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层
第二章 地质
第一节 地层
全境位于小兴安岭伸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各类地层中以新生界第四系
最为发育,前第四系地层被第四系地层所覆盖,特殊地域偶有前第四系地层零星出露。
一、中生代上白垩系四方台组
该层分布于境内东南部克山镇附近。为猪肝色粉砂质泥岩、青灰色粉砂岩和深灰色粉砂质
泥岩互层。含钙质结核及薄层泥灰岩、砂砾岩透镜体,具层理,其中有动物化石,岩层平缓,
倾角3—5°,与上覆地层成不整合接触。其出露剖面由下至上为: a、浅黄色粉砂岩与灰绿色
泥岩互层。岩性松软,厚0.1—0.2米。
b、黄白色粉砂岩,疏松、泥质微胶结,分选较好,粒度均一,具紊流交错层理与铁质浸
染条带。含淡水蚌壳。厚6米。
c、泥质粉砂岩与泥岩(灰绿色和咖啡色)互层,含钙质结核(粒径5一10厘米)及泥岩碎块(
粒径5厘米),厚1.5米。
d、粉砂质泥岩,咖啡色,块状,松软,厚0.6米。
e、粉砂质泥岩。砖红色、块状、松软,厚1.4米,间夹0.2米灰绿色薄层泥岩。
f、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及泥岩,含小砂砾,厚0.3—0.4米。
g、黄白色细沙岩,厚0.1米。
h、钙质砂岩,暗棕褐色,坚硬,微显层理,局部为泥灰,岩透镜体。
i、灰黄及灰绿色泥质粉砂岩,松软、破碎,为强烈风化带,上覆第四系下更新统砂砾石
和亚粘土。
二、新生代上第三系依安组
该层分散在境内西部,有局部出露。按钻孔揭露之岩性特点及沉积环境上的差异,分为3
段。
a、下段(Ny1),灰绿、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含碳屑及植物化石,坚硬,有斑
驳,具浅湖盆相的特征,局部夹有灰白色、青灰色中粗砂岩及砂砾岩,有韵律,厚110米。
b、中段(Ny2),灰白色(局部有紫色斑驳)粗中砂岩与青灰色粉砂岩,高岭土质胶性,含小
砾石及碳屑,具交错层理,分选不好,成分单—,多为石英及半风化的长石,结构松软,为浅
湖盆相及河流相沉积,有韵律,厚110米。
c、上段(Ny3),灰黑色泥岩及浅灰色泥质粉砂岩。松软、块状,含褐煤层。为河漫滩相及
泥炭沼泽相,有明显的韵律,厚80—100米。
该区因系内陆盆地边缘,沉积物为此盆地中心较粗的砂砾岩、泥质粉砂岩及含褐煤的泥岩。
局部岩相变化大、粒径粗细不一,总厚度达300—350米。系连续沉积与白垩系地层成不整合接
触。
西城钻孔剖面(Ny1)由下至上为:
a、灰白色砂砾岩,高岭土质微胶结,间夹蒙脱石质泥岩,揭露厚度7.15米。
b、灰黄色泥岩,局部被铁质浸染,含阔叶化石,厚2.68米。上覆第四系上更新统——全
新统冲积——洪积砂砾石(厚37.22米)及薄层亚粘土(厚2.95米)。
山弯钻孔剖面(Ny2)为浅灰、灰绿及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互层,具波状
层理,岩性松软,夹褐煤层,揭露厚度45米。
三、第四系下更新统洪积冰水沉积砂砾层
主要分布境内东部山前倾斜平原上,零星出露于克山镇、河北乡新大村(范家岗)及鏊龙沟
北岸一带,一般高出当地基石30—50米。局部出露于沟谷两侧。该层厚度变化大(2—15米),
多呈断续状分布,其岩性为砖红、棕红色微弱胶结的砂砾层夹亚粘土和细砂层透镜体的综合岩
层。砂砾层中约85%为砾石,10%以上为粗细砂,并含极少量粘土。细砂层中也含少量砾石及
微量粘土。砾石主要为细晶岩、流汶岩、石英岩、蛋白石等坚硬物质。大者直径可达15厘米,
一般在2—5厘米左右。砂的成分主要为石英。该层层理清楚,交错层发育,局部含铁质结核。
四、第四系中更新统下部冲积洪积砂砾层
