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业机具
第四章 农业机具
县内自垦荒耕种起,农业生产沿用笨重的旧式农具。1935年(伪康德2年),日本侵略者在
县内建立克山农事试验场,曾引进2台美国产“万国牌”、德国产“兰斯牌”拖拉机及五铧犁、
脱谷机等新农具。其后,陆续购进新式农具,只有少数富户使用拖拉机,并相继成立“三友”、
“振兴”、“源平”火犁公司。全县共有22台拖拉机和配套农具。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推广新式农具。1950年黑龙江省农业厅拨给克山33套新式马拉农具(
双轮一铧犁、播种机、钉齿耙各32台、收割机26台),分配给北兴区利民村(今曙光乡曙光村)
杨显廷互助组和西河乡和平村郭风阳互助组等4个区37个较先进的生产单位。1951年又购进400
台沈阳产的“综合号”铲趟机,1953年国产马拉新式农具取代了进口农具。到1957年,全县基
本普及畜力单铧犁、双铧犁、播种机等新式农具。
1952年,县内创办农业技术推广站,帮助农民检修和安装新式马拉农具。1953年创办国营
拖拉机站,引进大型拖拉机9台,为农民垦荒代耕。到1957年拖拉机增加到30台,拖带农具由109
台(件)增加到189台(件)。1958年人民公社集资办机械化,到1962年拖拉机增加到119台,农具
增加到410台(件)。从1962年开始农机收归国家办站,到1969年拖拉机增加到184台,农具增加
到582台(件),并转入队有队营阶段。1973年拖拉机增加到651台,农具增加到2 934台(件)。
1979年开始在北联公社搞农业基本机械化试点,到1982年,全县实现农业基本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