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三节 疫病防治
一、防治机构
县兽医卫生防疫站 1960年建立县家畜疫病防疫队,定编15人。1962年因精简机构,撤销
县防疫队,人员充实公社兽医院。1965年根据畜牧业发展需要。恢复县家畜防疫队,定编6人。
1969年人员扩大到12人。1979年。省畜牧局将各县家畜防疫队统一改为兽医卫生防疫站,克山
定编7人。自此,该站即成为全县畜禽疫病防治和技术指导中心。
兽医院 1949年,县城仅有1处兽医院,1953年在北兴设立第一兽医分院。1 955年始,相
继在古北、西河、西兴(今发展乡)、长发(今西建乡)区和北联区庆功村(今向华乡所在地)设立
11处兽医分院。1958年以后,将各分院全部下放所在公社管理。1975年将各公社兽医院编制纳
入县大集体,定编120人。自此。兽医队伍基本稳定。此外。全县222个大队有174个办起兽医
室,设专职兽医,每个生产队都有兼职防疫员。形成县、社、队三级畜禽疫病防治网。
二、疫病种类及防治措施
县内畜禽疫病主要有18种。其中:马炭疽、猪瘟、牛瘟、猪丹毒、猪肺疫、马流行性脑髓
膜炎、鸡新城疫、马鼻疽、牛马疥癣病等9种疫病已基本控制。尚有马传染性贫血、羊布氏杆
菌并结核、禽霍乱、马流行性淋巴管炎、破伤风、羊痘并猪传染性水疱并口蹄疫等9种疫病还
时有发生。
新中国建立后,县内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对畜禽疫病及时进行防治。
疥癣病 群众称之为“长癞”。民间曾采用土法、验方医治。效果不佳。1 950年。牛马
疥癣在县内蔓延,疫面达50%,其中北兴、古北两区达90%。全县动员兽医人员,分片包干,
防治结合,中西药并用,经18个月艰苦奋战,控制疫病蔓延。并摸索出用敌百虫油剂、滴滴涕
乳剂擦试的治疗经验。随着药品更新,防治此病则采用灭癞灵、磷甘乳油、锌硫磷等新药,使
疥癣病得到较好控制。
鼻疽病 1949年县内发生马鼻疽病,传染面为6.4%。1955年马鼻疽病在全县扩散。到1956
年全县传染面达1 9.2%。由于当时的技术力量差和药物不足等原因,未能控制疫面扩展,造
成较大损失。1961年对全县1 7 753匹马进行检疫。发现鼻疽马2 360匹,经采取消毒、隔离、
处杀等措施,控制疫情蔓延。1963年采取疫区封锁的办法,将病畜调出,集中管护,从疫区划
出70个清净大队、885个清净小队,实行严格隔离。防止鼻疽杆菌的扩散。此种疫病,尚无特
效药品医治。1975年推广兽用土霉素治疗。虽有症状好转,但未能根除。
口蹄疫 国家定名“五号脖。1963年县内发生黄牛口蹄疫,很快由古城公社兴城、均乐大
队扩散全县17个公社,感染面达70%。猪、羊感染20%。县内动员所有兽医全力防治,采用10%
盐水、食醋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用1—3%硫酸铜、1—2%明矾或5%磺甘油涂擦
溃烂疮面;用消炎灭菌药水洗涤蹄部,涂上青霉素软膏或硫胺软膏包扎。并对病畜精心照料,
勤饮凉开水、灌米粥、豆浆等。以增强体质。1964年疫情得到控制,此后每年均开展用口蹄疫
甲、乙疫苗注射工作,控制疫情暴发。
马传染性贫血 简称“马传贫”,国家定名“四号脖,后改称“三号脖。县内“马传贫”发
生于1964年,由县运输一社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购买役马传入,致使该社16匹健康马被传
染,虽然处杀6匹,但]965年扩散到5处疫点。死、杀病马24匹。1968年全县大流行,疫点扩散
到95处,年内死、杀病马206匹。1973年全县马匹因此病死亡过半的生产队达173个。1975年疫
点又扩散到437处。年内死、杀病马346匹。1976年调查21个大队的23个生产队。原有马匹511
匹,死亡294匹,占57.4%。1 978年开始采用“三号脖疫苗预防注射,共注射23 488匹马,增
强马匹免疫能力,当年未出现新的疫点。而到1981年全县疫点扩散到577处,拔掉疫点353处。
到1 983年末疫点全部解除,对马匹危害最重的“马传贫”病得到控制。
猪禽“四大传染病” 县内自1950年起开展“四大传染脖(猪瘟、猪丹毒、猪肺疫、鸡瘟)
预防注射。1965年秋因注射密度低,全县发生猪瘟玻死亡1 500头。此后,吸取教训,每年进行
春秋两季预防注射。收到明显效果。1980年。县政府提出创“四无”县号召,社队普遍加强疫
病防治工作,并有西建和西河公社达到“四无”标准。1981年又有8个公社实现“四无”标准
。1982年末统计,全县猪瘟、猪丹毒预防注射密度达92%,病死率均在1%以下,没有猪、鸡
瘟的暴发点。实现“四无”标准。
羊布氏杆菌病 1966年,西建公社同庆大队发生羊布氏杆菌玻1983年为全县47 100只羊做
了免疫注射,注射密度达91%,到1985年,羊布氏杆菌病已得到较好控制。
猪囊虫病 俗称“痘猪”。该病对发展养猪危害较大。全县因“痘猪”每年造成经济损失
近10万元(含个人少收入部分)。1976年县内成立驱绦灭囊办公室。组织卫生、畜牧、商业等部
门通力合作,采取人畜同时防治措施,免费为患者供应驱绦药物;给病猪注射龇喹酮;防疫部
门严格检验肉食品。禁止私卖痘肉;加强农村卫生基本建设。采取大搞“两管五改”等措施,
使驱绦灭囊工作收到明显效果。1 984年,全县共驱除人体绦虫430条;肉食加工厂宰出囊虫猪
由1978年的11%下降到3.4%。
自肉类市场开放,经营肉食商贩增多,有的个体商贩见利忘义。违反国家规定出售痘肉。
1985年囊虫猪又呈上升趋势。县食品加工厂屠宰囊虫猪488头。占屠宰量的3.6%,比1984年上
升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