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区划

第七节 区划




  

  县内划分4个种植区:

  一、丘陵漫岗麦、豆、薯区

  位于县境北半部,包括北联、西建、向华、涌泉、曙光、北兴、西城、发展8个乡(镇)和
河北乡新大村以北的8个村,共有耕地1 320 735亩。占全县耕地的50.3%。该区地处小兴安岭
伸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标高280—380米,耕地多为3—5度的漫川漫岗,属温凉半湿润农业
区。土壤多为暗棕壤和黑土类,土质肥沃,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粮食单产、商品量及商品率均高
于全县平均水平。种植作物以小麦居首,1984年小麦面积占全区总播种面积的51.5%。其次是
大豆、马铃薯,很少种植杂粮。

  二、倾斜平原豆、麦、经济作物区

  位于县境中部,包括古北、西联、西河北部7个村和河北新大以南的8个村。共有耕地542729
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0.5%。属于波状山前倾斜平原。海拔200—320米。土壤多为黑土和少
量草甸土及草甸沼泽土。无霜期120天。属温凉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农业生产易受旱、涝
灾害威胁。

  作物以豆、麦为主。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5%左右。玉米、谷糜、高粱等杂粮作物占20%左
右,经济作物及马铃薯占20%左右。

  三、低平原米、豆、经济作物区

  位于县境南部。包括河南、双河、滨河、古城及西河联民以南8个村,共有耕地762537亩,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8.8%。全区为沿河低平原。地势平坦。平均海拔2 00—2 50米,属温湿半
干旱气候,热量资源比较充足。无霜期125天左右,有效积温2 400度左右。年降雨量450—500
毫米,易受春旱、夏涝威胁。土壤为黑土和少量草甸土,由于开发较早。潜在肥力逐年下降,
但有松散热潮等特点。

  全区多年来以粮食作物为主,粮豆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0%,但增产幅度不大。单产
不高。商品率较低。1984年平均亩产117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157.5公斤)低25.7%。近年甜
菜、亚麻、向日葵等经济作物有所增加,而且具有较大的生产优势,很有发展前途。

  四、镇郊蔬菜区

  位于县城四周(含克山镇所属的城东、城南、城西、城北、铁南5个村),共有耕地19 067
亩,占全县耕地的0.7%。全区地势北高南低。为丘陵漫岗向波状山前平原的过渡地带。春季
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属于温凉半湿润大陆性气候。热量资源比较充足,有效积温2 400
度左右。无霜期120天,年平均降雨量480毫米。土壤多为黑土类。主要种植各种蔬菜以满足对
城镇人口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