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城
第三章 县城 乡镇
第一节 县城
一、沿革
克山县城最早称之为“察霍勒”,是蒙语“水鹳鸟”的译音。此名始于清初。顺治年间,
朝廷对黑龙江地区实行封禁,使嫩江平原、乌裕尔河和讷谟尔河广大流域,灌莽丛生,一片荒
原。清顺治十年(1653年)以后,因沙俄侵扰,居住在精奇里江和牛满江一带的达呼尔(今达斡
尔)、索伦(今鄂温克)等族人民被迫迁到嫩江流域以及乌裕尔河和讷谟尔河流域。清政府为加
强边疆的防务,于清康熙六年(1677年)把这些游牧民族编为29个佐。统称为“布特哈”打牲部
落。兹后又设“布特哈总管衙门”,统理这一带的军务和生产。克山境域隶属“布特哈”打牲
部落腹地,且由于乌裕尔河沿岸沼泡连绵,牧草肥美,蒙古、达呼尔、索伦等民族在此游牧狩
猎,造屋定居,日久渐成屯落。当时这里水鹳鸟成群,蒙语称之为“察霍勒”,日久年深,遂
演变成地名。
清末民初,克山县城定名为“三站”。清光绪末年全面放荒招垦,人烟渐趋稠密,蒙古、
达呼尔等民族用皮张山货与商贩交换丝绸、布匹、糖、茶等生活用品。商品交换兴起,随之出
现客店、集市、酒坊、饭铺,“察霍勒”屯形成一处小集镇。但因地处北疆荒原,臻草没人,
沼泽塞途,垦户上荒受到限制。冬季大雪阻路,夏秋水流遍野。为方便垦户北上,加快土地开
发,清政府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修竣布海官道(布特哈—海伦),沿途设立4处驿站,“察霍
勒”屯设为“三站”,并建立干事公所1处,调配兵丁30名,由驿官调遣。从此“察霍勒”屯
为“三站”之名所代。
布海官道修竣后,“三站”一带所产粮食即可运往海伦转送各地;垦民所需农具、活用品,
也从京城、奉天等地源源运来。内地商人纷纷投资设铺,手工作坊陆续兴起,居民逐年增多,
地面渐趋繁荣,“三站”由此兴拢到1913年(民国2年),讷河县辖治时在此设察霍镇,拥有居
民千余户。1914年,在察霍镇丈放街基,规划出长、宽各3里3绳,成291 600方丈的正方形城
镇。周围掘有土壕,四面各辟一门。兹后,“察霍勒”和“三站”名称在民间习常使用。由于
草莽初辟,街道坎坷,南街漂垡遍地,北街灌木丛生,街头巷尾尚有连片蒿塘。1915年(民国
4年)设治,因衙署未修,暂将治所设于二克山镇、(今克东县城),同年9月迁至“三站”。自
此,“三站”遂为克山县城。当时城内居民1 223户、8 232人,工商业42家。
自设治后,“三站”确立为县城,成为统管3个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是第1
自治区和第1警察行政区(县设6个警察行政区)治所驻地。1922年(民国11年),修筑高2.3米,
宽1.3米,周长6.6公里的土垡城墙。墙外挖掘宽2.6米的护城壕,筑4个城门,四周设有12座炮
台以备防守之用。1929年(民国18年),克东、德都分别设治,克山重划5个行政区后,县城仍
兼第1区所在地。1 931年(民国20年),按4个方隅将县城划为4个镇,东南隅为第1镇,东北隅
为第2镇,西南隅为第3镇,西北隅为第4镇。后改称克勤镇、克俭镇、克礼镇、克让镇。每镇
设员管理,使县城行政管理日趋完善。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进一步强征民力整修城墙,
增加4门警察分所机构,把县城作为其军国主义统治的中心集镇,变成掠夺中国财富的重要据
点,进行奴化教育的阵地。
然而,克山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自民国初期,这里即有进步书刊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抗日战争时期,县城内有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抗日联军及各方爱国军队曾多次攻克县城,
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1933年(伪大同2年)实行保甲制后,设
县城保,下辖103甲(含附甲)。1 417牌。1938年(伪康德5年)取消保甲制度,建立街村制后,
县城为克山街公所驻地。为加强街政建设,除设街长、副街长外,在街公所内设庶务系、行政
系、财务系等职,雇员达20余人,并配有自卫团、消防队、卫生队等机构。街辖四至,东至郑
家村,西至古城村,南至莽鼐村,北至古北村,总面积38.40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2.724平方公
里)。为强化军国主义统治,日本侵略者在县城内设立政治、军事、经济等专制统治机构外,
还专门设立吏员讲习所,为其培养、训练基层骨干。1939年(伪康德6年),将县城内划分东南、
东北、西南、西北4个区239牌,每区置区长1人(名誉职员)。各区亦设义勇自卫分团,置正、
副分团长。又以街属范围扩大,事务繁冗为由,将城内每区划为9个分区,计36个分区,设置
分区长36人。形成除四周城壕街外,由60条区段街道把城区切割成为整齐划一的36个行政分区,
进一步强化了城区行政管理。
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同年11月21日成立克山县民主政权,克山镇为其驻地。1946年,
全县划15个行政区,将克山街划为第1区:第2区、城郊区(下辖城东、城南、城北及城西1村、
2村)。1948年,县城内两区合并为城关区。1952年改为1区,城郊区改为4区(下辖村互助组)。
