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各类教育

第一节 各类教育





一、私塾官学

清朝政府批准兴办教育后,富裕地区的地主、富农自筹款银,相继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宁年
站、十二里台、东房子、杨屯、来克等村屯办起私塾。1911年,富裕乡民办私塾达10处,宁年
乡7处。私塾所学多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

二、学前教育

1956年10月,县人委办起富裕县第一所幼儿园,教师3名,幼儿29名。1960年,幼儿园增
至4个班,学龄前儿童112名,教师11名。同年,县人委搬至铁东,在办公楼后院,成立幼儿班,
幼儿20余名,教师3名。

1967年,铁话和车站各成立1处幼儿园,幼儿80多名。1974年,县办的两所幼儿园,犬、
小班达6个,入园幼儿187名,教职员9名。园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1975年,富路公社富路大
队成立幼儿园。1977年,县设立幼儿教育工作指导站,指导全县幼儿教育工作。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幼儿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1979年,安居、塔哈、龙
生等大队先后办起幼儿园。1980年,县成立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办公地址设在县妇
联),负责学龄前儿童教育工作。年末,县城幼儿园(班)达32处,入园(班)幼儿总计1684名,
教师102名。农村幼儿班84个,幼儿4231名,教师110名。全县计有幼儿园(班)116处,入园幼
儿5915名,教师212名。

1981年,为了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富裕县注意抓了幼儿教师培训工作,配备中师毕业幼儿
教师4名。1982年,一些有条件的小学校办起83个学前班。县城办起幼儿园20所,45个班。入
园儿童1513名,幼儿教师48名。1983年,中师毕业幼儿教师达10名。1985年,全县共有幼儿园
35所,71个班(小学附设学前班9个),在园儿童3444名,教职工177名。

幼儿教育的巩固和发展,为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打下良好基础。幼儿园开设的课程有语言
(拼音、汉字)、计算、美术、音乐、体育等。

三、小学教育

民国初期,富裕地区私塾改为初等小学校。各校设一个班,1名教师,20多名学生。1910
年,宁年站初等小学校升格为高等小学校。各小学采用统一教科书,开设国文、算术、修身、
唱歌、体操等课程。1929年,富裕设治局计有小学14所。

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伪康德元年(1934年),富裕县有小学14所,903名
学生。伪康德5年(1938年),全县共有小学20所,35个班,38名教员,1576名学生。伪康德11
年(1944年),小学24所,47个班,56名教师,2278名学生。

1946年4月,富裕县对旧小学进行整顿,兴办新型小学23所,教师33人,学生968人。这些
学校认真贯彻公办民助方针,依靠耕种校田地解决办学经费,使小学教育得到发展,1949年,
全县小学达90所,教师153人,学生4909人。1951年,各小学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订的《小学暂行规程》,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教育。1952年,小学一年级
新生改为五年一贯制,施行五级分记分制。年末,小学达112所。1953年,在“整顿巩固、重
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指导下,富裕县对小学教育进行全面整顿,动员适龄儿
童全部入学。课堂教育,采用启发式,注意发挥直观教学作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
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教育,纠正教师兼职多,师生校外活动多等现象,提出教学工
作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通过整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1955年,小学网点下伸,在自
然屯办起民办耕读小学,村小学增加复式班级。1956年,富裕县在移民村增设小学,小学教育
事业迅速发展。1957年,在整风运动中,39各中小学教师被打成“右派分子”,送往工厂、农
村“劳动改造”。1958年,各小学将过多的劳动纳入教学计划,参加大炼钢铁等群众运动。教
学质量下降。这一年,小学增至153所,教职员工达402人,学生14433人。1961年,贯彻《中
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小学工作走上正轨。1964年,富裕县大力发展民办教育。1965年,全县
普及小学教育,达到念初小不出屯,读高小不出大队,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3%以上。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1966年,学校一些领导和教师被批判、揪
斗,校舍和大量教学设备被毁坏,学生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一片混乱。1968年,工宣队
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虽然号召“复课闹革命”,但是学校仍以“闹革命"为主。学生入
学率逐渐下降,1968年降至86%。1974年以后,学生入学率有所回升,但由于学校不断开展“
学大寨”、“基本路线教育”、“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活动,广大教师无所适从,教学质量无
法提高,在籍生、毕业生名不副实。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学教育逐步得到恢复和发
展。1977年,恢复升学考试制度,教学秩序逐渐好转,质量不断提高。1978年,富裕县认真贯
彻《小学教育工作条例》和《小学生守则》,学校教育有章可循,走上正常发展轨道。这一年,
富裕县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后为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平反了冤假错案,处理了历史遗留
问题,39名错划“右派”教师得到改正,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
疑。1980年末统计,全县小学达272所,下伸点98个,班级1215个,在校生42501名。城镇儿蛊
入学率达92.7%,农村达91%。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小学升初中平均分数比1979年提高20分。
各小学普遍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小学生守则》
教育,收到显著效果。学生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教学秩序良好,质量提高。当年,小学毕
业生升学率达到100%。1982年,各小学开始改革教学方法,提出课堂教学五项基本要求:教学
目的、任务明确,教材挖深掘透,教法得当,讲、读、练、议相结合;课堂结构严谨,设计科
学。教学效果显著。同时,各学校注意采用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力地提高了教学质
量。1984年,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全县小学进行分类办学、分类指导,巩固率、普及率、
合格率都有所提高。1985年末,全县共有小学187所,教学网点69个,班级1323个,在校生46212
名,教职工1855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3%,巩固率为91.6%,毕业率为91.5%。

