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关系第一节 私营工业 设治以来,县城及乡村集镇逐渐发展起各类手工业作坊。到东北沦陷时期,工业行业有锻、
铸生产及生活用具的铁匠炉和锅铧炉,烧制砖瓦和泥盆的土窑。鞣制皮张和缝制皮衣、皮鞋、
靰鞡的皮铺,用机器缝制单、夹、棉衣的成衣铺,砸水桶、水瓢、炉筒子的洋铁铺,洗染布料
衣服的染衣房,打箱柜、车辆的木匠铺,还有加工金银首饰的金银店,以及石印局、酱园、豆
腐坊等。乡村有走村串户杵碾冲磨、挖土井、修造农具、锔锅锔缸、架屋苫房等工匠。东北沦
陷时期,企业所有制形式有4种:一是独资,二是合资,三是伪政权向私人企业投资兼并,四
是伪政权官办企业。日本侵略者占领克山县城后,首先以投资形式兼并了合股经营的益泰电灯
工厂。随后开办亚麻尝土豆公司等较大型企业。为了加快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加紧
原料加工,大力发展工业。1935年(伪康德2年),县城内有工业122户,1939年,县城工业为207
户。从业人员达1 042人。在企业竞争中,吞并一些小企业。1942年(伪康德9年),全县私营工
业有59户(外镇5户),其中股东制合资经营的有21户,占工业户的36.6% 。资本为75.7万元
(满洲国币,下同),占总资本121.8万元的62%。张勋久独资经营的天德涌烧锅,资本为25万
元,居县内之首,资本最少的是福顺窑、泰和窑,只有资本四五百元。
1938年(伪康德5年)以后。日本侵略者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在县内建立起29个“同业组合”。
其中工业生产组合有9个,由组合员中产生组合长,在商工公会组织下,对商工业进行监督,
强化经济技术垄断。
克山县城1 935年(伪康德2年)工业调查
克山县城1939年(伪康德6年)工场及土木工业统计
单位:个、人
克山县城1942年(伪康德9年)主要工业团体调查
单位:元
注:长胜、义发炉及集义泉酒坊在北兴村;三盛、泰兴炉在西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