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作物种类、面积及产量 县内种植的作物主要有粮食、油料、马铃薯、麻类、糖料、瓜类、饲料、蔬菜、烟草等20
余种。由于土质、气候等诸因素适合种植小麦、大豆、马铃薯、亚麻、甜菜等作物,单位面积
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等都优于其它作物。因此,大豆、马铃薯、小麦、亚麻、甜菜的播种面积较
大,构成了克山县种植业的主体。
一、粮豆作物
1915年(民国4年),克山县设治初期,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作物,以后陆
续增加谷子、高粱、杂粮等作物。到1944年(伪康德11年),粮豆作物播种面积已达190余万亩。
由于耕作粗放,栽培技术落后,平均亩产50—100公斤。
新中国建立后,粮豆生产发展较快。1949—1959年,县内农业生产出现稳定上升的形势。
这一时期除1957年遭受特大洪水袭击,粮豆产量下降以外,其它年份粮豆总产稳步增长,产值
逐年提高。1959年与1949年相比,粮豆播种面积由2 231 655亩减少到2 074 785亩,但总产量
却由150 606吨增加到175 874吨,增长17%。1960—1962年,由于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犯
了“浮夸风”、瞎指挥、高征购的错误,加之自然灾害,粮豆总产骤然下降,1961年粮豆总产
仅89 989吨,比1949年减少40%。1963—1967年,县内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
案)》,调整了国民经济计划指标,调动了广大农民和干部的积极性,粮豆生产又有了发展。
1966年粮豆总产达20.4万吨,比1949年增长35.5%。1974年和1975年粮豆总产均超过25万吨,
1976年和1977年搞“农业学大寨”,严重“瞎指挥”,加上早霜等自然灾害,使粮食产量大幅
度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农业生产开始稳步回升。1980
年后开始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粮豆生产出现循序渐进的局面,总产量由1978年的22.7万吨增
加到1985年的28.8万吨,提高26.9%。而且质量上乘。特别是县内生产的大豆素以粒大饱满、
色泽鲜艳、含油率高而闻名国内外。1949—1985年,共出口大豆48.47万吨,调往外省24万吨。
二、马铃薯
马铃薯俗称土豆。是一种产量高、用途广的农作物,既可烹饪菜肴,又能辅以主食;同时
又是淀粉、制糖、酿酒、医药、香料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副产品是发展畜牧业的好饲料。在农
业轮作上又是调整茬口的重要作物,因此发展较快。1934年(伪康德元年)。县内种植马铃薯
3300亩,到1949年已达115 350亩,占总播种面积4.5%。1966年种植20.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
的8.3%。
县内马铃薯增产潜力很大,出现很多高产典型。县第二良种场历年马铃薯平均亩产在1500—
2000公斤之间,高产地块达2500公斤以上。1979年县农科所整薯播种试验田平均亩产2650公斤。
近年推广脱毒种薯,县内生产的马铃薯以高产、质佳、抗病力强而闻名省内外,是重要的种薯
基地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种薯和商品薯销往吉林、辽宁及关内各地,最远的销往福建剩1975—
1984年间,通过国营购销渠道销往外地39.87万吨(民间外销无法统计),销量最高的1978年为
10万余吨。1976—1980年,国家收购淀粉5 000余吨,外贸出口马铃薯15 438吨。
三、经济作物
县内经济作物品种主要有亚麻、甜菜、向日葵、麻类等,还有少量的苏子、晒烟、白瓜、
蓖麻、三用高梁等。1933年(伪大同2年),全县共种植经济作物(含蔬菜)17.3万亩,占总播种
面积的10%。1944年(伪康德11年)种植31.9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2%新中国建立后,经济作
物种植经历曲折过程。1949年种植4.9万亩,1959年增加到16.2万亩。在“文化大革命”和
“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搞“以粮为纲”和“割资本主义尾巴”,1976年经济作物下降到13.2
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5%。1978年以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85年发展到27.69
万亩,比1976年增长1.2倍,其中亚麻、甜菜、向日葵占经济作物面积的84%。
(一) 亚麻
1934年(伪康德元年)建立亚麻厂,始有亚麻种植,当年种植亚麻6 888亩,占总播种面积
的0.4%,1935年(伪康德2年)增加到24 792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2%,1944年(伪康德11年)
