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干部调配
第二节 干部调配
一、干部选调
新中国成立初期,富裕县从工人、农民、复转军人中选调80多名干部,充实到各区,加强
干部力量。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富裕县为各乡、镇调派干部64人,提高了乡、镇干部队伍的素质。
1962年,从县直机关抽调207名干部,加强农业战线。1973年至1978年,富裕县每年都选派几
十名优秀干部,充实公社干部队伍,6年共选派316名。1981年,人事部门又从县直机关抽调26
名干部充实公社机关。1984年,本着配好配强原则,为乡镇配备缺编干部23名。1985年,为各
乡镇选调干部204人。其中从县直机关选派干部132人,大专毕业生43人,军队转业干部11人,
录用干部18人。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人均年龄由44岁降到40岁,大专毕业生增加
到144人,占乡镇于部总数的30%,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62人,占干部总数的13%。全县乡
镇干部实有人数478人,基本配齐。
几十年来,人事部门除为乡镇选调干部外,还为各行各业调配了大批干部。为加强对集体
所有制企业的领导,先后选派187名干部,充实到集体所有制单位。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
从外地调入干部136人,调往外地干部152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加强社会主
义法制建设,为公安局、检察院、法院选派干部16人。
二、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1952年,富裕县安置军队转业干部36名,荣复军人150名。1954年,安置部队转业干部15
名,地方武装部转业干部5名。其中15名安排在财贸系统,3名安排在区机关,1名安排在县政
府,1名安排在教育部门。1959年,安置部队转业干部39名,其中连职6名,排职33名。16名被
分配到农林系统,16名分配到财贸系统,5名分配到工业系统,1名分配到党群部门,1名分配
到教育部门。1961年,安置部队转业干部9名。1962年,安置部队转业干部19名,其中连职6名,
排职13名。1963年,安置支援商业工作的部队转业干部40名,其中副营职1名,连职24名,排
职15名。1981年,安置军队转业干部13名,其中团职2名,营职3名,连职6名,排职2名。同年,
根据中发[1980]3号文件精神,富裕县将1969年至1975年复员的62名部队干部,改为转业60名。
1984年安置转业干部1名。1985年,安置转业干部4名。近几年的转业干部多数充实到政法机关
和工商、税务部门。
在安置部队转业干部的同时,按有关规定适当安排了转业干部家属。在转业干部住房问题
上,也给予优先照顾,仅1981年至1985年,就拨给转业干部建房费8000元。
三、大学、中专毕业生安置
富裕县按照“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农村、面向工矿、面向基层”的分配方针,
结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用一致的原则,安置大学、中专毕业生2059人。
1951年,安置大中专毕业生5人,其中农业1人,教育4人。1953年,安置1人到行政部门。
1954年至1956年,每年安置3人。其中农业1人,教育5人,行政3人。1958年,安置7人,其中
工业、卫生、行政各1人,教育4人。1959年,安置4人,其中卫生1人,教育3人。1960年,安
置14人,其中农业3人,卫生、行政各1人,教育9人。1961年,安置17人,其中工业2人,卫生
8人,教育7人。1962年,安置26人,其中工业2人,农业8人,卫生7人,教育9人。1963年,安
置35人,其中农业9人,卫生10人,教育15人,行政1人。1964年,安置23人,其中工业3人,
农业8人,教育10人,卫生、行政各1人。1965年,安置18人,其中大专生11人,中专生7人。
1966年至1971年,富裕县共安置大中专毕业生246人,其中大专生150人,中专生96人。1972年,
安置264人,其中大专生儿1人,中专生153人。1973年,安置104人,其中大专生25人,中专生
79人。1974年,安置50人,其中大专生8人,中专生42人。1975年,安置96人,其中大专生3人,
中专生93人。1976年,安置144人,其中大专生28人,中专生116人。1977年,安置70人,其中
大专生34人,中专生36人。1978年,安置87人,其中大专生13人,中专生74人。1 979年,安
置143人,其中大专生29人,中专生114人。1980年,安置160人,其中大专生26人,中专生134
人。1981年,安置183人,其中大专生21人,小专生162人。1982年,安置113人,其中大专生8
人,中专生105人。1983年,安置137人,其中大专生12人,中专生125人。1984年,安置71人,
其中大专生19人,中专生52人。1985年,安置32人,其中大专生2人,中专生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