该层分布境内西部、北部的山前倾斜平原,零星出露于西联乡四合村、西城镇、北联镇建
设村等,多沿沟谷边坡出露。受古地形控制,其厚度变化规律为: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变厚(3—
17米),而在境内最西南部趋于变保岩性为黄褐色、灰白色砂砾层,松散,含砾石40—60%;
其余为粗中砂,成分以石英为主,并含有较多高岭土及蒙脱土质成分。该地层下伏为第三系依
安组地层,上部覆盖有中更新统上部亚粘土层。局部地区则直接被上更新统黄土状亚粘土或亚
粘土覆盖。
五、第四系中更新统上部冲积洪积亚粘土层
分布范围大致与中更新统下部冲积洪积砂砾层一致,在鳌龙沟南岸团结屯附近没有中更新
统下部砂砾层分布,而接受了本层的堆积,但是在曙光乡庄河村(后龚家屯)、靠山村(蔡家屯)
等地的中更新统下部砂砾层之上则缺少本层的沉积,除此以外,境内西部和北部的各钻孔中此
2层均有揭露。
本层自东北向西南增厚,大致在5—35米之间,以红光镇(克山农场)1分场4队钻孔中揭露
最厚,各为37.57米、32.29米。岩性为黄褐色、杏黄色或灰褐色亚粘土层,其中夹细砂薄层。
含铁锰结核及铁钙斑点,干时硬而致密,成块状或层状。与上覆之上更新统黄土状亚粘土在结
构上有明显区别。本层大部分直接覆盖于中更新统下部砂砾层之上,据团结屯钻孔揭露,本层
与第三系依安组地层直接接触,两者之间为不整合关系,其上覆地层为上更新统冲积洪积层。
六、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洪积层
分布于山前倾斜平原,厚度变化规律为:鳌龙沟北岸地区南北部均较薄(小于5米),向中
部逐渐增大(10—15米);鳌龙沟南岸地区北部较厚(大于15米)。向东南逐渐变薄(小于5米)。
测区东部(王家窝棚屯——移民屯连线以南及同立——西合屯连线以东),沉积物主要为黄
褐色亚粘土,含砂粒。鳌龙沟北岸和克山镇一带的亚粘土中含砾石。系附近下更新统砂砾层受
剥蚀后搬运堆积而夹杂于亚粘土中。测区西部(上述分线以西)沉积物为黄褐色黄土状亚粘土,
具有大孔隙和垂直节理,粉土颗粒达60—80%。偶夹钙质结核及白色盐类菌丝体。
本层在西部地区直接覆盖于中更新统上部亚粘土之上;在中部和北部则多与中更新统下部
砂砾直接接触;部分地层与第三系依安组地层接触。
七、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洪积砂砾层
分布西部泰西河、老阴沟及巨河屯、后大来廷等4条宽谷中(仅泰西河下游在雨季有地表径
流)。沉积物厚度。宽谷上游为10米左右,下游可达50米以上。与下伏第三系依安组中、上段
泥岩成不整合接触。
岩性在沟谷上游自下至上为:
a、棕黄色砂砾层,松散,分选不好,砾石含量50—90%,直径0.2—3厘米。成分为石英
岩、中酸性火山岩,余为粗中砂,局部夹亚粘土薄层。厚度4—10米。
b、黄褐色亚粘土,致密,粘性大,夹锈黄色铁质斑点。局部含小砾石。厚度2—3米。
岩性在沟谷中上游自下至上分为3层:
a、砂砾层,灰白一浅灰色。分选性差,砾石含量20—50%,颗粒呈米棱角状,成分为石
英岩及中酸性火山岩,余为粗中砂;另外含有较高高岭土成分。为半胶结状,明显交错层理。
厚度5—25米。
b、中粗砂层,灰白——浅黄色。松散。局部含高岭土。夹少量小砾石。成分以石英为主,
次为长石和黑色矿物。厚度5—25米。
c、亚粘土层,黄褐色。致密,粘性和塑性较强,有棕黄色铁质斑点,底部含砾石。厚度2
—4米。
八、第四系全新统下部冲积层
分布河谷平原一级阶地。其岩性和厚度因讷谟尔河与乌裕尔河地区各有差异。
讷谟尔河地区自下至上为:
a、砂砾层,棕褐——浅黄色,松散,分选性差。颗粒多呈半棱角状。砾石含量占50%,
直径多在0.5—2厘米,最大可达5厘米,成分为变质岩及中酸性火山岩,局部夹灰白色中细砂
层。厚度5—22米。
