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路 桥涵 一、公路建设
清宣统元年(1909年),修通布海官道。在布特哈东25公里的山东大屯(今讷河九井乡祥云
村)设头站,于境内新立屯北大沟(今北联林场)设二站。察霍勒(今克山镇)设三站,恒兴堡(今
克东县宝泉镇)设四站,海伦厅境内设五站。各驿站均盖馆舍,设站丁30名。官道全长190公里,
耗白银1万两(含修桥、打井、建房)。民国初期,修通了一条自讷河经境内二站。三站通往二
克山(今克东县城,当时为讷河厅十二区)的公路。全长130公里,另一条自讷河经由境内三站
通往通肯(今海伦县)的公路。全长230公里。1922年(民国11’年)以后。拜泉、克山土地开发
加快。粮谷渐多,曾有“拉不败的克山县,填不满的安达站”之说。县内大批粮食靠畜力取道
拜泉运往安达。交通十分不便。为繁荣地面。活跃经济,县内又修筑克山至拜泉、讷河、克东、
德都4县的县道;克山经古城、泰安镇(今依安县城)至齐齐哈尔的省道。据《黑龙江志稿》记
载:“境内大道,一自县治西北复斜向西南九十里入讷河县界。西南至依安县界九十里。一南
来偏东由拜泉入境至县之北境谦益乡(今讷河九井乡谦益村)约一百六十五公里”。由于掘土成
道,路况不佳,交通经常中断。
1932年(伪大同元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克山后。为强化“治安”和加快掠夺县内物产的需
要,将公路划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农闲时调集大批壮丁修筑道路。1934年(伪康德元
年),全县已修县道5条:即克山至拜泉境内18公里,至德都境内25.5公里。至克东境内17.5公
里,至讷河境内45公里,至依安境内60公里。克山至拜泉、德都两县冬季可通汽车。讷河、克
东尚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此外,有乡道7条:即由县城通往北兴镇,全长60公里,至泰安镇
45公里。至西城镇37.5公里,至通宽镇50公里,至莽鼐宫(今滨河乡)15公里,至池家店(今双
河乡)9公里。至古城镇15公里。县道、乡道路幅宽度8—12米。为方便农副产品外运,伪满政
权不断调集民工。巩固提高克拜线国道标准。1942年(伪康德10年),修通了通往刘大柜(今涌
泉乡新政村)的道路。目的在于便利抢占农民土地,运送物资的需要。并将各村公所之间、村
与屯之间的道路联接,形成总长达667公里的网络。
1945年,人民政权建立后,省每年都拨一部分款用于维修地方道路。1 947—1948年,每
年都于农闲季节组织大批劳力对克山至西城、北兴、拜泉3条干线公路维修和改建。将克拜公
路铺上砂石,成为全县第一条砂石路。
1949—1952年。县内除修通干线公路外。又修复了克山至古城的地方道。并注意对所有路
面加强养护和管理,路况日渐好转。
1953~1957年,克拜线路在境内的19公里已达较高标准。县乡两级公路总长达300多公里。
1958年,将克山至西城37公里路面铺上砂石,并向国营克山农场延伸至55公里。是年10月
14日。举行克山至北兴通车剪彩仪式。至此,县内3条交通干线全部实现砂石化。并修通了由西
城通往发展、西联、西建3个公社和由克山通往河南公社4条公路。全县县社两级公路已达521
公里。共铺修砂石路面268公里,占公路总长度的52%。
进入60年代,县内除继续巩固提高骨干公路外。从1963—1965年新修支干道和乡道206公
里。1964年,从县城十字街为开端,对克拜线19.3公里公路改建渣油路面。当年竣工。全县公
路建设成效显著,省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交通厅于1964年在克山、拜泉两县召开地方道
路建设现场会议。国家交通部公路工程管理局《公路》刊物,1 965年二期刊登克山县《发动群
众,自力更生,大搞地方道路建设》的经验。1964年、1965年均被评为全省公路建设先进县。
受到表彰奖励。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虽有“左”倾错误干扰,但人们已从实践中尝到“要想富,
修好路”的甜头。仍坚持修路和养路。1972年将北兴至德都13.9公里公路升为县级管理,克讷
东线(克山至北兴线)改建渣油路。到1974年共改建36公里。据1 974年统计,全县公路里程已
达575.3公里,其中4条县级公路175.8公里。公社公路399.5公里。晴雨通车路111.4公里,拥
有渣油路面64.8公里,砂石路面已逐年向公社和村屯路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重
点抓路基改造。保护和整修路面。提高好路率。同时注意公路联网。1983—1985年。全县通过
加强村屯规划、整顿。共修筑乡村路、村屯路107条、417.5公里。截止1985年,县内共有公路
1 62条、1 71 5公里。其中县级干线公路160.6公里,列养的乡村道路277公里,乡路335公里、