附:

1929年前富裕地区小学校概况表




伪康德11年富裕县小学校概况表




四、中学教育

1950年4月1日,富裕县设初级中学班,校址在杨屯村。3名教师,43名学生。1951年,正
式成立富裕县初级中学,教师3名,学生91名。校址在今酱菜厂院内,校舍4栋31间。1958年,
初级中学开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改名为富裕县第一中学。同年,富路乡成立第二中学,
富海乡成立第三中学。这两所中学均属初级中学。3所中学共有教学班19个,在校生1192名,
其中初中生1101名,高中生91名。教职员52名。同年,富路、富海、塔哈乡各办起1所农业中
学。3所学校在校生217名,教师9名。1959年,二道湾乡、绍文乡也办起农业中学。1960年,
因经济困难,一些中等专业学校相继停办。第一中学迁至现址(原县人委院内)。同年9月11日,
成立富裕镇民办中学,校址在第一小学旧址。校舍为6间土平房。学校开设1个班,4名教师,
73名学生。1961年,富裕县贯彻《中学生教育工作条例》,将教学、科研、生产结合起来,取
得良好效果。第一中学第一届28名高中毕业生,全部考入上级学校。1962年,富裕镇民办中学
改称红光职业中学。塔哈人民公社成立一所初级中学。龙安桥公社办起一个农业中学班,学生
28名。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各公社农业中学相继恢复。“文化大革命”前夕,农业中学发展
到8所,在校生1450人。1966年7月,红光中学改为公办中学,10月迁至现址。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等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1966年7月,全县中学教师集训,学
校被迫停课。接着,各学校掀起“红卫兵”运动,成立造反组织,搞“大串联”。学生纷纷走
上街头,砸烂所谓的“封、资、修”,围攻、游斗、批判县里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教学秩序
混乱不堪。1967年,中学名义上复课,实际上只学些“语录”,搞“军事训练”。1968年,工
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中学六年制改为四年制(初、高中各2年)。班级仿照军队建制改为连、
排,取消原有教学班。1970年,农村中学交公社管理,取消二、三、四中名称。农业中学并入
各公社中学。同年秋,富裕县建立第三中学,开设8个初中班,教师16名,学生400名。1971
年,“四人帮”抛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污蔑“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事业,把教
师说成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臭老九”。在这股逆流的冲击下,学生更加放任自流,无
政府主义泛滥。这一年,各公社中学普遍增设高中班。但由于缺少师资,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
证。同年,红光中学改称富裕县第二中学。1972年,第三中学开设高中班。

