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肥料

第六节 肥料





  一、有机肥积造

  垦殖初期,境内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在7%以上。加之人少地多,广种薄收,农民
很少积肥。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号召农民积肥攒粪,增施农家肥。1956年开始抓“五有三
勤”常年积肥基本建设,到1965年基本实现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家家有厕所、户
户有灰仓,并做到勤起、勤垫、勤打扫。同时按着200亩地有1名积肥员、500亩地有1台积肥车
的要求,全县组建成1万余人、500台车的“三专”(专人、专车、专畜)积肥队伍,当年积造农
家肥150万立方米。平均2年一茬底肥,亩施农肥1 000公斤。1970年以后,全县利用盛夏季节,
开展高温造肥。采用粪、尿、水、土、草为原料,堆制或沤制农肥。并逐步发展到冬季高温造
肥,全县积肥数量猛增到170万立方米,有20%左右的耕地亩施农家肥达到2 000公斤,涌现出
一批粮、豆双上“纲要”的高产典型。农民在总结高产经验时说“机械化。大粪堆,优良品种
加化肥”。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户曾一度忽略了农家肥的积造。县内又提出培肥地力办
法,各乡(镇)也组织村、社制定了相应的土地培肥具体办法,积造农家肥数量又有回升。

  二、化肥施用

  县内自1952年开始试用化肥,全县共施化肥3吨(实物吨,下同)。当时由于农民不懂科学
知识。化肥推广应用的速度缓慢,到1960年全县施用化肥366吨,主要用在玉米地块。70年代
以后,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施用化肥数量逐年增多,施用作物由以玉米为主逐年转向以小
麦为主,并陆续在大豆、甜菜、蔬菜等作物上应用,施用数量由1970年的3 853吨增加到1979
年的14 064吨。此后,历年化肥施用量基本稳定在1.4—1.6万吨之间。1985年县内施用化肥最
多,共施用各种化肥18 057吨(不含省属单位用肥),并采取科学施肥方法,通过土壤诊断,实
行氮磷混施,推广测土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1985年,全县土壤普查结束,在40万亩地块上,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应用土壤普查成果,对100万亩地块进行肥料氮磷比例调整,提高了化肥
的增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