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民族

第二章 民族 姓氏

第一节 民族




  

  一、民族构成及分布

  设治以前,境内为达斡尔、鄂伦春、索伦(鄂温克)等民族聚居、游猎的地方。随着放荒招
垦,草原、森林减少,汉族人口不断增多,少数民族不习惯定居、务农,而逐渐北迁。到建县
时,汉族人口占境内人口的80%多,剩余的少数民族亦相继迁徙到大、小兴安岭林区边缘地带或
本民族聚居地方。

  新中国建立后,亦有一些少数民族先后迁入克山县定居。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县
总人口为157 189人,其中汉族有1.53 029人,占97.35%;满族有3 828人。占2.44%;朝鲜
族有163人,占0.10%;蒙族11 1人,占0.07%;回族57人,占O.036%;达斡尔族仅1人。到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为295 399人。其中汉族288 072人,占97.52%;满族
有6 368人,占2.16%;回族则增加到529人,占0.18%;蒙古族311人。占0.11%;朝鲜族则
下降为75人。占0.025%;达斡尔族发展到24人,占0.008%;还有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
伯、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等成员。少数民族由1953年的5个增加12个。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时,全县总人口为470009人,少数民族增加到14个。其中汉族462101人,占98.32%;满族6384
8人,占1.36%;回族782人,占0.17%;蒙古族556人,占0.12%;其它民族占0.04%。

  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等原因,县内少数民族的分布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满族主
要集中在克山镇、河北、古北、西城、西联、曙光等6个乡(镇),其中西城镇联西村是县内满
族人口最多的村,共有满族1 895人,占全县满族人口的29.7%。回族主要集中在县城及其附
近郊区,因其迁入克山县后靠经营小本生意为职业的缘故。在782名回族人口中,有483人居住
在县城内,占回族总人口的61.8%,其余主要居住在河北、古北乡几个距离县城较近的村屯,
其中距县城6公里的古北乡东胜村,有回族134人,占全县回族人口的17.2%。蒙古族主要分布
在克山镇、河北、西建、曙光等4个乡(镇),共有蒙古族262人,占全县蒙古族人口的47.1%。
朝鲜族有60%人口居住在克山镇、河南、西城和北兴4个乡(镇)。其它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农村。

  二、民族概况

  汉族 汉族虽占全县总人口的98.32%,但并非本地土著。自清代实行封禁政策后,土地日
渐荒芜,地旷人稀,成为达斡尔、蒙古、鄂伦春、索伦(鄂温克)等民族游牧、狩猎的场所。清
末放荒招垦后,辽、吉、冀、鲁等省大批汉民北上,携带家眷定居境内,开荒耕耘。因此有人
称汉族为“拓荒户”(旧荒户)。设治后,汉族人口日益增多,发展为境内人数最多的民族。

  满族 自1644年清兵入关后,满族逐步南迁。到康熙年间,清政府采取戍边屯田政策,满
族人又迁入境内,到建县初期境内还设有“族务处”机构,专办满、蒙古等族的内部事宜。此
后,随着地面日渐繁荣,满族人口逐年增多。进入80年代已发展到6 0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
的1.36%。居县内少数民族人口第一位。

  回族 清光绪年间由陕、甘等省迁入克山县境内,以经营小商品、开饭店、屠宰业为生,
经百余年的发展繁衍至今已有782人,居县内少数民族人口的第二位。

  蒙古族 境内最早迁入的蒙古族为额鲁特部。清乾隆二十年平定新疆准噶尔部叛乱后,额
鲁特蒙古族东迁,辗转定居在乌裕尔河流域广大地区,沿袭其游牧生活兼事农耕、开办手工作
坊。曾在克山境内乌裕尔河南岸设立“莽鼐宫”三分署,管理乌裕尔河流域东部地区。初迁时
仅有13户50余人,在“莽鼐宫”仅设管事及蒙兵7人。设治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逐年增多,
县内相继又迁入一些蒙古族人口,到现在已达556人,居县内少数民族人口的第三位。

  此外,还有朝鲜、达斡尔、锡伯、鄂伦春、土家、壮、彝、苗、白等民族以及外国人加入
中国国籍等成员。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民族关系融洽和睦,为开发和建设边疆做出了
积极的贡献。

   克山县民族构成统计
   (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