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种子繁育
第四节 种子繁育
一、品种的选择与应用
新中国建立前,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县内农民不注重种子选留,只是在秋收脱粒扬场时掐
“上风头”的籽实留种,有的甚至种粮不分。
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组织农业部门引进新品种,不断更新良种。1950年从克山试验
场引进“克华”小麦良种,推广2年以后,由于锈病严重被淘汰。1953年又从该场引进“甘肃96
号”小麦良种,亩产108公斤,比普通小麦亩增产66.5公斤。在此期间还先后引入与推广“荆
山朴”大豆,“黄金顶”及“长八趟”玉米,“刀把齐”谷子等农家品种20余个。1958年开始
推广“克强”、“克壮”小麦,以及“黑龙江41号”大豆和“黄金塔”玉米、德都“黄沙谷”、
“国光”水稻等品种。进入60年代,县内普遍推广高产、质佳、抗灾力强的克字号小麦及丰收
号大豆、克新号马铃薯、年丰号糜子等新品种,增产幅度均在5—10%以上。1965年应用玉米
和高粱杂交种,平均增产3—4成。70年代以后,优良品种不断更新,良种面积逐年扩大,选用
品种以早熟、稳产为宗旨,而且当家品种明确。小麦以“克丰2号”为主,大豆逐步被黑河号
品种取代。1981年,小麦重点推广“克丰2号”、“克旱9号”,大豆重点推广“黑河4号”、
“黑河5号”、“九丰3号”、“合丰26号”等品种,马铃薯开始应用脱毒种薯。到1985年,全
县良种面积已达总播种面积的96%。
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大体
经历3个阶段:
一是“三自”阶段(1948—1956年)。每到秋收季节,县人民政府农业科派出干部下乡。组
织农民在生育较好的地块里穗(棵)选种子,进行单收、单打、单保管。做到自癣自留、自用。
基本扭转了掐上风头留种的习惯做法,提高了种子质量及品种纯度。
二是“四自一辅”阶段(1956~1977年)。1956年国务院提出“依靠农业社自繁、自癣自留、
自用,辅之以国家必要调剂”的种子工作方针,县、社、队普遍加强了种子基地建设。人民公
社化以后,各公社陆续建起良种场,大队建立以繁育良种为重点的科研室(良种队),生产队建
立良种组(田),全县形成了以国营良种场为核心,公社良种场为骨干,生产队良种组(田)为基
础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1959年和1962年先后办起2个县属国营良种场,为农村的品种更新提
供良、原种。1976—1985年的10年间,2个良种场共繁育出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优良品种37
个,提供良种5 580吨。1978年,世界马铃薯研究中心专家到县第二良种场考察。对繁育的马
铃薯种薯给予很高的评价。
三是“四化一供”阶段。1978年国务院提出“种子质量标准化、加工机械化、生产专业化、
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种子工作方针,全县按不同自然条件划分4个
供种区,每区均设有供种专库。县第一、第二良种场为良种繁育1级基地,在4个供种区的12
个大队建立2级繁种基地。到1980年,全县统一供种体系基本完善,“两杂”(玉米、高粱杂交
种)种子及谷糜良种可一年一供,小麦、大豆种子每年可供三分之一以上,每3—4年更换一次
良种。
三、种子管理与储备
人民政权建立后,县、区先后设立农业事业机构,加强了对种子工作的管理。1948年县政
府下设农业科,除组织群众选种、留种以外,每年均有计划地引进一批优良品种。1952年各区
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向农民群众宣传和组织种子选留工作。1956年县成立了种子管理站,组
织农业社搞好优良品种的串换调剂和种子保管储备工作。为了适应“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针
的需要,1958年县成立良种仓库,有计划地储备种子。年平均经营量1万吨左右(含救灾备荒种
子),使种子管理与储备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创立了“就地繁殖、就地包装、就地发运”的种
子管理制度和“分产地、分品种、分等级”保管法,对提高种子质量,保证品种纯度,促进农
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国家农业部种子局的肯定。1978年种子工作进入“四化一供”阶
段以后,县种子管理站与良种仓库合并,改为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种子公司,每年储
备各种作物种子3 000吨左右(救灾备荒种子由县粮食部门储备)。新建种子储备库2 500平方米,
晒场6000平方米,增设了种子加工和运输机械。供种能力有很大提高,“四化一供”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