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党的组织建设 1946年,中共富裕县委建立以后,就开始在清算分地斗争中培养积极分子,秘密发展党员,
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至1948年上半年,农村发展445名党员,建立51个党支部。1948年8月,为
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东北局和省委的指示,富裕县委提出公开建党。8月26日,县委
召开区委书记、区长联席会议,部署公开建党工作。在公开建党中,富裕县委把发展党与巩固
党结合起来,在发展中巩固党,在巩固中发展党,对党员和非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
育、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准备发展入党的积极分子首先经过群众公议,然后报上级批准。富
裕县委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采取不同作法,如在重灾区暂缓公开发展党,在非灾区积极
建党、整党。公开建党进一步巩固了党的基层组织,健全了党的组织生活,壮大了党的队伍,
密切了党与群众的关系,使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到1948年10
月,全县党员发展到707人。同时,清理党内投机分子11名。新中国建立前,富裕县建立支部
73个。其中,农村支部61个、机关支部10个、街道支部2个党员发展到927人,其中女党员8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共富裕县委紧密结合发展生产和“镇反”、“三反”“五反”,
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各项社会改
革运动,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壮大党员队伍,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分布得更为普遍,为巩固人
民民主专政,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供了组织保证。到1955年底,全县基层党委14个,总支2
个,支部96个。1956年3月,富裕县进行撤区并村划乡工作,将原来的7个区撤销,74个村并成
23个乡,22个乡设立总支委员会,1个乡设支部委员会,宁年镇设党委会。全县设立党支部126
个。1958年9月,富裕县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22个乡总支撤销,设立8个人民公社党委。1965
年,全县共16个党委,8个总支,182个支部。“文化大革命”前,富裕县共15个党委,11个总
支,280个支部。“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县党的各级组织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粉碎“四人
帮”后,富裕县委领导全县党员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党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恢复和发扬。中国共产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富裕县委从根本上冲破“左”倾思想的束缚,从指导思想上进行拨乱
反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使党的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通过学习《关于
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
决定》等文献,县委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的各级领导
班子经过整顿、调整,增强了战斗力。1985年末,富裕县共有11个党组,29个党委、30个总支,
620个支部。
中共富裕县委建立以后,一直十分重视党对干部的管理工作。1950年,县委建立干部奖惩
制度,开展评选模范干部活动。1953年,县委加强对干部的考察,组织干部鉴定。1955年至1957
年,县委开展审干工作,审查干部1710名。1059年,县委对干部进行“写实”,并给45名干部
甄别平反。1978年,对1088名干部立卷审查。至1980年,撤出审干卷宗129人,撤出材料667人,
改变结论3人,维持原议6人。1983年,对“三种人”和“文化大革命”中犯严重错误的108名
干部进行清查处理。1985年,复查干部政治历史老案22件,平反冤假错案16件。同年,对科级
领导班子和成员情况进行“写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中共富裕县委每年制定干部培养计划,通过带
“徒弟”(县带区、区带村)、下派、举办训练班、选送党校学习等方法培训干部,提高干部政
治理论和业务文化水平,同时注意在政治运动和劳动中锻炼干部。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县
先后培训干部9300多人(次)。1980年,组织部为123名后备干部建立档案,落实培养措施。
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县委认真做好提拔、调配干部工作,坚持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
考核,抽调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基层。1980年至1985年,全县提拔副科级以上干部224名,346
名知识分子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1985年,全县74个部、委、办、局和10个乡镇的289名领导
成员中,大中专文化的177名,40岁以下的108名,每个班子都有1名中青年干部。
附:
党的基层组织状况表
党员分布情况表
党员发展情况表
1985年党员基本情况表(一)
1985年党员基本情况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