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植物保护 1948年,县农业科内配备专职植保工作人员,开始科学的植物保护工作。1964年,成立植
物保护检疫站,配备3名植保技术人员,植物保护工作走向正规。1975年,在基层设立7处农作
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点,配备专兼职测报员10多名,植保工作初步形成体系。多年来,贯彻“预
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治早、治孝治了”的原则,植物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病、虫害防治
小麦锈病 50年代多发生,危害严重。经过选用抗锈耐锈品种,早已根除危害。
小麦黑穗病 通过推广恒温水浸种,逐步控制了散黑穗病的危害。1949年采用“王铜”拌
种,1953年开始用“赛力散”拌种,防治小麦腥黑穗病取得效果。
小麦赤霉病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小麦赤霉病时有发生。通过消灭菌源及用“多菌灵”、
“托布津”等药物防治,收到了较好效果。
大豆孢囊线虫病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调茬、增施肥料。危害程度逐年减轻。
大豆菌核病 近年由于大豆面积扩大,重迎茬地块增多,菌核病发生严重。通过拔除中心
病株和采取3年以上轮作制,逐步得到控制。
大豆斑病 经常发生的紫斑并灰斑病和细菌性斑点病,危害较重。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建
立无病种子田及药物防治等,效果较好。
大豆食心虫 是县内常发性虫害,虫食率在2—20%之间。高峰年严重地块达60—70%。
1984年全县组织大规模防治,采劝敌敌畏”毒棒薰蒸法,取得了较好地防治效果。
玉米黑粉、黑穗病 是县内玉米种植两大病害。1955年开始用“赛力散”拌种防治。1976
年以后用“多菌灵”或“萎锈灵”拌种防治,效果良好。
玉米螟 是县内常发性虫害。60年代初采用处理根茬与玉米秸棵的办法,试图控制玉米螟
危害,但由于操作不便,未能推广。70年代以后采用杀螟颗粒剂防治,效果较好。
跳
防治。防治及时,效果显著。
二、化学药剂灭草
县内自1963年开始实行化学药剂灭草,摸索除草剂品种和使用经验。每年施用面积5 000
亩左右。1969年以后,除重点在麦田上应用而外,并开展多种作物除草试验,每年灭草面积在
1O万亩左右。1974—1982年为普及应用阶段。从单一小麦灭草发展到谷糜、大豆、水稻、玉米、
蔬菜和林业育苗灭草,并普及大型灭草药械,应用新型药剂品种。灭草面积在20万亩以上。实
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为降低生产成本。多采用人工锄草,316台机械牵引的大型药械闲
置。
三、植物检疫
1963年前,植物检疫工作由有关部门设兼职人员负责。1964年成立植物保护检疫站,配备
专职检疫员,对县内危险性的并虫、草害进行普查,严格把住种子及苗木调出、调入检疫关。
通过推广涌泉公社王凤呜研制的毒麦汰除机,建立无毒种子田等手段。根除了毒麦危害。70年
代以后,在种子、苗木调运检疫的同时。还开展了商品检疫和产品就地检疫,推广县第二良种
场产地检疫经验,杜绝了马铃薯环腐病和黑茎病的危害。近几年,各乡(镇)聘任特约检疫员,
又与交通、运输、邮电等部门密切配合,层层把住植物检疫关,控制危险性并虫、草害的传播
与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