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农具 土地开发初期,垦民从辽宁、吉林及关内等地携带传统生产工具。到县内从事垦荒耕种,
长期靠“三弯”湾勾犁、弯勾锄、弯勾镰)进行小农生产。其它农用工具(如耲耙、耢子、拉子
等)也十分简单、粗劣,开荒大犁尤其笨重,犁辕长1.2丈(4米)。犁底安装26公斤铸铁大铧。
需8—12匹马牵引。
1950年后,县内引进和制造新式农具,农业合作化后逐步扩大推广。县内在传统农具基础
上进行改良,先后研制和推广了“福民号”铲趟机、宽播幅耲耙、马拉镇压器等新式农具,引
进了播种、中耕、收获等新式农具,对解放劳动力。促进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2年,全县实现农业基本机械化以后。由于大田作物还没有锄草和收获机械。传统农具
仍然使用。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后,传统农具的使用又有增加。形成现代化动力机械同传统农
具相结合的新情况。
传统农具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