粉碎“四人帮”后,中等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各中学调整、充实了领导班子和教师
队伍,恢复了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教学质量逐步提高。1978年,富裕县成立实验
中学,开设一个高中班,50名学生,10名教师。1979年,实验中学建设4100平方米教学楼。
1980年,实验中学教学班增至13个(初中班5个、高中班8个),学生681名,教师60名。1989年,
全县普通中学达13所(初中7所,高中6所),331个班(初中班294个,高中班37个)。在校生13950
名(初中12 022名,高中1928名)。1981年,富裕县调整了学校的内部结构。全县小学附设的初
中班,由上年的84处、152个班、5048人,调整到35处、48个班、1449人。初中山上年294个班,
12022名学生,调整到177个班、8272名学生。农村普通高中由4所,调整为1所。高中由上年的
6所、37个班、1928名学生,调整到3所、20个班、1059名学生。这次调整,对提高初中教学质
量和普及小学教育十分有利。1982年,富裕县对中学教育结构进一步实行改革、调整,确定第
三中学为农业高中,实验中学为重点高中。全县共有完全中学3所,在校生1283名。教职工615
人。1983年,为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确定实验中学为改革示范学校。

1984年,按照分类办学的原则,富裕县对中学布局进行调整,将原有34所带帽中学合并为
20所,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85年,全县普通中学达20所(中学8所、
初级中学12所),在校生13332名(高中生1799名,初中生11533名),教职工940名(专任教师715
名)。同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全省确定33所重点中学,富裕县实验中学为其中之一。

35年来,富裕县共培养初中毕业生59201名,高中毕业生17377名。1977年至1985年,1328
名毕业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五、专业教育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富裕分校 1980年8月15日,富裕县建立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富裕电
大工作站。电大第一年开设4个专业班:英语专业班,招收215名学员,化学专业班,招收8名
学员;物理专业班,招收13名学员;数学专业班,招收10名学员,学制3年。1982年,电大开设
中文专业班,招收学员118名。这一年毕业51名学员。1983年,电大开设4个专业班:党政干部
班,学制2年,招收学员46名;工业会计班招收学员26名,工业企业管理班招收学员21名;商
业企业管理班招收学员12名。这年毕业91名学员。1984年,电大招收1个二年制党政干部班,
学员49名。这年46名学员毕业。

1985年,成立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富裕分校,招收3个专业班:党政干部班,学员39名;
中文班,学员54名,档案班,学员16名。这年85名学生毕业。至1985年底,电大富裕分校毕业
学员总计273名。

技工学校 富裕县技工学校创办于1979年,设无线电、钳工、农机3个专业班,学制2年。教
职工26名,学生120名。校舍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其中寝室6个,食堂1个。1980年,技校
开设制酒专业班。1984年开设酿造专业班,校舍建筑面积增加到2365平方米。到1985年,技工
学校共招收学生744名,毕业553名。1985年,技工学校教职工32名。其中校长1名,副校长2名;
在校生203名。

职业高中 富裕县职业高中的前身是职业班。1980年8月,第一中学附设3个职业班,分3个
专业:美术班,40人;财会班,40人;无线电班,80人。专业课教师7人。1982年7月,毕业120
人,剩下40多人并入第二中学。1984年,第二中学的专业班迁到第六小学旧址。同年,招收部
分新生,增设裁剪专业,教职工12人。同年9月1日,职业高中独立设置,校址设在原第六小学
校旧址。占地13050平方米。教室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招收对象为城镇初中毕业生。

附: 普通中学发展概况表




1985年县属普通中学概况表




注:此表不包括县城农、职业中学和5所农村戴帽中学。

建校初期,开设服装专业,3个教学班。在校生120人;教职工12人,其中专业教师1人。
1985年,学校增加汽车驾驶修理、财会两个专业班。在校生117人;教职工18人,其中专业教师
5人。服装专业备有28台缝纫机,1台码边机,5把电熨斗,开设1处服装加工门市部,对外加工
高、中档服装及体育用品,家庭用海棉垫等。

