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栽培技术
第三节 栽培技术
新中国建立前,缺少先进的生产工具。栽培技术落后。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注重发展
生产,不断向农民传播推广先进技术。1952年,县、区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新式马
拉农具。培训农民技术骨干,使先进栽培技术得到应用。随着耕作制度的改进与完善,县内农
作物的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传统技术向现代化技术迈进的发展过程。
一、小 麦
县内小麦的传统播种法有2种:一是用对犁豁种,人工点葫芦点种。一垄俩苗眼;二是单
犁挤人工点种,两垄种5行。1953年县内引进畜力1O行播种机平播小麦,行距有16厘米和30厘米
双条两种,亩播量15公斤,垧保苗500万株左右,有的户播种前亩扬施土杂肥1 000公斤左右。
1962年开始使用24行机引播种机。行距15厘米或7.5厘米。亩播种量16—18公斤。在扬施土杂
肥的基础上,部分社、队开始使用化肥做种肥。1966年以后。县内小麦大部分采取7.5厘米行
距平播,并用化肥做种肥,随种子一次施入,亩施用量5—10公斤,施农肥面积逐年减少。1975
年以后,小麦播种量每亩增加到1 8—20公斤,垧保苗600多万株,化肥亩施用量增加到10公斤,
亩产为150公斤到200公斤。1984年家庭承包后有的农户增施化肥,达到种肥数量相等,每亩播
25公斤种子及25公斤化肥,称“斤种斤肥”,亩产250公斤到300多公斤。由于化肥供应数量有
限,尚未能全面推广。
小麦的播种时间历来抢早,素有“清明忙种麦”及小麦“种在冰上,死在火上”之说法。
县内小麦多在4月5日开始播种,4月20日结束。
二、大 豆
大豆的传统播法多为70厘米大垄扣种。间有耲种,手工点豆。稀厚不匀,锄头开苗,缺苗
断条,施肥少或不施肥,单产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60年代以后,大豆播种技术有所改进,
普遍采用宽播幅,“满垄灌”。即原垄捞平,苗带加宽,点种后大犁复土。多采用滤口粪或扬
施底肥。随着播种工具的改进,陆续使用“龙江一号”或“黑嫩耲耙”进行垄上双条播,植株
布局接近合理。亩保苗稳定在1.8—2万株之间。70年代以后,县内推行“早、窄、密”栽培法,
实行45厘米行距,机械平播。垄管大垄栽培面积逐年减少。而且70厘米垄距逐渐改为60厘米。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县内开展大豆高产攻关试验。1981年县内成立大豆万亩攻关领导小组,
当年在北联公社播种13 366亩大豆攻关田,平均亩产155公斤。其中建设大队播种2 300亩平播
平管大豆,平均亩产160.5公斤。1983年,全县大豆攻关田34 725亩,亩产163.5公斤。1984年
全县种植8.3万亩攻关田,平均亩产171公斤。在攻关实践带动下,全县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53.5
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
大豆的播种时间由“两头堵”(播种时间超前或落后),逐渐稳定在5月上、中旬。
三、马铃薯
马铃薯的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其播种方法仍沿袭种薯切块,单块点于垄
沟,株距20厘米左右,用畜力牵引木犁破茬合垄的栽培方法。播种同时散扬或垄沟滤施农家肥,
每亩1 000公斤左右,出苗前用单扇木耢子捞去垄台浮土,中耕铲趟两遍。70年代后推广良种
和农家肥与化肥混施,马铃薯产量有明显提高。
四、玉 米
玉米播种期,多在5月中旬。长期采用扣种或耲种。散铺农家肥做底肥,锄头开苗。亩保苗
在1 500株左右。1958年以后,全县推广原垄等距刨埯,按埯抓把粪的播种方法,亩保苗增至
2 000株左右。70年代推行一埯双株或单株密植,亩保苗增至2500—3 000株,播种逐埯施用底
肥,幼苗7—8片叶时每亩追施化肥(一般为氮肥)5—7.5公斤。
五、谷 子
谷子一般在5月上旬播种,多采用传统的软茬原垄耲种。1952年推广肇源丰产经验,使用
改良耲耙,加宽播幅,人工间苗,亩保苗由8—10万株减少到6—8万株,改变了窄苗眼“马鬃
苗”,只锄草不间苗的粗放栽培法。70年代后。县内推广30厘米或45厘米行距机械平播,涌现
许多高产典型。1978年,西河公社联民大队,采用30厘米双条平播谷子105亩,亩产312.5公斤,
比传统播法增产2.2倍。但由于管理费工和肥力跟不上。未能大面积推广。
六、亚 麻
亚麻通常在5月上旬播种,栽培方式由过去用旧式农具的一犁挤发展到机械平播,亩播种
量6公斤左右。60年代以后推行交叉播或重复播。70年代以后开始用化肥做种肥。
七、甜 菜
甜菜一般在4月下旬播种,66—70厘米大垄栽培。种植甜菜多采用伏翻整地的麦茬或亚麻
茬,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周期。播种方法有两种:一是埯种,埯距25厘米左右,亩下种量1.2公
斤,幼苗3片叶以后打成单棵;二是耲种,亩下种量1.4公斤,手工间苗,亩保苗3 000—4 000
株。种植甜菜多以农家肥做底肥,亩施农肥1 500公斤左右。种肥以磷为主,氮磷混施,亩施
化肥20公斤左右。甜菜同其它大田作物一样。需要中耕管理,生育期间三铲三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