村屯路117条、942.4公里。公路总长比1957年增加4.7倍,比1974年增加1.98倍。全县每万人
平均拥有公路36.2公里,每平方公里有公路0.52公里。形成了县、乡、村、屯相通。纵横交错,
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二、桥涵建设
清末修筑布海官道时。跨越境内讷谟尔河、鳌龙沟、乌裕尔河等多条河沟。修路过程中,
在沿途河沟上架设大小简易木桥21座。这是县内最早的桥梁。
1916年(民国5年)1月。遵照龙江道尹何煜饬令,县公署邀集绅商各界人士,协议筹集资金。
在境内鳌龙沟上架设1座7孔(每孔3.3米)5米宽的大型木桥。便于克山县赴省城齐齐哈尔道路畅
通;在通往讷河县路段上架设1座5孔(每孔3.3米)4米宽的木桥;在通往拜泉县的乌裕尔河上架
设1座2孔木桥。3项工程历经1个月施工,于6月竣工,耗资江钱25 484吊。由道尹从讷河九道
沟等处修桥款中拨给20 000吊。其余县内筹集摊派。
1917年(民国6年),因“鳌龙沟桥修筑年久破坏不堪”,其中大部分是修通布海官道时所
建简易木桥。经不住风雨侵蚀。有的木桥被上荒垦殖烧荒所毁。县摊派民工修葺鳌龙沟险桥。
1922年(民国11年),镇内西头道街及二道街的天然沟渠(今西大沟)逐渐被水拓宽,行人车
旅十分不便,县公署令商民筹资,架设起木料结构的万善桥和永逸桥。后因桥木腐烂。县公署
令绰号叫“王二馒头”的富商出钱修建1座石料大桥。以后经多次维修。人们都称之为西大桥。
1923年(民国12年),由县内大商户、当时任慈善会长的于德文筹集修建乌裕尔河大桥款。
派员赴关内外各地募捐款项。先后得到山东省绥远特别区、安徽省亳县和奉天省锦县捐款。1926
年(民国15年),县长李暹又增加拨款,开始破土动工。将乌裕尔河原木桥改建为石墩铁架桥,
钢材由关内购进,石料取材于二克山,劳力向各井民众摊派。1927年(民国16年)4月2日竣工通
车,定名为万善桥。该桥共耗资1 000余万吊。该桥建成后曾多次补修,到1973年建筑拱形钢
筋混凝土大桥时拆除。
1924年(民国1 3年)秋。经镇农会请准,筹划修建润津河桥(今双河乡助心村前)款项由到
镇内卖粮户中募捐,3年扣缴国币40万吊。1927年春修筑。当年竣工。1926年(民国15年)。经
县长李暹募款修建靖澜桥(鳌龙沟上)。为通往讷河县必经之处。
1927年。在鳌龙沟各段路口相继建筑了克安桥(县西鳌龙沟西南段)、克宽桥(县西鳌龙沟
中段)、克成桥(县西鳌龙沟北段)、克宁桥(县城北今古北乡更新村)、克北桥(雅布丹沟,今克
东境内)、克伊桥(伊克挠,今河北乡新发村)、克龙桥(二龙眼。今古城镇兴城村)、克兴桥(县
北鳌龙沟)、克静桥(县城北门外)、克逸桥(县城北今古北乡东胜村)计10座桥梁,耗资489万吊,
统由农会筹募。
1931年(民国20年)。县长孙鸿志批准北兴商会呈请一募捐修建坍塌的火烧桥(鳌龙沟上)。
至今人们仍称该地为“火烧桥”。1934年(伪康德元年),县长陈毅拨地方款修复鳌龙沟上最大
的靖澜桥,为通往讷河县的必经之处。到1936年。全县已建桥16座。县城内有桥梁4座。
1945—1949年。在克拜线、克北线、克西线修筑木桥85座。新中国建立后。首先将克拜线
路遭到破坏的7座桥梁修复,并修建克山至古城地方路桥梁1座。从1953年开始,将筑路建桥纳
入国民经济计划之中。桥涵由主干线向次干线及乡道扩展。桥的结构由木料向石料和混凝土方
向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 953—1957年)。在铺装克拜线砂石的基础上,新建桥梁10座。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1962年),全县又新建和改建桥梁62座、452延长米,修筑水泥涵
洞52道。1963—1965年。修建了润津河(今双河乡钢心村北)、县城东门外和西河乡巨河村前3
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桥与修路同步进行。1970年以后,全县组织500余
人成立10个建桥专业队,集中力量新建和改建石拱桥。
1972年8月—1 974年10月,历时2年时间,相继在县城南乌裕尔河上修筑2座新型永久性大
桥。这2座桥梁为县内建桥史上规模最大、坚固耐久、造价最高的工程。1号桥梁,上部结构为
钢筋混凝土空腹式双曲拱,下部为钢筋混凝土钻孔桩。设桥孔7个。跨径20米,桥长161.8米,
高5.26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有台阶式人行道。负荷量为13吨,拖挂60吨。建桥投入总工程
日1 682个,工程总造价80万元。2号桥上部结构为等截面悬连双曲拱,下部为空腹式钢筋混凝
土,桥长229.9米、跨径20米、桥高5.26米桥下设孔道10个。负荷量13吨、拖挂60吨。建桥投
入总工程日2 340个,总造价为1 01万元。2座桥梁均为县内工程人员设计施工。到1980年,共
新建、改建石拱桥40座。1980—1985年,新建、改建石桥、混凝土桥梁27座。至此,县内已
有永久性桥梁155座。水泥涵洞112道。
克山县1 956年(伪康德5年)桥梁情况
克山县公路桥梁情况
单位:米