汽车驾驶修理专业,开设汽车构造、汽车修理、汽车驾驶等专业课,聘请县运输公司技术
人员任兼职教师。

财会专业讲授东北三省财会教材,备有计算器3个。

1985年,职业高中招生92人,毕业62人。

农业技术高中 1984年11月,富裕县成立农业技术高中,位于县城南6公里处的哈川站西侧,
占地20万平方米。1985年,学校有2个年级,3个教学班,在校生145人,教职工23名;开设园艺、
农学、畜牧8个专业。学校实习基地10公顷,防护林1400延长米,电机井2眼,管道式喷灌机1台。

园艺专业基地建300平方米温室1座;340平方米钢架大棚2座;小苗圃1个,培育垂柳、桃
红等7000余株。两年来,师生共栽植樟子松、云杉、落叶松、银中杨、小新杨、小黑杨、垂柳、
旱快柳、丁香、桃红、黄花银冬、柳叶绣线菊、葡萄等各种苗木共25000株。学校教师从实际出
发,对专业课教材进行修改,同时改革教学形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走出校门,就能把
学到的技术应用于生产,为繁荣家乡经济服务。

卫生进修学校 富裕县卫生进修学校创建于1976年,校舍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教具110件。
1985年,卫校教职工23人,学生142人。几年来,卫校共培训医务人员578人,毕业564人。同时
卫校办各类卫生专业班12期,大专班3期,医疗护士专业班8期。

六、业余教育

农民夜校 人民政权建立初期,为了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适应建设新中国的需要,富
裕县兴办冬学。1946年,办冬学8处,364名青壮年参加学习。1949年,冬学发展到6处,2745
人参加学习。1952年,富裕县成立扫盲委员会,大张旗鼓地开展扫除文盲活动。各村、屯纷纷
成立民校,组织农民学习。1457人参加常年学习。全县确定统一脱盲标准,即认1500字,会念
通俗读物,能写简单便条和记帐。1953年,举办“速成识字法”训练班,742人摘掉文盲帽子。
1955年,为加快扫盲进度,各民校根据学员水平,分别设扫盲班、阅读班、突击识字班,初小
班和高小班。1957年,富裕县建立扫盲协会。1959年,扫盲协会改称工农教育委员会。全县参
加扫盲学习人数达12462人,其中学习汉语拼音的6622人。年末,5837人摘掉文盲帽子,准予毕
业。8890人转入常年学习,占全县青壮年总数的94.7%。

1964年,272个生产队办起政治、技术,文化三结合学校140处,设立扫盲、高小,初等会
计、农机、农技班(组)338个,参加学习人数达45044人。“文化大革命”前夕,全县农村“三
结合”学校达416处。通过学习,3445人达到高小文化程度。“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业余
教育停办。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业余教育重新恢复。1980年,全县成立农村
业余中等技术学校15所,学员361人,专兼职教师22人,业余中学1所,学生141人,专兼职教
师11人,业余初等学校34所,学员789人,小学班18个,学员438人,扫盲班16个,学员351人。
1981年,农村101个生产队开展业余教育,45个生产大队办起民校。扫盲班114个,学员2165人;
初等文化班10个,学员2406人;业余初中班40个、,学员862人,实用技术班39个,学员1151
人。全县6584名农民参加业余学习。民校教师137名。校舍面积4990平方米。

1985年,农村有22640名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学习,5971人参加扫盲学习。农村文盲由1932
年的12688人下降到5650人。文盲率为4.33%。

职工文化补习学校 1951年,富裕县成立职工文化补习学校。设高孝初中各两个班,学员
142人。配备4名教师,每晚在原街基小学授课。1957年,文化补习学校增加1个初中班,教师增
至8人,参加学习人员524人。1960年,实行企业办学,各企业普遍成立业余文化学校,开展多
种学习活动。1963年,职工文化补习学校恢复,教师18人。至1966年,富裕县共开办职工教育
292个,学员达12669人次。“文化大革命”中,职工教育陷于停顿状态。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至1980年,富裕县举办政治、文化、业务等职工培训班152
期,学员6150人(次)。一些科设职工教育股,配备专职教育干部。1980年,县设置工农教育办
公室,职工业余教育走上正轨。