1955年10月改称克山镇人民委员会。1958年成立克山镇人民公社,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和5个生
产管理区。1962年将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下辖33个生产队。1968年成立克山镇革命委员会。
1980年改称克山镇人民政府。
二、现 状
克山镇座落在县境南部,乌裕尔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25°53′,北纬48°5′。县城
南距省城哈尔滨300公里(公路),西南距齐齐哈尔市175公里(铁路),东距北安市56公里(铁路),
距克东县城47公里(公路),南距拜泉县城51公里(公路),西距依安县城46公里(铁路),西北距
讷河县城124公里(公路),东北距德都县城101公里(公路)。镇境南与双河、河南等乡隔乌裕尔
河相望,东与河北乡新民村接壤,北同古北乡东胜村交界,西与古城镇新好村毗邻。总面积27.2
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办事处,44个居民委员会,307个居民组,5个村民委员会,25个生产合
作社以及镇属企事业单位。1985年。全镇人口为19646户、75143人,其中农业人口7 977人。
有汉、蒙古、回、壮、朝鲜、满、白、达斡尔、锡伯等9个民族。
镇内交通十分便利。齐北铁路自西向东横穿县城,通往邻县的公路四通八达,形成联结省、
市和邻县的交通网。克山火车站为克山县、拜泉县、国营克山农场通往全国各地客货运输中转
站,亦是11个驻军农场粮豆薯外运的始发站。有3处汽车客运站,个体运输站点星罗棋布,有
班车通往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龙凤、拜泉、讷河、依安、克东、五大连池、克山农场及
各乡镇和大部分村屯。
城区建设不断向外拓展,面积已达10.7平方公里,是旧城区的3.9倍;现有街路56条,总
长46公里,其中交通干道10条,巷道46条。高标准的混凝土路面积10万平方米。镇北部、南部、
西部为工业区,厂房林立;中部为商业区;西北部的城西街为新开辟的居民新区。全镇现有机
关、工厂、企业、学校、住宅楼房89幢(其中最高为6层)。
昔日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工业和手工作坊,已经被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工
厂所代替。县城拥有化学药品、橡胶加工、农机制造和修理、工业设备制造、电子、五金制品、
建材加工、食品、纺织、皮革、缝纫、造纸、印刷等工业企业107家。其中较大的企业有省、
市属的肉类联合加工厂、黑龙江挂车厂以及县属的亚麻纺纱厂、亚麻原料厂、医药原料厂、水
泵厂、农业机械厂、水泥厂、啤酒厂、白酒厂、农具修造厂、棉织厂、乳品厂等。1985年总产
值8 900余万元。县城又是工业和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有全民和集体零售商店137家(不含
批零兼营),个体有证商户703家,每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3亿元。全民和集体饮食服务单位56
家,个体有证饮食服务业262家。占地1万余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座落在城区的西部,建有3 000
多平方米的钢架结构封闭式售货大厅和2 200平方米的营业大楼,年成交额稳定在100万元左右。
地处镇西的克山师范专科学校。是一所省属大专学校;克山一中为省的重点高级中学;有
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农业、职业高中2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小学11所,幼儿园5所(
未包括单位和个体幼儿园);还有教师进修学校、电视大学克山分校、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职
工培训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有广播电台、电视转播台、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电影院(3座)
以及地处城西新区占地4.5万平方米。可容纳2万人的体育活动中心。医疗卫生设施有县人民医
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干部疗养所、卫生防疫站、结核病防治所、药品检验所、克山镇卫
生院以及企事业单位自设的卫生所(室),共有病床607张。
镇内有科研和科学普及推广机构6所。其中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小麦研究所、马铃
薯研究所;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克山水土保持实验站;县属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研究所
等科研单位;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及其所属12个自然科学学会、4个专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