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教育管理

第三节 教育管理






一、管理机构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富裕地区教育事宜由龙江府劝学所管理。

民国14年(1925年),各县劝学所改为教育局。民国18年(1929年),富裕设治局教育事宜
由内务局教育股负责。伪满时期,县公署教育股管理教育。

1946年4月,富裕县政府成立教育科。1947年5月,教育科与民政科合并为民教科,负责全
县民政和教育工作。各区配备文教助理。1950年7月,设置文教科,工作人员5人,主管文教卫

附: 中小学教职工概况表




生事业。1955年,文教科编制17人,内设小学视察组、财会组、扫盲办公室,另外配人事干部
1名。1956年12月,教育科从文教科中分出,单独设置。1958年4月,教育科和文化科再次合并,
称文教局。1959年3月,文教局改称文教卫生部。同年7月,文教卫生部又改为文教局,编制10
人,下设人秘科、普教科、业教科。1962年9月16日,文教局改为文教科,下设政治处、工会、
视察员等。“文化大革命”开始,文教科被撤销。1966年8月,成立文教革命委员会。1970年2
月,文教科恢复,编制10人。1975年,文教科编制16人,下设政治处、教育股、工会。

1979年11月10日,文化科、教育科分设。教育科下设政治处、工会、教育组、改革办、业
教办等。1980年,教育科设科长1人,副科长2人。科内设教育股、双勤股、计财股,人事股、
监察员、视察员、招生办。1984年1月14日。教育科改称教育局,设局长1人,副局长3人,下
设人秘股、计财股、普教股、双勤股、职教股、招生办、工会,编制16人。1985年,教育局设
正、副局长3人。局内设人秘股、计财股、普教股、双勤股、职教股、生产股,行政编制16人。

二、教育经费

人民政权建立初期,县城完小的教育经费山县财政拨给。各区、村小学校职工以粮油代薪
金,大部分由群众负担,县里适当补助。学杂费做为学校辅助费用,不上缴。1949年,各乡完
全小学校经费主要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勤工俭学的收入做为补充。各村小学实行民办公助。
一部分经费由社队自筹,一部分经费由地方财政拨给。公助部分逐年增加。

1958年以后,巾、小学经费都以县财政拨款为主,勤工俭学收入和学杂费为辅。近年来,
除国家拨款外,富裕县还实行多渠道集资办学。1969年,全县教育经费开支67.7万元,1973年
109万元,1976年142.9万元,1978年146.8万元,1980年195.9万元。

三、勤工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中、小学普遍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不仅补充了教育经费的不足,
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德。农村小学种校田地,每校种几十亩。各学校还植树造林。
1952年,学校勤工俭学收入7900元,造林15万亩。

1958年,中、小学掀起勤工俭学活动高潮。许多学校扩大农业生产基地,开荒种地、植树、
种药材,发展副业生产。这一年各学校总计种地2980亩,产粮26万公斤;办木器、草绳等小型
工厂7个,各项经济收入计12.6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开展学工学农活动。1971年,中、小学办农林牧场193个,种
地7158亩,产粮5万公斤,收入1万元,办印刷、机械修理、玻璃仪器等校办工厂13个,总产值
5.3万元。

粉碎“四人帮”以后,教育部门设专人负责勤工俭学工作,勤工俭学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全县开展勤工俭学学校达158所。校办农场127个,职工19人,农林牧副业用地总面积15000亩。
产粮37万公斤;养大牲畜8头,猪42头,羊50只,禽1755只;养渔池1个,水而30亩;植树造林
36.3万棵,果园1个。1985年,勤工俭学农业总产值24.1万元,纯收入19.8万元,其它收入26.4
万元。校办工厂5个,全年总产值25万元,盈利7万元。除工农业生产外,各学校普遍开展修建
校舍、制作教具、美化校园等活动,创造价值达120多万元。

附: 教育经费支出一览表




中小学勤工俭学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