1981年至1985年,富裕县共办职工文化补习班264个,学员人数达11919人次。文化补课合
格6540人,合格率达84.8%。技术补课合格3131人,合格率达80.5%。青壮年文盲、半文盲职
工由1982年的49%下降到2.6%。初中文化程度职工由24%上升到65%。一、二级工人总数由
34.8%下降到6.79%。职工素质有很大提高,被市评为职工教育先进县。全县成立商业、粮食、
经委、物资、二轻、工会、县社、卫生、农机等9所职工学校。许多基层单位都开辟了职工学习
专用场所。职工教育校舍面积达3720平方米。专职教师29人,长期聘用兼职教师47人。

干部政治学校 1953年7月,富裕县成立干部政治学校,设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学习《
革命读本》等,高级班学习《政治经济学》、《实践论》、《矛盾论》等。学校每天早晨上班
前授课2小时,采取讲课、辅导,讨论、自学、写心得笔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1958年,政
治学校撤销。

七、特殊教育

1960年9月28日,富裕县建立聋哑学校。校址在今第三小学院内。建校初,学校有教室6间,
教师2人,学生7名。学制十年,后改为八年。1962年,教职工增至5人。1968年,学校迁到现址,
教室10间。学生增至30多名,分4个班,教职工10人。1970年,在校生50名,6个年级,教职工22
人。为便于学生就业,学校先后办起木工厂和缝纫组。1975年,学校新建砖瓦结构校舍25间,
700平方米。1980年,学校在校生达70名,教职工24人。1984年,聋哑学校新建砖土房360平方
米,在校生84名,教职工24人(专业教师11人)。1985年,在校生89名,教职:3226人(专业教师
11人)。

八、少数民族教育

富裕县是个多民族聚居县。原依克明安旗旗府设在今富裕县富海镇大泉子村。人民政权建
立以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十分落后。

民国16年(1927年),柯尔克孜族聚居的五家子屯办起官学,学生20名。民国19年(1930年),
依克明安旗成立初级小学校,教员4名,学生120名。“九·一八”事变后,学校停办。伪康德
3年(1936年),学校复课,改名为依克明安旗启蒙小学校。同年,东塔哈、后八家子、西新屯
相继成立初级小学校。伪康德5年(1938年),启蒙小学校改称大泉国民学校。同年,后八家子、
西新屯小学并入大泉国民学校。教员5名,学生161名。伪康德7年(1940年),依克明安旗增设国
民优级学校,教员8名,学生184名。康德12年(1945年),设后八家子国民分校,教员2名,学生
52名。

1946年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在整顿原有少数民族学校的同
时,新建一间房、库木屯,三间房、五家子、勤联、大高粱、曙光等8所少数民族学校。1953
年,少数民族学校发展到14所,41个班。满族、达斡尔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学

附: 少数民族教育基本情况统计表




生达665名,教师42名。省地、县多次拨款新建或扩建少数民族村学校,置办教学设备,改善
办学条件。1965年,民族小学发展到19所,在校生1341人,教师77名。

“文化大革命”时期,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以后,少数民族
学校逐步走上正轨。为便于小学毕业生继续升学,各校陆续开设初中班。

1980年,县实验中学开设1个少数民族初中班。全县共有少数民族学生2447人。蒙古族、满
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大学生,有的还考入了北京的大学。

1982年,一些少数民族学校增设少数民族语教学课程。体育课增加适合少数民族特点的摔
跤、采珍珠等活动。这一年,全县有少数民族小学13所(满族4所、柯尔克孜族2所、达斡尔族7
所),在校生1332人;中学2所,在校生178人。教职工104人。

1985年,少数民族小学14所(满族4所,柯尔克孜族1所,达斡尔族9所)。在校生1089人,
教职工73人。少数民族中学3所,高中生40人,教职工12人。此外,在普通中、小学中,有少
数民族小学生1102人,教职工76人,初中生364人,高中生6人,教职工39人。同年9月,富裕
县建立民族中学,开设4个初中班,208名学生,28名教职工。教室344平方米,宿舍344.2平方
米。食堂22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