增加到44 724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6%。新中国建立后,逐级下达种植计划。1950年全县种
植亚麻38 805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5%。此后,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4—5万亩左右。1968年
种植64 501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65%。70年代初。
片面追求“以粮为纲”,亚麻播种面积急剧下降。1979年仅种植1 096亩,占总播种面积
的0.05%。70年代后期,亚麻种植恢复到4万亩左右。1980年达到64 288亩。占总播种面积的
2.67%,1985年又增加到77 600亩,创历史最高纪录。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麻茎产量不断增加。1949年全县生产亚麻原茎754吨。到1958年增
加到2 781吨。1968年总产达12 000吨。1976—1985年的10年间,生产亚麻原茎超万吨的就有6
个年份,1979年亚麻原茎总产为26 500吨,是种植亚麻以来最高水平。
(二) 甜菜
新中国建立前,克山县仅有少数农户在园田内少量种植甜菜,熬制糖稀食用,或做为养畜
饲料。1950年全县仅种植数十亩,1955年将甜菜生产列入种植计划。全县种植62 160亩。占总
播种面积的2.33%。此后近30年中,全县每年种植面积一般在4—6万亩之间。1985年种植70587
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35%。历史上种植面积最高年份是1960年,为10.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
的4.13%。
甜菜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55年平均亩产840公斤,1983年亩产1175公斤。增长39.9%。
1976—1985年的10年间,全县共向国家交售甜菜28.4万吨,年平均交售2.8万吨。
(三) 向日葵
向日葵是含油率较高的作物之一。但在克山县内却一直种植较少。其籽实多为农闲、节日、
饭后的待客佳品。1978年以后,县内把种植向日葵作为脱贫致富的一项措施,不断扩大种植面
积。群众中流传着“要想发(财),种葵花”的口号。1 980年,全县种植81790亩,占总播种面
积的3.14%,亩产60公斤,总产4 907.4吨。1983年种植92 02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85%,
亩产72公斤,总产6 640.5吨。1985年种植85 443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84%。因重、迎茬面
积较多,菌核病较重。亩产仅49公斤,总产4 186.7吨。
(四) 其它作物
按县内习惯统计。其它作物含蔬菜、瓜类、饲料。1932年(伪大同元年),全县种植蔬菜
79 140亩,1944年(伪康德11年)种植55 172亩。自食有余。向市场出售,调剂余缺。1949年全
县种植102 930亩。50年代平均在8—10万亩之间。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办食堂,蔬菜面积增加
到148 549亩。60年代扩大粮豆面积。蔬菜面积压缩。“文化大革命”中批判“三自一包”、
“四大自由”。取消社员自留地,蔬菜面积减少到4—5万亩。1978年以后,政策放宽,大力发
展社员家庭经济,蔬菜生产品种增多、产量提高。198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71 087亩。亩产
1 367公斤,总产97 137吨,为历史最好水平。
种类主要有:白菜、大葱、大蒜、韭菜、茄子、辣椒、芹菜、大头菜(甘兰)、菠菜、生菜、
萝卜、胡萝卜、豆角、黄瓜、角瓜、窝瓜、西红柿、蚕豆、豌豆、苤蓝、香菜、臭菜、芥菜、
藤蒿等数十种。城乡人民一年四季均可吃上新鲜蔬菜。
瓜类(西瓜、香瓜等)种植面积一向较少,新中国建立初期,多为自种自食、民间交换,商
品量很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城乡出现种植瓜果专业户,采用大棚、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发
展瓜类商品生产,扭转了瓜类依靠外进的局面。1979年种植4 390亩,1981年种植14 657亩。
1985年种植17 706亩,基本满足了旺季市场供应。
饲料生产,新中国成立初期,多以稗子或“夹谷稗”为主,以后逐渐增加燕麦、饲料窝瓜、
饲料甜菜、饲料玉米、草木栖等品种。种植面积,50年代一般稳定在2—4万亩之间,到60年代
增加到6—8万亩左右,70年代保持6—9万亩上下,80年代初曾突破10万亩。以后由于限量收购
生猪,影响养猪积极性,到1983年下降到4万亩,1985年回升到7万亩。
克山县1 945年前几个年度农作物面积、产量统计
单位:亩、公斤
克山县粮豆生产情况统计(一)
单位:亩、公斤、吨
克山县粮豆生产情况统计(二)
单位:亩、公斤、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