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耕作制度
第二节 耕作制度
一、传统耕作制
垦殖初期,地多人少,县内多采用原始的弃荒耕作法。垦民在肥沃土地上。连年耕种,数
年后,地力耗尽,再择求新地。仍如前法耕作,地力再尽再换。随着垦民的大量增加,实行起
垄耕作。并施以土地休闲与换茬轮作。当时最普遍的轮作方式是高粱、玉米、谷子、大豆之类
的作物,每3年轮作一次。
民国初期至东北沦陷时期,耕作制度有较大改进,实行粮种为主。扣种为辅。间有轮作施
肥,形成了以大垄栽培为基础,耲扣种搭配、软硬茬轮换、春上底肥(或口粪)融为一体的传统
耕作制度。
二、新耕作制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为了发展生产,吸取传统耕作制中的少耕法、合理轮作、施用农
家肥等。从1952年开始,推广等距、宽播、间苗、保苗、分期追肥的肇源丰产经验。实行“五
改”,即一改粗耕为精耕细作,扩大伏翻与秋翻面积,消灭“靠山耲”、“破茬掏墒”、“一
犁挤”的粗耕法;二改低产为高产,增加玉米等高产作物面积,提倡旱田改水田;三改单种为
高矮棵作物混种;四改玉米扣种为原垄播种;五改大垄为小垄,缩垄增行,亩增苗25%。并改
浅耕为深耕,改小麦原垄豁种为平播,由此产生了以深耕为基矗垄、平作结合的新耕作制。
新耕作制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不断探索、发展,日趋完善。随着多种耕翻整地机械和播种
机械的陆续推广应用,加之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土壤耕作由原来的连
年起垄发展到深翻——耙茬——垄沟深松;播种作业由原来的垄上耲、扣、豁,发展到平播平
管、平播垄管、垄上双条播等;作物轮作由原来的软硬茬交替(如大豆——谷子——玉米)发展
到麦——豆——杂(杂粮、经济作物等)或麦——麦——豆三区轮作制。从而,在传统耕作制的
基础上,形成了以耕暄土地为基础,合理轮作、培肥地力、机械封闭式播种为主要内容的新的
耕作栽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