b、亚粘土,棕黄色,致密块状,多含砾石,具铁质浸染带。厚6—10米。
c、黄土状亚粘土,棕黄色,大孔隙和垂直节理发育,夹铁锰结核,含小砾石。厚度2—15
米。
乌裕尔河区河北乡新联村(小郑家窝棚)钻孔自下至上为:
a、亚粘土夹砾石层,灰绿色,砾石约占30—40%,粒径1—2厘米。厚2.5米。
b、亚粘土,黄褐色,致密,粘塑性强,含少量砂砾和铁质结核。底部为黑灰色淤泥质亚
粘土。厚度13米。
c、黄土状亚粘土,互粘层之下有砂砾层分布。厚度在3米左右。
九、第四系全新统上部冲积层
分布在讷谟尔河、乌裕尔河和鳌龙沟漫滩区。讷谟尔河漫滩区自下至上为:
a、砂砾层,棕黄色,分选性较好。砾石含量占50%以上。直径多在0.5—1厘米之间,局
部夹薄层亚粘土透镜体。厚度7—13米。
b、亚粘土,黄褐——黑褐色,含砂砾及铁质结核。厚度1—4米。
乌裕尔河漫滩区自下至上为:
a、砂砾岩。棕黄色——灰白色,砂石含量占50 9/6。余为粗砂。厚度2—4米。
b、砂层。棕黄色,以中粗砂为主,以石英为主要成分。厚度1.5—2.5米。
c、亚粘土,灰褐色,含铁质结核及砾石。厚0.5—3米。
鳌龙沟漫滩区,据下游钻孔揭露,底部为2.69米黄色细砂。中部为3.82米黄色砂砾层,上
部为2.68米的灰黑色亚粘土层。
十、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沼泽沉积层
分布在东部鳌龙沟等沼泽化宽谷中,其岩性主要为灰、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下部细腻,
含大量有机质和腐烂的残骸,具强烈腥臭味。厚度0.5—2米。
十一、第四系全新统坡积洪积层
见于北联镇北合村(张家店屯)一带的常年有水宽沟两侧斜坡及蝌蚪状支沟中,为暂时性水
流作用及重力作用堆积而成。岩性不一:北兴工胜村(石头井子屯)附近为灰黄色亚粘土。间夹
玄武岩块及砂砾石,含量20—40%,厚1.5米。南部曙光乡靠山村(高凤海屯)一带为黑色亚粘
土与亚砂土互层。沟口及坡脚的坡积洪积泥流堆积物具明显的微细层理,堆积作用现今仍非常
活跃。本层在克山镇东大沟、西大沟等地亦有所见。
十二、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坡积层
普遍发育在较小的无水干沟中,由季节性表流冲刷堆积而成,沉积物为黑色亚粘土夹少量
砾石。局部有粉砾参杂。厚度0.5—1.5米。其下偶见有次生黄土状亚粘土,粉土含量极多,小
孔隙及薄层理发育。厚度0.5—1米。该层在测区东部多盖于上更新统亚粘土之上,西部则直接
覆盖在全新统砂砾层之上。
十三、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
见于鳌龙沟东兴屯一带的宽谷坡上。岩性为黄褐色亚粘土,块状具小孔隙。局部夹有少量
小砾石,偶见铁锰结核。厚度0.5—2米。
十四、第四系残积层
见于北兴镇东南尖山子周围,面积约5平方公里,由亚粘土夹玄武岩碎块组成。克山镇附
近亦有零星的残积粘土分布。本层厚度0.3—1.5米。
十五、第四系下更新统玄武岩
分布于北兴东南尖山子一带,形成孤立的火山丘及熔岩台。局部被沟谷切割,形成基岩陡
坎,出露在北兴镇采石场及前蔡家北之宽谷东侧。玄武岩结构分为两类: a、褐红色气孔状玄
武岩,气孔内有二氧化硒及钙质充填物,矿物成分可见黄绿色橄榄石及柱状辉石组成之粒状斑
晶,其余为隐晶质及玻璃质。
b、灰黑色层状玄武岩;见于北兴镇工农村及采石场一带。具有明显的层状节理,结构致
密,矿物成分同上。
上述两种玄武岩属同期异相产物。玄武岩上覆盖上更新统冲积洪积亚粘土,下部与第三系
依安组上段泥岩成不整合接触。尖山一带玄武岩上覆中更新统下部砂砾石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