19等。
三、良种繁育
1957年至1972年,富裕县重点抓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贯彻“四自一辅”(自癣自留、自储、
自用,县辅助供种)的种子工作方针。生产队建立种子田,公社建立良种场1958年,全县种子
田面积达32737亩。1959年,县种子库下拨良种53万公斤。1963年,富裕县初步形成以县良种
场为核心,公社良种场为桥梁,大队种子队为基础的良种繁育体系。
1973年至1977年,良种体系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1973年,全县推广“莲花经验”(呼兰
县莲花公社办种子站经验)。各公社棚继建立种子站,种子库,解决种子大调大运问题。“两
杂”(玉米、高粱杂交种)制种由生产队分散制种发展为预约点集中制种。种子质量得到提高。
1975年,全县普遍采用玉米杂交种。
1978年实行种子布局区域化,进行良种试验、签评和筛眩全县划分为第二、第三两个积温
带。第二积温带,≥10℃积温2500—2700℃,包括繁荣、塔哈、龙安桥、绍文、富路、友谊、
富裕镇公社和二道湾公社的安居、立业、新兴、树林大队。第三积温带,≥10℃积温2300—
2500℃,包括富海、忠厚公社和二道湾公社的大部分大队。
1979年,种子公司将115个预约繁殖点集中为4个大队良种场11个预约繁殖点,建立种子繁
育基地,繁种基地不搞玉米、高粱大田生产。种子公司统一制定技术方案,专业技术干部蹲点
包片,进行技术指导。种子公司对自交作物制种进行苗期、花期、成熟期三期检验,“两杂”
制种实行苗期、初花期、盛花期、开花末期,成熟期五期检验。种子收购坚持标准,入库用重
力式种子精选机进行精选,确保种子质量。1984年,富裕县实行县社联营供种。1985年,“两
杂”种子实现全县统一供种。1978年至1985年,种子公司共下拨良种578万公斤。
1969年至1985年,富裕县分7次组织技术人员54人,到海南岛进行良种繁育,共繁育“两
杂”亲种及种子59656公斤,其中玉米57387公斤,高粱2269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